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100.46±21.62)ml少于對照組的(195.32±31.15)ml, 下床活動時間(5"/>
劉丁一 高劍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癌的長期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1例。觀察組接受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 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開腹手術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手術前后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水平;隨訪1年預后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100.46±21.62)ml少于對照組的(195.32±31.15)ml, 下床活動時間(54.79±7.30)min以及住院時間(9.54±2.65)d均短于對照組的(70.65±12.66)min、(13.48±4.22)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 兩組患者的CRP、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兩組患者的CRP、PCT水平較本組手術前改善, 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 兩組患者的生存率、局部復發(fā)率及轉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癌效果顯著, 能夠有效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促進患者身體更快恢復, 在臨床上具有應用價值。
【關鍵詞】 肝癌;腹腔鏡肝切除術;長期療效;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22
在臨床上肝癌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 根據發(fā)病機制可劃分為繼發(fā)性肝癌與原發(fā)性肝癌, 前者主要是由于全身多器官伴惡性腫瘤入侵到肝部所致, 后者主要存在于肝臟間葉組織, 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 將會直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1]。現階段對于原發(fā)性肝癌通常是采用手術治療, 以往常采用開腹切除術, 但由于手術創(chuàng)口較大、恢復較慢以及并發(fā)癥多等因素, 導致預后效果欠佳[2]。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 腹腔鏡也被逐漸應用在臨床各種疾病治療中, 尤其體現在肝膽外科, 有研究將腹腔鏡肝切除術應用在肝癌治療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3]。鑒于此, 本次研究對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癌展開相應的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1例。觀察組中男25例, 女16例;年齡45~79歲, 平均年齡(51.06±9.32)歲;腫瘤TNM分級:Ⅰ期30例, Ⅱ期11例;腫瘤直徑1.5~4.5 cm, 平均腫瘤直徑(3.02±1.00)cm;肝功能分級:A級28例, B級13例。對照組中男26例, 女15例;年齡47~78歲, 平均年齡(52.11±8.63)歲;腫瘤TNM分級:Ⅰ期31例, Ⅱ期10例;腫瘤直徑1.5~4.5 cm, 平均腫瘤直徑(2.96±1.03)cm;肝功能分級:A級29例, B級1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TNM分級、腫瘤直徑、肝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相關檢查符合2011年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4];②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③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④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2 排除標準 ①存在肝內及其他遠處轉移情況;②伴有心腦血管疾病;③存在多個腫瘤;④腫瘤直徑≥5 cm;⑤確診為繼發(fā)性肝癌;⑥中途退出或資料不全者。
1. 3 方法
1. 3. 1 觀察組 患者接受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采用仰臥位姿勢, 常規(guī)消毒鋪巾消毒處理, 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 創(chuàng)建人工氣腹, 壓力維持在13 mm Hg(1 mm Hg=0.133 kPa), 于臍部下方1 cm處作觀察孔1個, 在左右鎖骨中線、劍突下腋前線、肋下處分別作操作孔1個, 將Trocar置入, 按病灶的特點, 使用超聲刀切斷肝臟周圍的韌帶, 游離, 將病灶充分暴露。標記腫瘤邊緣1 cm處, 解剖刀分離肝實質, 管道游離并觀察其直徑, 選用合適的組織閉合夾進行夾閉處理, 對于病灶暴露不完全者, 則使用手助式腹腔鏡切除肝臟, 于右肋邊緣處橫向開4 cm切口, 放置腹腔鏡進腹腔, 分離肝臟, 并進行壓迫止血處理, 在創(chuàng)面上噴灑適量的生物蛋白膠, 避免出血和膽漏情況發(fā)生, 使用一次性取物袋經左下腹橫切口將標本取出, 操作完成之后則對腹腔進行沖洗, 必要情況下留置引流管。氣腹解除, 將切口、觀察孔和操作孔關閉。
1. 3. 2 對照組 患者接受傳統(tǒng)開腹手術切除術治療。體位、麻醉處理與觀察組一致, 按照患者的病灶具體部位, 作正中、上腹部Benz、右上腹L型切口, 游離肝臟周圍的韌帶, 使病灶暴露, 并將1、2肝門解剖, 標記好腫塊邊緣1 cm處, 將肝實質離斷, 若存在大血管或膽管則縫扎處理, 使用肝門阻隔法止血。按病灶范圍切除肝葉、局部病灶及肝段, 移動標本, 進行
止血, 肝表面進行沖洗, 對創(chuàng)面進行生物蛋白膠噴灑處理, 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 逐層關閉腹腔。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手術前后CRP、PCT水平;隨訪1年預后情況。①手術相關指標:在治療期間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②分別在手術前后收集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液5 ml, 分離血清后, 使用免疫酶聯(lián)吸附法對PCT進行測定, 應用免疫比濁法對CRP進行測定。③預后情況:在治療后隨訪患者1年,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生存率、轉移情況及局部復發(fā)情況。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RP、PCT水平比較 手術前, 兩組患者的CRP、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兩組患者的CRP、PCT水平較本組手術前改善, 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隨訪1年預后情況比較 隨訪1年, 兩組患者的生存率、局部復發(fā)率及轉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關于肝癌的發(fā)生機制普遍認為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酒精性肝硬化等因素所致, 大部分患者在早期癥狀較不明顯, 當發(fā)展至中晚期時會出現全身癥狀、消化道癥狀及肝區(qū)明顯疼痛等, 嚴重可造成肝腎衰竭、消化道出血等, 往往此類患者預后不佳?,F階段治療早期肝癌主要是采用肝移植、手術切除術, 但有相關研究顯示, 肝移植手術手術禁忌證較多[5], 并且肝源較少, 加上對手術操作要求高, 因此手術切除成為臨床治療肝癌的首要選擇。
