賴冬妮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時代的課程與教學中已經注重“轉識成智”,構建智慧課堂就成了課程改革的趨向。以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嘗試創(chuàng)新為基本特征的綜合實踐活動,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給師生智慧地教與學,新的教育技術手段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智慧課堂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本文以“傾聽愛的聲音”——感受親情綜合實踐活動為課例,探討運用媒體技術手段,構建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智慧課堂模式。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智慧課堂? 模式
【課題】本文是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7年度課題“自媒體時代中職語文智慧課堂的設計與實施”(課題編號:174430013)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023-03
一、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智慧課堂建模的意義
信息時代的語文課堂,互聯網和微課的參與,“學習通”和公眾號的使用,打破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固有模式,拓寬了活動的范疇,豐富了活動的形式,使中職語文實踐活動發(fā)展為以智慧教師為主導、智慧學生為主體、智慧教學設計為核心的智慧課堂,因此,建立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智慧課堂模式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模式實現教師智慧地教和學生智慧地學。教師靈活地處理教材內容,根據單元需要確定主題,布置任務,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不同任務,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小組成果。同時在運用信息工具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充分發(fā)揮了智慧。中職學生由認識語文到在生活當中進行語文實踐,拓展了視野,增長了智慧,讓學習更加多元化。
其次,基于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智慧課堂模式使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易操作、易督導和易評價。手機聯網,教師可以同時兼顧幾個班的實踐活動的任務布置、監(jiān)督指導和在線評價,教師開展語文綜合實踐課不再是工程浩大的事。信息平臺的使用使學生更愿意投入學習活動中,知識與技能運用的結合,更符合中職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
再次,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構建的模式使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成為單元的總結,有單元系統(tǒng)性。每個單元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整個單元的總結,在學習完整個單元的文章后,同學們懂得從現有教材中挖掘資源,拓展資源,活動的開展能夠建立在前面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加強了教材的系統(tǒng)性。
二、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智慧課堂模式設計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智慧課堂模式設計分為5個階段15個環(huán)節(jié)。一次實踐活動課需要兩個課時完成,在這五個階段里師生利用信息化工具共同實現教與學的智慧。下面以“傾聽愛的聲音”——感受親情綜合實踐活動課例,對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智慧課堂模式作探索闡釋。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本次活動的教學內容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集錦》(基礎模塊)上冊第一單元。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指出,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活動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fā)展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本活動是學習了《我的母親》這一單元的課文后,開展的一系列以親情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并將活動獲得的成果在課堂上展示,引導學生關注身邊最熟悉的人——親人,加強學生語文活動能力的鍛煉和人文情感的體驗。
(二)教學課時
2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有關母親或父親的詩歌、散文、故事等文學作品,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
2.能力目標。
1)以親情為主題,閱讀查找與親情有關的文學作品,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劃、組織能力,引導學生學會積極與人交流合作的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制作PPT、詩歌朗誦、講故事、采訪母親等形式展示小組的實踐成果,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和口語表達的能力,提高語言修養(yǎng)。
3.情感價值觀目標。
1)多角度地認識親情、體會親情,挖掘平凡、令人感動的親情,提升對親情的關注和珍視。
2)讓學生理解親人的情感與思想,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對親人的愛,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庭、尊重父母的良好感情。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重點檢驗小組的實踐成果,小組間共同分享活動成果,增強學習能力和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學生作品在課堂上的展示能對學生起到感化教育作用。
(五)學情分析
