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文化傳承涵養(yǎng)教育創(chuàng)新。作為南通市小學課改樣板學校,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秉持張謇“大生”教育思想,將其有機地融入課堂,成功申報江蘇省2018年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基于張謇教育思想的‘大生課堂建設”。該項目是對張謇教育思想在當下小學教育教學中的重新定位、活化、運用與發(fā)展,無論是課堂內容、方法策略,還是實施路徑、評價體系,都呈現出生動的“大生課堂”樣態(tài)。
摘要:“大生”教育理念是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從張謇先生那里尋繹的一道有著久遠生命力的文脈。學校汲取張謇教育理論滋養(yǎng),在探尋教學變革的過程中,不斷賦予校本教育智慧的新意涵。以“學歷案”“學習單”“察學表”為支撐的課堂變革,有效地改進了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使課堂成為積極穩(wěn)定的學習場、思維場和研究場。
關鍵詞:教學變革;張謇教育思想;“大生課堂”
中圖分類號:C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5A-0029-04
張謇先生是中國近代教育的卓越先驅,其獨樹一幟的教育思想和興學實績舉世矚目,創(chuàng)造了許多“地標”式的教育史實。張謇先生教育思想既立足近代,又對接現代,昭示未來;既生成于南通本土,是一種彌足珍貴的“地方性知識”,又有世界眼光、國際視野,有超過地域的普適價值。他的思想在當代課程改革進程中,依然帶給學校教育豐盈的滋養(yǎng)。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汲取張謇先生“大生”教育思想,鮮明地提出“大生課堂”的教學主張,以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基于張謇教育思想的‘大生課堂建設”為研究契機,探索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課堂教學變革,建構“大生課堂”樣態(tài),為課改呈現了一份生動活潑的“大生”樣本。
一、本土智慧的滋養(yǎng):“大生課堂”教學主張的文脈延續(xù)
張謇先生非常欣賞《周易·系辭傳》中的一句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边@句話可以解釋為,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生命,并承載、維持生命的延續(xù)。張謇先生受儒家思想影響,恪守“人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精神,主張“人是萬物的靈長”[1]。1899年,他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從“大生”二字中,可以深刻地體悟他關懷蒼生、造福民眾的思想。在興辦實業(yè)的實踐中,他充分重視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人、愛護人、理解人、發(fā)展人”[2],他的許多行動與“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不謀而合。
張謇先生說:“培護徑寸之莖,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才。[3]在他看來,教育的功能就是呵護生命的成長,關注成長的細節(jié)和過程,研究生命的無限可能。正足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我們提出“大生課堂”教學主張及其相應的實施構想。概言之,“大生”即是以學生為大,讓兒童站到學校和課堂的中央;以生命為大,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以生長為大,賦予學生知識、智慧和精神的“獲得感”。一言以蔽之,“大生課堂”為兒童的“真學”、“樂學”和“優(yōu)學”而教。它是“高師附小人”在張謇“大生”教育精神的沃土上培植而成的,一株馥郁芬芳的課改之花。
二、歷久彌新的思想:“大生課堂”教學主張的內涵梳理
張謇堪稱百科全書式的傳奇人物,他給后人留下一座巨大的思想“富礦”。我們從“大生”視角探索,擷取張謇先生三個方面的教育思想,進行“大生課堂”教學主張的內涵梳理。
(一)“全面發(fā)展”思想是“大生課堂”的價值旨歸
張謇先生認為:“學問之競爭,實踐、合群、閱歷、能力之競爭也?!盵4]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足學生人生之旅的出發(fā)點。我們對課堂的價值定位除了知識傳授,還有主動、靈活、持久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以及學生溝通、合作、互動等社會屬性的涵育。通過這些為學生“帶得走”的智慧和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為適應未來儲備充沛的學習力。
(二)“知要會通”思想是“大生課堂”的設計原點
張謇先生有言:“比類而觀,乃能知其要;參互以證,乃能會其通。[5]“知要”“會通”即學習的融會貫通,“大生課堂”要幫助學生打通知識壁壘、學科壁壘和思維壁壘,讓學習的過程成為認知的建構過程。張謇先生還注重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強調“學必期于用”“良知之學,重在知行并進”[6]。落實到課堂上,就是要關注學習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學以致用,學用結合;落實到教學方法上,則倡導“實用、自得、自動”[7],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塑造學生對自我、對學習的認識和體驗。
(三)“適其所適”思想是“大生課堂”的審美追求
張謇先生說,“凡事必求其適”[8]。好的課堂一定是“一切都剛剛好”,呈現出合宜與和諧之美?!按笊n堂”應該是適合的,是以兒童為對象的“專屬訂制”;“大生課堂”應該是適切的,踏準生命節(jié)拍,符合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和節(jié)律;“大生課堂”應該足適時的,從真實學情出發(fā),關注生命的成長需要;“大生課堂”應該足適性的,要使每一位學生獲得符合自生“天性”的成長,成為最好的自己;“大生課堂”應該是適意的,讓兒童敞開心扉,享受生命的舒展與自由……
