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可可托海,一個叫海卻沒有海的地方,這里的冬天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51攝氏度,但是轉過年入春,這里就會變成一片風景秀麗的“香格里拉”。
可可托海位于我國西北,坐落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富蘊縣境內(nèi),是一座因礦而生的小鎮(zhèn),這里蘊藏著80多種礦產(chǎn)資源,這里曾經(jīng)被列為“國家一級機密”,這里的人們曾經(jīng)與世隔絕,這里封存了讓中國人站起來的奮斗史詩……
可可托海,是歷史的仰望角。
1950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引領下,可可托海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中外合營公司。1964年,中國償還了全部外債,可可托海功不可沒。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就來自可可托海。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也來自可可托海。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升空,所使用的“銫”,還是來自可可托海。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lián)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同樣來自可可托海。可以說,可可托海為共和國的穩(wěn)步向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的可可托海,始終頗顯神秘,神秘到它的名字曾經(jīng)從中國的地圖上消失。
20世紀30年代,可可托海還是一片原始牧區(qū),從東向西流入北冰洋的額爾齊斯河穿流而過,當?shù)毓_克族牧民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彩色的寶石,鑲嵌到帽子和腰帶上。1935年,一個世界級的“禮帽”狀超大型稀有金屬礦床浮出水面,僅可可托海礦床3號脈一個礦坑,就蘊藏著世界86種稀有礦物,占礦山儲量的九成以上,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
1955年初,礦區(qū)全部企業(yè)均由我國獨自經(jīng)營,直屬中央管理。持續(xù)升溫的“采礦熱”讓小鎮(zhèn)快速紅火了起來,那個年代不常見的自行車、各種小商品,在可可托海卻都是尋常事物,由此獲得“西部小上?!敝Q,“可可托海的首次崛起如今看來令世人震驚?!?/p>
1958年開始,可可托海進入了長期的秘密生產(chǎn)狀態(tài),新疆有色金屬公司發(fā)布產(chǎn)品代號及廠礦代字命令,這里被代號“Ⅲ”礦代替。
一批批工作人員從內(nèi)地大中專院校、部隊、有色企業(yè)廠礦、地方單位和部門匯聚到這個西北邊陲小鎮(zhèn),可可托海進入了自力更生發(fā)展的階段。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物資匱乏的年代,稀有金屬等礦產(chǎn)品源源不斷地從可可托海采掘運出,可謂讓中國人在世界上挺起了脊梁。
進入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可可托海礦務局開始連年虧損,大批干部、工人南遷到新疆阜康、昌吉、烏魯木齊等地,曾經(jīng)的邊塞“小上?!比丝阡J減到八九千人,礦區(qū)學校一度先后關閉。
可可托海干部學院現(xiàn)場教學點三號礦脈。
都以為可可托海的風采會因此黯然消失,然而在2013年,可可托海礦區(qū)被國家確定為首批獨立工礦區(qū)改造搬遷試點,總投資37.6億元的礦區(qū)綜合治理工作開始啟動。危舊住房改造、尾礦堆覆土和植被恢復,隧道公路建設……如今,可可托海小鎮(zhèn)重煥生機,正以一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旅游生態(tài)小鎮(zhèn)的新形象實現(xiàn)著再一次的騰飛。
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里,一幅相片就是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就是一個典型。
安桂槐的照片在其中一個展廳顯得較為耀眼。1958年至1964年,安桂槐時任可可托海礦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他身體力行,帶著黨員干部下礦井、礦坑。當時,全國都缺衣少糧,安桂槐要求黨員干部每天定量,先保證工人的定額物資。
“安桂槐經(jīng)常說,黨員干部不能和工人們爭糧食、爭利益……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像安桂槐一樣的黨員干部,才讓我們覺得在那些艱苦的年代,我們的精神都很振奮,經(jīng)常熱血沸騰,每個人都很開心,吃的是苦,心里是甜。”可可托海第一代老礦工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說。如今,在可可托海小鎮(zhèn)上,隨便一家人都會講出幾個有關安桂槐的故事,大家都稱他為可可托海的焦裕祿。
