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利兵
【摘? 要】? 小學教材中沒有化歸思想明確的定義,但是其在小學數(shù)學中的應用卻非常的廣泛。對于學生們來說,“化曲為直”“化零為整”“化繁為簡”等等數(shù)學語言并不陌生。因此,化歸思想十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本文主要探討化歸思想的滲透方法,幫助學實現(xiàn)深入學習。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化歸思想;深入學習
化歸思想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其著重強調“化”和“歸”這兩個字?!盎币馕吨D化,“歸”則意味著歸納。如此,學習者能夠根據(jù)自己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通過觀察和思考,把不熟悉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
一、滲透化歸思想,幫助學生理解
教師在講授一些新知識的時候,難免會用到化歸思想。教師可以嘗試把課堂的舞臺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運用化歸思想去學習新的知識。教師要在幫助學生理解新知的過程中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它。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帶領同學們去推導常見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見到了三種比較特殊的三角形:第一種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90度;第二種是等邊三角形,三個角都是60度;第三種是等腰三角形,有兩個角的度數(shù)相等,與另一個角度數(shù)不同。但總的來說,無論三角形的形狀如何,三個內角和都是180度。緊接著,教師讓學生自行推導四邊形的內角和,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個四邊形,然后提問:同學們,這個四邊形的內角和可以怎么求呢?我們剛剛學習了三角形,三角形和四邊形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
生:看起來好像沒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但如果我們把這個四邊形的對角線畫出來,會發(fā)現(xiàn)四邊形可以轉化為兩個三角形,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那么兩個三角形就是360度。那么這個四邊形的內角和就是360度。
師: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驗證你的猜想呢?
生:我記得正方形是一個特殊的四邊形,我們不妨去測量正方形的內角和。通過測量,正方形每個角都是90度,90×4=360度,說明我們剛才的推斷是正確的。
師:我現(xiàn)在用兩把相同的三角尺拼出了一個三角形,請同學們想想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生:這和剛剛是一樣的啊,不也是拼接嗎?我覺得它的內角和也是360度。
生:我覺得不是360度,把中間那條拼接線去掉,它還是一個三角形,它的內角和應該還是180度。
師:哈哈,同學們要保持清晰的思維啊,兩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的三角形,內角和還是180度呀!
老師提出的第1個問題考查的是學生的轉化能力。學生要學會把已知的三角形轉換成為一個四邊形,或者把一個四邊形轉化為不同的三角形。而第2個問題考查的是學生的歸納能力。大的三角形和小的三角形本質都是三角形,并沒有什么不同。在培養(yǎng)學生轉化能力和歸納能力的過程中,學生會自覺地將化歸思想內化。
二、滲透化歸思想,助力知識構建
為了助力學生數(shù)學知識的構建,教師可以具體的題目為載體,讓學生在課堂上小試身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相關的解決辦法。教師在選擇題目的時候要保證題目的靈活性,能夠讓學生利用化歸思想找尋到不同的解決途徑。
在某節(jié)習題課上,老師提出了一個實際問題:“現(xiàn)在有200個蘋果,要把它分別分給1班的同學和2班的同學,已知一班的同學有30人,二班的同學有50人。這些蘋果應該怎樣分配才能比較合理呢?要確保每個班級上的同學都能夠分到蘋果而且數(shù)量相等。有的同學利用乘法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拔覀儼?00個蘋果分給兩個班的同學,一班有30人,二班有50人。根據(jù)這個人數(shù),我們需要把200個蘋果分成8份,其中的3份給一班的同學,另外的5份給2班的同學,3+5=8。200×3÷8=75,200×5÷8=125。所以一班的同學應該分到75個蘋果,二班的同學應該分到125個蘋果。還有的同學運用了方程的思想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題目,我們可以抽象出等量關系。