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沁
摘要:
通過表征4種原料在不同活化劑下孔結(jié)構(gòu),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原料在相同工藝參數(shù),不同活化劑下得到的孔徑分布相對一致,僅在比表面積、孔容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關(guān)鍵詞:
活性炭;林業(yè)剩余物;孔結(jié)構(gòu)
中圖分類號:S7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20
活性炭因其比表面積大,空隙發(fā)達,在醫(yī)藥、環(huán)保、化工、國防等領(lǐng)域廣泛應(yīng)用[1-3],是一類附加值較高的產(chǎn)品。傳統(tǒng)的活性炭是以木炭、煤、瀝青等為原料,因現(xiàn)在木材采伐受限,煤、瀝青等為不可再生資源,致使活性炭生產(chǎn)原料受到限制。理論上只要是含碳豐富的原料均可以制備活性炭,在林業(yè)生產(chǎn)中產(chǎn)生大量的含碳量豐富的剩余物,如核桃殼、柏木屑、竹枝、枝葉。
四川省是林業(yè)生產(chǎn)大省,柏木、竹、核桃資源豐富,然而大量的核桃殼、竹枝和枝葉在采伐、生產(chǎn)過程中被丟棄;柏木屑大多用于生產(chǎn)機制炭供燃燒使用,對資源造成浪費,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若生產(chǎn)成活性炭則可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1實驗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同一品種核桃殼5kg(取自綿陽市鹽亭縣),同一批次原料加工剩余的柏木屑5kg(取自遂寧市射洪縣木材加工企業(yè)),竹枝、竹葉5kg(取自宜賓市敘州區(qū))。
12活性炭制備方法
取原料洗凈,100~120℃干燥,在400℃下炭化,冷卻后經(jīng)破碎研磨,洗凈,100~120℃干燥,粉碎過80目篩后備用。
取炭化料20g,按照浸漬比(活化劑/純干原料)為2時加入活化劑,攪拌混均,將混均的物料在電動振蕩器中浸漬14h,浸漬完全后移入干燥箱中,在105℃下干燥12h。將干燥后物料移至坩堝中放在馬弗爐中活化,從常溫以10℃/min的升溫速度加熱至600℃,活化120min,活化得到的樣品用01mol/L的HCl溶液煮沸20min,繼續(xù)用01mol/L的HCl溶液反復(fù)清洗,用蒸餾水清洗殘液至中性,將所得活性炭樣品在120℃下干燥,待分析測定。
13分析方法
采用美國麥克公司PRISTAR-3000型比表面孔徑測定儀,以高純氮氣為吸附質(zhì),在7735K溫度下測定平衡壓力(P)和飽和壓力(P0)之比為00095~099的氮氣吸附體積,活性炭樣品測試前在120℃處理2h后進行測試[4]。
從圖1~3可以看出,樣品的等溫線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初始階段吸附量隨相對壓力的增大快速增加,且吸附速率大,隨后吸附量上升趨勢變緩,達到吸附平臺,符合IUPAC對I型吸附等溫線的定義[5]。從圖1、圖3可以看出,吸附與脫附分支基本重合,未顯示出明顯的滯后環(huán),表明樣品中微孔占主導(dǎo)地位且分布集中,較大的孔隙極少或幾乎不存在。從圖2可以看出,等溫線曲線存在滯后環(huán)且滯后環(huán)比較寬,表明樣品中含有豐富的中孔。
22不同方式計算的比表面積
通過不同方式計算的比表面積見表2。其中BET比表面積等于t-plot外表面與微孔表面積之和,表中等溫曲線的平臺越高,比表面積越大,其中采用NLDTF法測出的比表面積與BET比表面積較接近,說明樣品中均以微孔為主。采用氯化鋅活化的樣品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用相同活化劑處理的樣品BET比表面積較為接近,但相同活化劑處理的不同樣品比表面積差異較為明顯,說明原料對比表面的影響較為顯著。
23不同方式計算的比孔容
通過不同方式計算的比孔容見表3。不同原料在不同活化劑處理下比孔容與比表面積的變化規(guī)律有部分差別,說明在活性炭燒蝕過程中孔道有坍塌。
24NLDTF計算的孔徑分布
從圖4~6中可以看出,原料在不同活化劑中活化后孔徑主要分布于2nm以下的微孔范圍內(nèi),既有極微孔又有超微孔,只有極少部分的中孔,基本沒有大孔分布在微孔區(qū)。氯化鋅活化的樣品孔徑絕大部分布在微孔區(qū),極少分布在中孔區(qū),氫氧化鉀活化樣品在中孔區(qū)分布較多,結(jié)果與等溫曲線相印證。
根據(jù)BJH理論[6]計算出的中孔孔徑分布見圖7~9。原料在不同活化劑中活化后中孔孔徑在2~10nm有集中分布,部分樣品在20~50nm有分布。
3結(jié)論
不同原料在相同工藝參數(shù),不同活化劑下得到的孔徑分布相對一致,僅在比表面積、孔容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參考文獻
[1]
Kotani T.Control of pore structure in carbon[J].Carbon,2000(38):269-286.
[2]Michio Inagaki. Pores in carbon materials-Importance of their control[J]. Carbon,2009,24(3)0-232.
[3]宋燕,喬文明,尹圣吳.不同結(jié)構(gòu)活性炭對甲苯等吸附性能[J].新型炭材料,2005,20(04):294-298.
[4]劉振宇,鄭經(jīng)堂,王茂章,張碧江.PAN基活性炭纖維的表面及其孔隙結(jié)構(gòu)解析[J].化學物理學報,2000(04):473-480.
[5]趙振國.吸附作用應(yīng)用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6]陳鳳婷,曾漢民.幾種植物基活性炭材料的孔結(jié)構(gòu)與吸附性能比較——(I)孔結(jié)構(gòu)表征[J].離子交換與吸附,2004(02):104-112.
(責任編輯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