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里,收藏著許多像安桂槐一樣的無名小草的故事。可可托海的干部職工,也像這些小草,在這里默默奉獻,為新中國走向強大奮斗了一生,他們更用一生堅守的信仰,在西北邊陲鑄就了一座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豐碑。
位于地下136米花崗巖深處的可可托海水電站,建于1956年,因為施工難度大,整整用了20年時間才建成,成為中國垂直最深、設計最全、施工難度最大的水電站。為了這座水電站的建設,國家抽調了國內(nèi)眾多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骨干,靠人力搬運了8000多萬立方米的巖石,10萬多噸水泥鋼材、炸藥等物資,數(shù)千名建設者為此獻出了青春,50多名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大山里。
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宗家源說:“可可托海水電站見證了可可托海四季的不斷輪回,也見證了祖國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強大。時至今日,可可托海水電站依然像一個忠誠的老兵,仍兢兢業(yè)業(yè)地站好自己的崗哨?!?/p>
被譽為“英雄礦”“功勛礦”的三號礦脈,垂直350米,南北長達150米,因為其中富含稀有金屬,被稱作“中華聚寶盆”。曾在這里工作了10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傳堯深情地說:“當年為了中國的振興,中國最優(yōu)秀的一批科技人員在國家特別困難的時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憂國家之所憂的深厚家國情懷。正是靠著這種情懷,可可托海精神才成為一代代人的精神支柱,成為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最生動的寫照?!?/p>
無論是走進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水電站還是三號礦脈,“這些成就的背后是付出,是初心使命在金山大地上的生動寫照,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可可托海精神由此鑄就?!?/p>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可可托海干部學院正是秉承這一主旨,為阿勒泰地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乃至全國發(fā)展提供著強勁的精神動力。
2015年10月17日,可可托海精神暨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建設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煽赏泻8刹繉W院最初的構想由此誕生。經(jīng)過疆內(nèi)外10余位知名專家的指導、不斷論證和深入研討,2017年10月,可可托海干部學院掛牌。
可可托海干部學院通過豐富的紅色遺跡,將其變成各族干部學習和弘揚可可托海精神的“實境課堂”,成為追尋功勛遺跡,汲取信仰力量最直接的教育基地和精神傳承的高地。
可可托海第一代老礦工買迪·納斯依與老黨員們參觀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回憶當年工作環(huán)境。
這里的每一位老師曾四處尋找當年的建設者,收集各種歷史檔案,只為了更加完整地還原那段真實的歷史,讓可可托海精神更加的飽滿、更加的充滿力量。
買迪·納斯依是可可托海的第一代老礦工,也是新中國第一代哈薩克族產(chǎn)業(yè)工人,他回憶起他們那一代人常說的話“苦我們也不能苦國家,卡我們也不能卡國家,難我們更不能難國家”,如今,這已經(jīng)成為可可托海干部學院講師在可可托海陳列館現(xiàn)場授課的重點之一。
提及可可托海精神的傳承,礦二代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是個典型代表,如今他是可可托海干部學院的訪談課嘉賓,他幾乎收藏了有關可可托海每段歷史的所有資料,他常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后輩還原一個更加清晰的可可托海?!?/p>
付靜是可可托海典型的礦三代,如今在可可托海干部學院擔任培訓部主任兼授課老師,她每一次現(xiàn)場授課都會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淚,她說她成長在可可托海,從父輩祖輩身上看到了太多可可托海的閃光點,她對可可托海的感情太深。
可可托海精神折射出的是一部可可托海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立志復興、報效祖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榮辱與共的創(chuàng)業(yè)史和奮斗史;折射出的是紅色初心在新疆大地上的生動寫照,是現(xiàn)代化國家進程中敢于擔當、堅忍不拔、開拓創(chuàng)造的風采。
如今,生活在金山大地上的各族人民,也正運用可可托海精神,重塑西北邊陲的紅色富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