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琴琴
【摘? 要】?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本身,也創(chuàng)造了藝術,創(chuàng)造了美,勞動是人類維持自我發(fā)展和自我生存的唯一手段,是發(fā)生在人與自然界之間的活動。美術屬于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我國勞動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努力創(chuàng)造出了新中國的最美景色,在小學美術過程中將勞動與美術相互結合,通過勞動有效促進美術課程的開展和實施,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小學;美術;勞動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和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藝術,也孕育了美,我們可以將美術理解為創(chuàng)造美的勞動技術,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滲透勞動教育理念,積極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模式,探索更多的教學路徑,通過勞動促進美術教學的全面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一、美術欣賞,感悟勞動創(chuàng)造美
美在不同階段和不同環(huán)境下有著不同的定義,在小學勞美結合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從勞動中學會欣賞美,深刻感悟勞動與美之間的緊密聯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欣賞的途徑也越來越多,要積極開拓學生的審美思路,拓展學生的認知空間,敢于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多角度、多層次進行美術欣賞,增強學生的審美觀念。
例如,在學習《追尋文明的足跡》的課本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展示相應的圖片、視頻等資料,提高學生的欣賞效果。教師:“同學們,地球上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前人留給人類的財富,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走近他們、欣賞他們,一起追尋文明的足跡!”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歷史,感受文化遺產之美,并引導學生:“除了上述提到的歷史文化遺產,你還知道哪些?它的特點是什么?哪些方面值得我們欣賞?與大家一起分享吧!”多種資料使學生感受歷史文化遺產的美麗之處,教師可以繼續(xù)向學生提問:“歷史文化遺產蘊含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今天我們一起去追尋了文明的足跡,在欣賞過程中發(fā)現它的美麗之處,誰能告訴我這些歷史文化遺產都是由誰創(chuàng)造的?”在欣賞過程中一步步引導學生感悟勞動與美麗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清晰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都是由無數勞動人民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所堆積的,不同地域有不同勞動人民的風格以及審美取向。
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可以采取觀察、比較等不同的方法,才能充分感受到勞動創(chuàng)造出了美麗的藝術作品,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欣賞,也要使學生懂得現代人應該珍惜勞動成果,激發(fā)學生對勞動成果的保護之情。
二、美勞融合,體驗勞動創(chuàng)造美
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國家的成長和發(fā)展都與勞動息息相關,在每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通過與勞技課程的結合,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課程融合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作空間,引導學生憑借自身力量探究更大的學習空間,全面豐富美術課程,使學生在勞動體驗中創(chuàng)造更多的美。
例如,在學習《發(fā)現老房子的美》的課本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相應的圖片、視頻等資料,與學生共同欣賞老房子。教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風格和特點的老房子,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課程就與老房子有關,你印象中的老房子是什么樣子的?誰可以告訴我呢?”學生們紛紛舉手回答,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老房子是舊的,看上去色彩比較暗,沒有新房子漂亮”“老房子年久失修,看起來并不是很牢固”等等,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每一座老房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實有很多老房子都蘊含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老房子,發(fā)現它的獨特之處!”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個北京傳統(tǒng)的四合院:“請你仔細觀察圖片,覺得圖片中的老房子美在哪里呢?”“在你的周圍都有哪些老房子?”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開展小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老房子:“老房子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面臨著拆除的問題,這些老房子都是昔日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承載著很多人的回憶和不舍,其實我們可以用雙手將他們留住?!苯處熆梢赃\用陶泥與學生共同去模擬建造房子,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通過細心的觀察,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手法治作出房子的各種紋理,陶泥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不要拘泥于學生的思維,要給學生更大的想象空間和創(chuàng)作空間。學生在模擬建造房子的過程中收獲到了更多的知識,體驗到勞動需要靠體力和耐心,也需要科學和智慧。
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細心觀察學生作品的細節(jié)和新意,可以將學生的作品在班級內進行展評,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評和自評,虛心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彌補自身的不足和問題,有效進行技法交流,在融合中展現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
三、美術實踐,升華勞動創(chuàng)造美
美術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勞動教育不僅僅體現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增強學生對真善美的認知,幫助學生能夠重新認識勞動與美術相互結合的優(yōu)勢,教師要結合教材自身的特點,積極引入新的觀點,為教材注入更加新鮮的血液,啟發(fā)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用勞動去創(chuàng)造美,實現美的升華。
例如,在學習《變垃圾為寶》的課本內容時,教學重點是通過美術學習了解垃圾與人類生活之間的關系,啟發(fā)學生對垃圾處理設想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美術與勞動實踐中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教師:“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美麗的星球中,保護它的美麗是每一位地球公民的責任,請通過你的實際勞動來調查你家每天會產生多少垃圾,哪些垃圾是屬于可回收垃圾?哪些垃圾屬于不可回收垃圾?相關工作人員是如何處理垃圾的?”積極引導學生討論與垃圾相關的話題,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的優(yōu)勢查閱相關資料,激發(fā)學生對垃圾的興趣,學生們紛紛回答:“紙張屬于可回收垃圾,廢紙經過回收處理后可以生產成新的紙?!薄安AЭ梢曰厥?,經過處理后可以再造成新的玻璃?!薄安豢苫厥绽袩燁^、剩飯、果皮、油漆。”學生們集思廣益,紛紛搜集各種知識,教師評價:“如果我們不進行垃圾分類,合理處理垃圾,這些垃圾將會以其他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滲入水資源、空氣等中,很多勞動者奮斗在垃圾處理的前線,為我們的垃圾處理工作無私奉獻。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在科學處理垃圾的過程中,我們一起來設計垃圾處理器吧!”
通過學習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會得到明顯提升,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項任務,對勞動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和了解,全面增強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愛上美術這門課程,也真正愛上勞動。
總之,在新時代教育教學的背景下,我們要積極擺脫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和影響,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方向,在小學美術課程中積極拓展勞美結合模式,在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中感受勞動所帶來的美麗。
【參考文獻】
[1]楊珍珍.綜合實踐課程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整合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9):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