信息時代的中職學生大部分與父母缺乏感情的溝通,有些學生因為家庭關系更是與父母關系僵化,兩代人之間的鴻溝急需縮小。這次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走近父母,親近身邊的親人,傾聽親人的心聲。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讓學生走上講臺,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各種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六)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學習本單元課文后,開展以感受親情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設計通過“感受親情”、“演繹親情”、“傾聽親情”、“獻給親人的歌”、“親情的思考”五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逐步走近身邊的親人并感受親人給予的愛,由此引發(fā)對愛的思考,感恩親人。
教師設計小組任務,選擇易于感受親情的方式,如采訪親人,講述親人的故事,與親人對話等。教師通過“學習通”APP完成小組分配并布置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訂具體可行的計劃,根據計劃搜集材料、完成小組任務,篩選、整理、編輯切合活動主題的材料,制作成果。
(七)教學環(huán)境
“學習通”實現小組任務分配和討論,多媒體軟件實現學生小組成果的完成,微信實現師生、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答疑,云端服務實現成果檢查、共享。
(八)資源推送
1.教師在“學習通”平臺推送課前活動任務。
2.教師通過網盤推送示范材料,學生收集包括文本、圖片、音樂、錄像、MTV等等資料,上傳至百度網盤,供教師閱讀觀看,教師提出指導意見。
3.學生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溝通交流,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小組活動成果推送至網盤,教師檢查修改。
(九)教學過程
1.課前布置任務。
1)師生交流討論活動方案,教師確定活動方案,分組制定學生的活動任務。
2)任務布置:
第一組:尋找關于親情的名言、故事、詩歌和散文等文學作品,在展示課展示活動成果。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從圖書館、網絡資源等查找關于親情的材料,經過篩選加工整理,做成PPT等形式展示。
第二組:選擇“小品、話劇、課本劇”等形式,自編自導自演,進行故事演出。指導學生選材,改編,確定角色,表演。改編的劇本推送至網盤,小組成員及教師都可閱讀修改。
第三組:選取成長照片,講述與親人的故事。每位組員回家查找照片,篩選印象最深刻的多張照片,寫成與親人的成長故事,并用流暢的語言講述。小組可拍攝視頻傳送到公共信息平臺,供教師指導。
第四組:采訪親人,并錄制視頻,寫訪談紀錄。小組分工合作,負責采訪親人,撰寫采訪問題,安排拍攝人員,撰寫訪談記錄等。
第五組:找一首學生都喜歡的歌曲,進行歌詞的創(chuàng)作或改編,以表現對親人的贊美。確定選曲,教師在線指導如何改編。
明確活動方式:小組展示,實時評價,評選“最感動親人”獎。
設計意圖: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由于缺少溝通理解,部分學生與父母話語不多,關系淡簿,不懂得感念親恩,不珍惜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學習了本單元的課文后,設計該主題活動,旨在讓學生明白,在信息時代,信息工具并沒有拉遠我們的親情,反而更近了,讓學生體會父母養(yǎng)育的艱辛,理解親人的感情與思想,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庭、尊重父母的良好情感。
2.課中階段檢查,任務匯報。
第一課時
1)導入環(huán)節(jié)。在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人們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回家過年的小視頻,營造教學情境,導入活動主題。
2)活動環(huán)節(jié)。 小組分別展示任務階段完成情況。
第一小組由兩位成員匯報,一名匯報任務完成情況,一名匯報成果制作情況。教師對PPT的選材制作提出修改的意見,小組要為成果命名。
第二組幾位同學把課本劇《賣白菜》表演一遍,教師對表演的語言動作再作指導調整。
第三組由兩名同學播放老照片,講述與親人的故事。教師對故事內容,講述者的語言、神態(tài)等作出指導。
第四組播放小組訪談視頻,匯報任務完成的過程,并把訪談紀錄上傳到信息平臺,供小組成員及教師修改指正。
第五小組用改編了歌詞的歌曲唱出來,教師引導學生對已創(chuàng)作歌詞的再修改,推敲詞句,更確切地表情達意。
3)總結引導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每個小組討論,為自己的小組成果命名,發(fā)送到全班的公眾號。課后小組成果再作完善的處理。由“最感動親人”評選,引導學生思考小組作品,啟發(f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關心親人、關愛家人,要經常與親人溝通,順理成章布置下一個任務: 每位同學通過微信電話自拍等通信方式,與家人進行為時5分鐘的溝通。通話過程錄制并剪切播放,微信溝通截圖編輯播放。
3.完善階段任務,完成新任務。
1)學生周末完善第一階段的任務,并完成第一課時的新任務。教師在移動終端遠程監(jiān)督,在線指導。
2)學生回校后,在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完善任務。如配以音樂,制作精美PPT、完善文字稿,組內交流采訪紀錄,共同修改歌詞等。教師在線巡視各組,進行指導。
4.成果展示,總結提升。
第二課時
1)活動導入。在溫婉的音樂中引入一位母親感人的真人真事,激發(fā)學生對母親的敬愛之情,帶領學生走入活動展示的主題——親情。
2)成果展示。
第一環(huán)節(jié)——感受親情
導語:無論你身在何地, 有一個人,她永遠占據在你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愛她;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回報……這個人,叫“母親”, 這種愛叫“母愛”。
學生作品一:
PPT展示母親與孩子的圖片,包括動物、人物(媽媽的笑容、叮囑、懷抱,布滿老繭的母親的手……),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故事,汶川大地震中母親保護孩子的故事和圖片,中外關于親情的詩歌散文(學生展示并講解)。
設計意圖:用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母愛無處不在,并用從古到今的關于母愛的故事感染學生,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
學生作品二:
導語:在我們看到了許多有關親情的藝術作品后,我們來聽聽我們身邊的同學是如何抒發(fā)親情的。
配樂朗誦詩歌《母親組詩》(PPT展示詩歌,學生朗誦)。
配樂朗讀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經典片斷。
設計意圖:由小組成員朗誦詩歌,在樂聲中用深情的詩歌帶領學生的情感逐漸走入佳境。整合可利用資源,給予學生才能展示的空間。
第二環(huán)節(jié)——演繹親情
導語:親情,是最平凡的,同時也是最偉大的,父母對我們的愛都蘊涵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之中。
學生作品三:
學生表演課本劇《賣白菜》片斷。
設計意圖:從更廣闊的角度去發(fā)現親情、展示親情,讓學生從更深層次去了解親情就在身邊。教師注意展示時間和氣氛的調控,對展示小組給予評價鼓勵。
學生作品四:
導語:同學們能不能說說你們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母愛故事呢?請展示你帶來的有關媽媽的照片,并說說背后的故事或自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