隨著近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腹腔鏡肝癌切除術在肝癌治療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此手術主要采用了腹腔鏡技術、輔助技術及手輔助操作等, 能夠明確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等具體情況, 同時可精確顯示病灶鄰近部位的膽、重要血管及膽管等組織。李四橋等[6]研究結果顯示, 腹腔鏡技術的治療效果與開腹手術相當, 但腹腔鏡在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并發(fā)癥等影響上更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100.46±21.62)ml少于對照組的(195.32±31.15)ml, 下床活動時間(54.79±7.30)min以及住院時間(9.54±2.65)d均短于對照組的(70.65±12.66)min、(13.48±4.22)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腹腔鏡肝切除術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 促進患者身體術后更快康復, 而在手術時間方面兩組差異不明顯, 考慮與患者個體差異和操作技術等相關[7]。
近年來臨床關于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相關報道較多, 但對于機體損失炎癥反應較少。CRP與PCT為常見的評價機體炎癥反應的指標。CRP作為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期反應蛋白, 有研究發(fā)現其表達水平與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存在一定聯(lián)系, 它能夠直接參與到炎癥反應中, 可有效調控免疫應答反應, 在對機體應激水平評估上是重要指標;PCT作為降鈣素之一, 通常情況下, 血清中表達較少, 機體會釋放出白介素因子, 能夠誘使PCT釋放, 使其含量升高, 也就是說明, 當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時, 機體CRP、PCT均呈現高表達現象[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手術前, 兩組患者的CRP、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兩組患者的CRP、PCT水平較本組手術前改善, 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腹腔鏡切除術能夠通過縮小手術創(chuàng)口, 減少患者的機體應激反應, 控制炎癥反應的發(fā)生, 從而確保患者獲得更為理想的預后,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9]。除此之外, 腹腔鏡肝切除術具有創(chuàng)收小特點, 縮短了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 同時也能夠防止術中手刺激到胃腸道, 加快患者術后恢復胃腸道功能, 從而縮短手術時間, 但腹腔鏡手術需要經驗豐富且技術高專業(yè)人員操作, 因此腹腔鏡在縮短手術時間上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腹腔鏡肝切除術在惡性腫瘤遠期療效上還有一定爭議,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隨訪1年, 兩組患者的生存率、局部復發(fā)率及轉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郝曉沛等[10]研究結果趨于一致, 考慮與腫瘤生物學特征存在一定聯(lián)系, 同時腹腔鏡肝切除術對腫瘤的根治性得到了有效肯定。
綜上所述, 針對肝癌治療開展腹腔鏡肝切除術具有顯著效果, 能夠確保手術的安全有效性, 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Zhang JJ, Guo BL, Zheng QX,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Open Versus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 after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A Meta-Analysis. Comb Chem High Throughput Screen, 2019, 22(3):153-159.
[2] 戴衛(wèi)東, 胡繼雄, 張瑞之, 等. 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中央型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 2019, 13(4):241-244.
[3] Kennedy A, Cohn M, Coldwell DM. Updated survival outcomes and analysis of long-term survivors from the MORE study on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adioembo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 J Gastrointest Oncol, 2017, 8(4):614-624.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2, 20(6):929-946.
[5] 劉杰, 張成武, 張宇華, 等. TACE聯(lián)合PVE行腹腔鏡右半肝切除術在巨大肝癌治療中的應用.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9, 34(5):421-424.
[6] 李四橋, 買二輝. 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鏡肝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的Clavien-Dindo分級及危險因素. 臨床與病理雜志, 2018, 13(5):102-103.
[7] 孫啟峰, 趙志強, 周童, 等. 腹腔鏡肝部分切除術治療肝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的變化.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8, 21(1):121-122.
[8] 查中明, 雷霆, 戶平安, 等. 腹腔鏡與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對患者圍術期指標、免疫功能及術后康復的影響. 肝膽外科雜志, 2019, 27(4):152-153.
[9] 蘭戴天, 李茂德, 安祥, 等. 腹腔鏡規(guī)則性肝葉切除術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術后血清AFP、Hcy水平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現代腫瘤醫(yī)學, 2019(7):1176-1180.
[10] 郝曉沛, 代坤甫, 馬帥, 等. 腹腔鏡肝切除手術與同期開腹手術治療肝臟惡性腫瘤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9, 34(2):132-135.
[收稿日期: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