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戰(zhàn)亂,覆巢碎卵。
學府解散,離開燕園。
置留小興安嶺北麓,遜別拉河南岸,邊陲孫吳縣。
奈何許,謙謙求存己。
無歸土,翼翼尋安路。
于是乎:奉命開辦教育于荒野,受任首屆校長于中學。
勤達善遷,蘊藉厚寬。
陟其高山,惠及峰巒。
操翰洽聞,傳承后人。
求精授業(yè),求準解惑。
以德傳道,以績問效。
寓教于樂哉,育人以情懷!
長扶頑石裂,久潤谷自開。
溫和通大道,志遠問高臺。
未幾,這位燕京大學國文學院的驕子,就以華茂之文采,高尚之品端,育教以得法,讓權門汗顏,令師生稱贊。
知之好之,好之求之,求之得之。
植根黑土,含辛茹苦,培幼苗育繁花躬耕校園笑看滿山秋果;
涉水龍江,櫛風沐雨,撫魚兒成蛟龍劈波斬浪傾聽四海春潮。
忽,風云突變! 怵,泥沙拍岸!
一聲霹靂后,摧毀中華千年文化;
三尺講臺前,淪喪民族師道尊嚴。
天悲兮!人嘆息!
王炳祥啊王炳祥!
時運不濟,學子之時大學被解散;
命途多舛,育人之際中學遭攻占。
造反代表進校園,校長老師靠邊站!
知識越多越反動,批斗越來越頻繁。
校長知識最豐厚,孫吳最大臭老九。
“他是舊中國培養(yǎng)出來的封建殘余”!
“他是孫吳一中最大的大毒草”!
“斗他”!“揍他”!“打倒他”!
老人早已頭發(fā)稀,頭被打手當球踢……
五花綁,腰成弓,九十度,頭前傾。禿腦門兒正好練彈弓……
烈烈北風涼,斷絕我衷腸。郁郁多悲苦,欲濟河無梁。
天烏云,地無門。赤子心,遭滅泯。
塵滿面,鬢如霜。顧無言,淚千行。
身體疼痛可忍,人格被辱難平。
王炳祥要用鮮血證明自己對教育事業(yè)的拳拳之心,他用向學生裝載知識的雙手毅然舉起利斧劈向了自己的頭顱……
老校長的熱血不僅濺紅了黑色的天花板,也羞紅了烏云里那一抹刺眼的陽光……
皎皎白駒,空谷而居。陋室煙熏,殘簡德馨。
天下大亂的惡果讓國運付出了代價。回歸理性后,山鄉(xiāng)的人們又把大難不死的王炳祥請回到了孫吳一中校長的位置上。因為善良的人們深知:他們的孩子要上學,而那些在“文革”中盤踞領導崗位的大員們除了會革你的命,沒什么真本事。
誰謂我心憂,誰知我何求!
德不憂不能懷遠,才不大不能博見。
他依舊笑容可掬,他依舊敬業(yè)如癡。
他從不提屈辱被冤,他從不說施暴者何顏。
他的才德高山仰止,他的胸襟若谷虛懷,他對人事公正和善。
他沒從事過其他行業(yè),他為孫吳教育事業(yè)奉獻了一生。組織部門鑒于他對孫吳教育事業(yè)突出的歷史貢獻,退休前破格提拔他為副處級干部。
他因長期講臺站立和批斗棒打,晚年雙腿脈管炎嚴重而不能行走。
臨終前,他囑咐子女兩件事:第一,我雖然不是共產黨員,但你們要在我的墓志銘里寫上“我是黨的同路人”;第二,我不記,你們也不要去記那些干過壞事兒的人!因為那些人不會忘記自己干過的壞事兒,這對他們自己就是最好的懲罰了。
他——王炳祥,1925年10月出生。主政孫吳一中校長工作將近二十年。1997年12月病逝。享年73歲。
王炳祥——孫吳一中之父。
2019年9月19日
作者簡介:由文學(1957-),漢族,黑龍江望奎人。1979年8月畢業(yè)于齊齊哈爾師范學院政治系。歷任教師,校長,公務員,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