三、走向可見的學習:“大生課堂”主張的實施路徑
“大生課堂”的探索過程,是對張謇教育思想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同構的過程?!按笊n堂”不僅是一種課堂文化模式,也是一種具體而微的課堂設計思路。“學歷案”“學習單”“察學表”支撐下的課堂,呈現出非常明確的共同學習愿景、組織策略和實施路徑。“當學習有明確清晰的目標,具有適當的挑戰(zhàn),教師和學生都致力于所追求的目標是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時,學習就會發(fā)生?!盵9]讓學習可見,讓學生走進學習場域,進行真實、完整而有深度的學習,是“大生課堂”建設的核心問題。
(一)以學生為大:“學歷案”使課堂成為穩(wěn)定的“學習場”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前提是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按笊n堂”從改變教師的備課方式人手,以學歷案替代了傳統的備課,確保教師站在“學”的視角進行課堂的整體建構。
1.以簡馭繁的課堂結構,引領問題聚焦
學歷案是由教師設計的、體現學生學習經歷的方案。一份完整的學歷案包含了“自主先學一合作互學一展示說學一提升用學”四個基本模塊,四個模塊的有機組合,即形成了一個成熟而有效的學習活動框架。這種框架,其實是一種方向指引,讓教師備課的著力點從傳統的教案設計轉變?yōu)楦鶕滩囊髮ふ液线m的學習材料,提煉模塊的核心問題,設計課堂的學習路徑。學生在學習時進一步“聚力”與“聚焦”,防止課堂目標的游離以及教學的碎片化,確保課堂學習效益的最大化。
2.張弛有度的梯度延伸,順應學習節(jié)奏
在張謇先生看來,從“徑寸之莖”到“成有用之才”,生命自有它的節(jié)奏,所以“大生課堂”上述四個板塊呈現出逐層推進的態(tài)勢?!白灾飨葘W”強調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個體背景,“合作互學”指向學習的路徑和品質,“展示說學”凸顯學習的反饋與分享,“提升用學”落實學習方法與思維提升。以這樣一種合乎規(guī)律的節(jié)奏穩(wěn)步推進學習,絲絲人扣義富有變化,讓學生在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中一步步走向學習深處,抵達預期的學習目標。
3.靈活開放的模塊組合,尊重多元需求
課堂模塊應該是“大體則有,定體則無”,具體操作時不宜恪守某種同定程式。“大生課堂”在基本理念和核心要素不變的前提下,對各模塊呈現時機、時長以及呈現方式、方法等都沒有具體要求和規(guī)定,各模塊還可以交替、重復、循環(huán)使用,富有生成性。教師可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科學和不同教材的實際情況,制作多種模塊的變式,并隨時進行修正、補充和再創(chuàng)造。這樣在確保了學歷案在實用、科學的基礎上,又呈現出靈活、有效的特點。
(二)以生命為大:“學習單”使課堂成為持續(xù)的“思維場”
所謂“知要會通”,本質上是依賴于思維的關聯與拓展。我國古代教育家大多主張“學思并重”,而張謇先生在關于“以思運教”[10]的論述中,把“思”提到首要位置。學會思維恰是當下學生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一個主要標志,從這個角度來說,“以思運教”的教育思想是極具前瞻性的?!按笊n堂”把一份“學習單”作為撬動學生思維的“杠桿”,落實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習得思維的策略與經驗,最大限度地實現學習的增值。
1.同情境對話:從關注學習結果到關注思維過程
“學習單”是在課堂上供學生使用的學程導引?!皩W習單”上羅列的每一項學習任務,都囊括了“學習目標一學習方式一學習結論”三個方面,每一項任務都盡量放于學生全身心“做”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好奇心。在問題情境中,教師滲透多樣化的學習實踐,啟迪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去經歷、去體驗、去探究,最終撥開重重迷霧、解決問題,走向深度的知識理解和創(chuàng)造。這是學生從不知到有知,從知之淺到知之深,從不能到能的一個漸進的生長過程。
2.同自我對話:從滿足知識習得到提升思維品質
“大生課堂”把思考作為核心行為,在學習單右側設置了“學力提升”一欄,用以幫助學生揭示學習過程與方法,促進“知”與“思”的相互聯系與轉化?!皩W力提升”欄一般用于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回顧整理,進行知識的系統構建:可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質疑反思,優(yōu)化其思維品質;可引導學生總結概括學習方法,促進學習遷移和轉化;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通過評價發(fā)現自我,改進學習……這些教材之外的“新知識”“新實踐”,形成了一種新的“成長性經驗”,實現了學生后續(xù)學習水準的提升。
3.同他人對話:從追求合作分享到兼顧思維差異
“學習單”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合作小錦囊”“合作小竅門”,指向的是課堂互動的方法指導。如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習單”上就要提供明確合理的小組分工,以便產生積極的角色互賴;學生交流展示時,“學習單”上會提出明確的傾聽、交流等社會性互動規(guī)則,在行為訓練中形成同伴交流的言語習慣,優(yōu)化學生的社會情緒。與此同時,“學習單”也體現了對“每一個”的關注,即充分考慮思維的差異性和豐富性,通過提供選擇性任務讓學生各取所需,通過推介個人學法以實現思維互補,通過寫出個人的課堂期待以滿足不同需求,從而在正視思維差異的基礎上實現“每一個”的個性發(fā)展。
(三)以生長為大——“察學表”使課堂成為獨立的“研究場”