一班的同學分到的蘋果數(shù)量加上二班的同學分到了蘋果數(shù)量等于總蘋果的數(shù)量。由于一班的人數(shù)和二班同學的人數(shù)不等,滿足3:5的關系。所以我們可以列出以下方程。3x+5x=200。得出x=25,進而求得,一班分到75個蘋果,二班分到125個蘋果,與剛剛那位同學的答案一致。還有的同學利用比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我們假設1班同學分到的蘋果數(shù)量是那么x,x:(200–x)=3:5。一個是蘋果數(shù)量的比,一個是班級人數(shù)的比,這兩個比例是相同的。構建等式,只要我們能夠解出具體的數(shù)字,也可以解決這一道數(shù)學問題。最終的答案也是75和125。在上述解題的過程中,同學們化歸出了三種數(shù)學方式去解決題目,分別用到了乘法的知識、比例的知識和解方程的知識,很好地做到了歸納。這三種方法都是正確的,只是同學們擅長的東西有區(qū)別。有的學生習慣用方程,簡單直觀;有的學生喜歡用乘法,計算便捷;有的學生喜歡出其不意,探尋新型解決路徑。
對同學們來說,通過這一道題目可以將數(shù)學中三大知識點都聯(lián)系起來,反復琢磨,可以將不同的知識模塊拼接在一起,今后在做作業(yè)以及考試中,學生解題思維會非常清晰流暢,能夠學會轉化題目的條件,從而獲得新的解題思路。
三、滲透化歸思想,升華學生情感
在教學中升華學生的情感能夠讓學生迅速熱愛上數(shù)學這門學科。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去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開展課堂辯論,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學習。如此,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會越來越好。
例如《分數(shù)乘法》這一節(jié)的學習,分數(shù)乘法的學習是小學算理學習的重要組成內容。為了讓同學們進一步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和分數(shù)乘法的含義,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的活動,讓同學們涂一涂,算一算“8的1/4是多少?”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了8個正方形,讓同學們先計算出剛剛的問題,然后給這些小的正方形涂色,把“8的1/4”的量表示出來。教師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發(fā)現(xiàn)總共有兩種涂法。學生a把8個小正方形中的2個小正方形全涂滿,而學生b把每一個小正方形的1/4涂滿。相信這兩種不同的涂色方法,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分享給其他同學,也是一種新的學習思路。于是教師邀請這兩位同學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學生a:我是根據(jù)我們原先寫過的一道數(shù)學題來涂色的。在一節(jié)體育課上,每8個人分為一個小組進行體育訓練,老師在檢查小組C的訓練成果時,說只有1/4的人是合格的,那么也就是說總共有兩個人是合格的,所以我就在8個小正方形中挑出兩個小正方形涂紅。
學生b說:我是根據(jù)一些實際情況來涂色?,F(xiàn)在要開始進行分蛋糕的活動了,桌子上有8個蛋糕,由4位學生來分。按照一個蛋糕一個蛋糕的順序來分,試問每個同學能夠得到多少蛋糕。我采取的是逐個分法,所以每個人都只分到了一個蛋糕的1/4,總共有8個蛋糕,那么也相當于兩個。
師:我覺得兩個同學說的都很有道理,雖然我們把一個式子轉換成了兩個不同的問題情景,但是我們總體表達的含義還是一樣的。最明顯的表現(xiàn)在于最終算出來的答案是一樣的。如果在解決一些強調“整體”的問題時,我們可以按照第1個同學的思維去計算問題。如果在解決一些強調“部分”的問題上,我們可以按照第2個同學的思路去解決問題。但這兩種方式都是對于分數(shù)乘法的一種解釋。
在這一節(jié)課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以一種辯論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然后對學生的想法進行總結,告訴同學們,他們雖然使用了兩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但最終可以歸納到一起,這也進一步解釋了化歸思想的意義,而且這種課堂更為生動活潑。
總而言之,數(shù)學教學講求時機。教師要在適當?shù)臅r間,在學生們思維比較活躍的時候,開展數(shù)學活動或者數(shù)學訓練。這就提前為滲透數(shù)學思想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教師應當日積月累地向學生滲透化歸思想,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的,需要通過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才能夠看到較為明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