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毅
口算在數(shù)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計算的基礎,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口算,口算也是提高學生計算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口算教學中,教師應當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設計多元的探究方法,采用豐富的練習形式,讓學生愉快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口算學習中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口算能力??谒憔毩暠旧肀容^枯燥,有些教師片面認為口算可以熟能生巧,對學生進行大量機械重復訓練,訓練形式單一無趣,讓學生對口算望而生畏,產生厭惡感。針對當前口算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低年級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新課程標準下,計算教學既要解決算理問題,又要解決算法問題,學生在探究算理的過程中知道“為什么這樣算”,在歸納概括的過程中掌握“怎樣算”,這樣學生既能理解算理,又掌握了計算方法,正所謂“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例如,教學“兩位數(shù)乘以一位數(shù)”時,教師借助類比、遷移,以舊推新;借助直觀模型:12乘9的點子圖,通過圈一圈,學生對算理理解更清晰、更形象。學生在自主探究怎么算“12×9”時,出現(xiàn)了多種方法,其中有估算,也有與新授知識密切相關的利用乘法分配律分步計算的方法: 2×9=18,10×9=90,12+90=108。師生通過溝通交流,形成一個完整板書,為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之間搭建橋梁。課堂教學以發(fā)展學生思維為主,教師要引導學生說算理,不斷糾正錯誤 ,學生理解掌握了算理算法,還想出了簡便的方法,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實現(xiàn)了算法與算理的整合。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取素材??谒泐}本身是沒有情節(jié)的,形式比較單一,學生缺乏興趣,學習效果不佳。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shù)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教學“乘加乘減”時,教師創(chuàng)設小猴過生日、熊大熊二送禮物的故事情境,引導學生提取數(shù)學信息:有4棵玉米樹,前面的3棵玉米樹每棵有3個玉米,最后一棵玉米樹有兩個玉米。提出問題:一共有幾個玉米?教師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同桌同學相互討論,看看哪個小組想到方法多。這樣用故事情景貫穿于整個教學設計中,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連接,讓數(shù)學不是“板著臉孔”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是生動有趣的,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了知識和情感的鋪墊,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三、操作實踐,探究感悟
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來源于動作?!眱和乃季S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智力的起點。具體形象思維是低年級學生的主要特征,算理是比較抽象的,因此口算教學不但要在直觀中理解算理,還得讓學生親身體驗從直觀到抽象運算的過程。教師要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為學生搭起一座橋梁,動手操作學具就非常重要,它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明確算理。
如教學“十幾減9”時,教師用課件出示賣氣球的情景,提出“還有多少個?”的問題,列式:15-9,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學具,通過擺一擺、想一想,議一議,組內同學討論交流。在匯報交流中教師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此時,計算“15-9”的基本思維方法得以充分展現(xiàn),用到了好幾種方法:連減法、破十法、想加算減法,還有的學生想到“15-10+1”。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注重了方法的多樣性,讓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都有不同的發(fā)展。這樣一來,學生在操作中想、操作中說,自己動手、動口、動腦,親身經歷口算過程,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過程。腦、口、手等多種感官都動起來,為操作過程上升到口算方法建立表象。
四、形式多樣,妙趣橫生
由于低年級學生喜新、好奇、好勝,注意力容易分散,若經常采用單一的形式進行口算訓練,學生很快就會感到厭煩,注意力不集中,效果自然就差。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生動有趣的口算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學生對口算才會保持濃厚的興趣??梢蚤_展搶答、小組競賽、限時比賽、接力賽、擂臺賽等競賽活動,并相應地評出口算冠軍、口算英雄、口算霸主等榮譽稱號,學生在玩中促練、練中思,最終達到練中有提高,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勝欲望,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