課堂變革除了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構建一以貫之的課堂觀察和評價體系,即設計“察學表”?!按笊n堂”把課堂觀察與評價作為一項獨立的研究來進行,通過多元交互印證的觀察、記錄、分析等方式,全方位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1.朝向一個愿景開發(fā)多維度指標
“大生課堂”圍繞學生維度和教師維度建立了一套“察學”指標。學生維度的指標包括先學、互學、說學、用學四個方面,教師維度包括導學、診學兩個方面,整個察學表共圍繞6個方面18個指標進行觀察、記錄。從兩個維度的占比來說,對學生的評價是課堂評價的主要方面,旨在檢驗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情況,這是評價課堂成敗的關鍵點。而教師維度的評價,一方面是服務于學生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觀課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身的課堂教學朝著學校課改價值歸一的方向發(fā)展?!安鞂W表”使身處其間的每一個人都擁有相同的課改愿景,由此形成了同一價值層面的研究合力。
2.基于一種定式衍生多學科變式
“大生課堂”認為,針對具體的某一堂課而言,有效的課堂觀察必定脫離不了學科素養(yǎng)的概念框架。教師在進行課堂觀察時,既要“仰望星空”,朝向學校課改的愿景,又要“腳踏實地”,指向具體的學科特質和教學內容。所以在朝向相同愿景的前提下,“大生課堂”鼓勵教研組對“察學表”進行適度改造,通過更為具象的描述,凸顯課堂研究的側重點和學生學科素養(yǎng)著陸點。在“察學表”的改造過程中,教師的研究意識不斷被喚醒,無論是課堂實施理念,還是對教材的理解,義向前挺進了一大步。
3.圍繞一次觀察開展多層次評價
為了進一步聚焦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凸顯課堂的價值取向,“大生課堂”把定量評價作為課堂觀察的有效輔助手段,通過課堂數據的搜集,進行細節(jié)之處的關照。課前由執(zhí)教教師或教研組長設計好“察學表”并以二維碼的方式進行推送,觀課教師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得鏈接,在聽課過程中及時對小組合作次數、學生發(fā)言的覆蓋面等進行原始數據記錄。課堂結束后,執(zhí)教者就能迅速獲得終端反饋,獲得學生學習的最為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互結合,互為補充,課堂評價結果就更為全面、深刻、準確,更能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實現課堂的優(yōu)教優(yōu)學。
基于張謇教育思想的“大生課堂”教學主張及其實踐行動,讓學校在一次次回眸中,驚嘆于張謇先生對教育的寄情之深、致力之多。伴隨著我們的行動研究,其恢宏的教育思想,正不斷賦予當下的課堂學習以更多的新意涵。
參考文獻:
[1][2]尤世瑋.張謇研究年刊(2003)[M].張謇研究中心,2003:6.
[3]帥寧華.基于學校文化的課程再造[J].中小學德育,2016(6):24.
[4][6]沈行恬.張謇教育文論選注[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4,12.
[5]帥寧華.基于學校文化的課程再造[J].中小學德育,2016(6):24.
[7]劉強.張謇鄉(xiāng)村教育實踐對兩淮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3:36.
[8]張雪蓉.張謇教育思想述評[J].江蘇教育研究,2014(5):32.
[9] Jone Hattie.可見的學習[M].金鶯蓮,洪超,裴新寧,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7.
[10]吳永平,沈振元.張謇教育理念之哲學靈光探微[C].張謇研究年刊,2016:111.
責任編輯:李韋
Teaching Reform and Cultural Power: Constructing "Dasheng Clasroom" Based on Zhang Jian's Educational Thoughts
ZHANG Xiaoxia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Nantong 226009, China)
Abstract: "Dasheng" educational thoughts are the context with eternal vitality, which our school hasobtained from Mr. Zhang. Our school draws sustenance from Mr. Zhang's educational theory to constantlypresent school-based education with intelligent new connot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form. Supportedby learning experience planning. learning sheets and monitoring tables. the classroom reform has effectivelyimprOved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which has led classroom into active andstable fields of learning. think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Zhang Jian's educational thoughts; "Dasheng classroom"
*本文系江蘇省2018年度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基于張謇教育思想的‘大生課堂建設”(蘇教辦基[2018]6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4-24
作者簡介:張曉霞,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9)副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