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寶玲
《荷塘月色》之所以被譽為美文的典范,在于其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情趣之美,以及對美好熱烈的生活的眷戀向往。文章用其他樹木的平庸雜亂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寧靜典雅,用現(xiàn)實生活的平淡無趣來襯托理想人生的浪漫美好,語言清麗,志趣高雅,讀來使人如入桃源,沉醉于那份曼妙的意境情懷中。通讀全文,用心體悟,怎一個“雅”字了得!
那么,什么是“雅”?“雅”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中的一種風(fēng)格范式,最早來源于《詩經(jīng)》分類中的雅詩,朱自清先生在《經(jīng)典常談》中稱“雅是純正不雜”的意思。班固《離騷序》稱屈原“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明顯是將“雅”作為一種論文的審美標準。曹丕《典論·論文》說“奏議宜雅”,取其莊重的意思。晚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有“典雅品”,描述一種詩歌的美學(xué)風(fēng)格是:“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逼渲小奥浠o言,人淡如菊”正是對創(chuàng)造典雅風(fēng)格詩人藝術(shù)氣質(zhì)的描述,這些詩人對環(huán)境體察細膩敏感,同時他們也總喜歡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靜態(tài)的、清新的、悠遠的、高潔脫俗的景物和人上面,即便是看到動態(tài)的花鳥,他們都會看出其清靜深幽安寧的意趣,他們的志趣,平和篤定,也輕易不會隨別人改變。按照以上“雅”的內(nèi)涵規(guī)定性來審視朱自清其人與《荷塘月色》的創(chuàng)作,正是如此。
一、荷花顏色的深層內(nèi)涵
荷花的顏色多樣,有白色、粉色、深紅色、淡紫色、黃色,還有間色。很多詩人都喜歡寫紅色荷花,如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李商隱的“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杜甫的“風(fēng)含翠篠娟娟凈,雨裹紅蕖冉冉香”。詩人們用綠葉做底,紅荷點綴,色彩鮮艷明麗,層次豐富鮮明,意境美好歡快。但在本文中,作者卻只選取了白色,“裊娜地點綴著些白花”,并將這白荷浸潤在皎潔的月光之中,細思之下,用心頗深。
其實,自古以來,荷花便為圣潔的代表,象征人格高貴清白。而在古典意象中,明月也常常是高尚的化身,是貞潔的象征。作者在《荷塘月色》中將明月白荷融入一境,營造出一種清冷典雅的詩境。在這冷清典雅中,荷葉出水很高,亭亭而立,就如同芭蕾舞演員在舒展卻驕傲地獨舞。這樣的景象,清凌凌的,有種難以接近之美,讓人不由想起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句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p>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1917年報考北大時,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俗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以此自勉要堅守清白。后來,朱自清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清白的人格高尚的氣節(jié)。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fā)動內(nèi)戰(zhàn),一方面又利用簽定不平等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quán),還加緊武裝戰(zhàn)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當(dāng)時國內(nèi)物價飛漲,物品奇缺,老百姓在饑餓和死亡線上苦苦掙扎。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面粉“救濟”中國人,朱自清和一些學(xué)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lǐng)美國救濟糧。當(dāng)時,朱自清正罹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jīng)常嘔吐,甚至整夜失眠。而拒領(lǐng)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但他毅然堅守自己的原則。后來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逝世,時年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仍然不忘諄諄叮囑家人:“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合給的美國面粉!”這種對自己靈魂的堅守、對民族氣節(jié)的堅守,令人分外動容,因此毛澤東同志曾稱朱自清“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氣節(jié)”。由此可見,花有百種,朱自清卻獨愛那高雅的荷,且獨欣賞純潔的白荷,不正是那內(nèi)心對清白守正的至雅之美的追求么?
二、“荷香”的深層內(nèi)涵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不僅描寫了荷花、月光,還專用筆墨來寫“荷香”:“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香,必得是微風(fēng)吹過才有,而且是“縷縷”,那便似有似無了。作者還說這氣味如同“遠處”“高樓上”“渺?!钡母杪?,可見這荷香是至淡至微,不仔細體會便難以獲知的。
為什么要將荷花之香寫得如此清淡幽微呢?其實,中國歷代文人對于香味的追求,都是有品級之分的。牡丹被喻為“國色天香”,唐朝社會風(fēng)氣開放、人的心胸闊達,然除了李正封“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句,就鮮有人贊美牡丹馥郁的香氣和濃艷的色彩了;桂花的香氣更是黏稠芬芳,但是古代的詩人也不大贊美桂花,《紅樓夢》中,呆霸王薛蟠娶了一個有著“花柳之姿”、橫行跋扈、庸俗潑辣的妻子,曹公給此女取名“夏金桂”,以此可以管窺,古人對桂花是不那么喜愛的。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只有蘭香與荷香,因其淡雅飄渺、清幽微渺,而被視為上乘。宋朝的蘇轍有詩云:“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鼻凇峨x騷》中說“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在《湘夫人》中說“葺之兮荷蓋”,用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孤高不羈的情懷。至于荷香,更是文人士大夫的心中好,不說劉禹錫的“亭亭凈植,香遠益清”,更有孟浩然的“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五代顧敻也有“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揚”之句,與風(fēng)、竹、露并生,非有微風(fēng)才能嗅到的香味,不正是君子那種傲岸不爭、寧靜自持的品格的象征么?
三、荷花之雅在人格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荷花的色與香描寫并非對客觀存在的直觀感覺表達,而是作家主體人格的移情和投射,其中承載了華夏文化傳統(tǒng)中人與自然和諧的審美取向。朱自清為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月下荷塘、塘中月色的靜謐美好,更有千古至今文人士大夫身上的品格節(jié)操,有對純潔高標的精神家園的堅守,有對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
《荷塘月色》這種托物言志的創(chuàng)作方法,正是對古典美學(xué)以自然物比德精神的傳承。文章對荷花的色與香加以細膩入微的鋪陳描寫,深得中國古代詩賦緣情體物的妙諦。古代文學(xué)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币簿褪钦f,鋪陳華采,描繪事物的形體狀貌,抒寫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詩經(jīng)》的一大特點,這個特點也是后來發(fā)展起來的賦體文學(xué)的主要特征。針對漢代解釋《詩經(jīng)》的《毛傳》中所言“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劉勰又進一步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彼J為,賦體作品描寫事物,是由于睹物興情。而從《荷塘月色》的創(chuàng)作實際看,作者因物興情,以情觀物,所以用“巧麗之辭”來“體物”,并不僅僅是為了純粹地描寫客觀物的外在形貌,而是要像劉勰說的要提煉“雅義”,這個“雅義”是什么呢?正是朱自清對高潔的人格節(jié)操和物我和諧的審美追求。
總之,《荷塘月色》中,荷花顏色之純白皎潔和荷花香味之清淡幽微是表,以物之脫俗高潔雅致來暗合作者對美好理想高貴人格之追求才是內(nèi)核,作者的審美品格才是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長盛不衰的根源所在。
[作者通聯(lián):陜西寶雞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