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摘 要:語文學科作為高中階段的必修學科,從當前的教學實踐來看還存在對朗讀教學的一定忽視。而鑒于朗讀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方面有著顯著的良性影響,筆者認為有必要在閱讀教學中合理采取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學會如何賞析文章,逐漸提高閱讀理解
能力。
關鍵:高中語文 朗讀 閱讀理解 影響
高中語文作為必修課程,在新課標中對“閱讀與鑒賞”提出了明確學習目標,也是要求學生能夠用標準普通話流暢進行朗讀,恰當地表達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與自身的閱讀感受。這里所指的“流暢朗讀”,是指對高中學生在語音層面的要求;而“恰當表達”則是對高中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運用能力要求。鑒于朗讀對閱讀理解的重要影響,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重視朗讀方法的運用。
一、高中語文朗讀對閱讀理解的影響分析
綜合前人研究來看,我們可將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知識,也就是背景知識的結構稱作為“圖式”,而讀者的閱讀能力主要是由語言圖式、內容圖式以及形式圖式三部分構成,其中語言圖式屬于根基,指的是讀者對閱讀文本的掌握程度,如果這部分圖式缺失,也就意味著讀者缺乏識別文本信息調動的內容圖式與形式圖式。由此可見,語言圖式對于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非常關鍵,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怎樣的方法對學生的語言圖式進行激活呢?筆者認為,通過朗讀有助于學生語言圖式的建立,進而間接性的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1]。
在朗讀過程中,需要讀者對語言的語氣、語調、節(jié)奏等良好把握,才能夠準確表達出作者蘊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再現出文本的內容情境,體悟到作品所富有的哲理意味。一般性的“目光所至”的閱讀方式,只能達到“泛泛理解”水平,而通過朗誦去閱讀,能夠從聲音反饋中去獲取語言信息,進而領悟文本內涵,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所以說,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堅持不懈地對學生展開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積累不同題材文本知識以及領悟不同作者表達的情感,日積月累的熏陶之下便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此外,漢語是一門富有“音樂性”的語言,其語言的特點也佐證了朗讀教學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具有良性影響作用[2]。在《漢語音韻學》當中提到漢語語音當中,元音占據主要地位。而從物理學角度來看,元音屬于樂音,讀起來非常悅耳。此外,漢語屬于有聲調的語言,在長段文本的朗讀中會出現大量的語音起伏,或抑揚、或頓挫、或強弱、或隱顯,便能從中凸顯出情感的變化,出現音樂美的效果。朗讀過程中,唯有正確把握語調、語氣、節(jié)奏等,才算對內容有正確的理解,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需要重視朗讀教學,認識到漢語聲韻特點對閱讀理解形成的良性影響。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法的運用策略
1.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朗讀時間
對于學生而言,朗讀過程也即是對文本的閱讀理解過程,一般來講隨著朗讀次數的增多,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感受也會不斷加深。結合教學經驗來看,學生第一次對文章進行朗讀,主要基于用詞變化、句式變化、語調變化等去掌握文本的而語言節(jié)奏,形成的感覺基本上較為感性與淺層次,對于作者情感表達也只有大致范圍的宏觀把握;而隨著學生再次進行朗讀,便會基于初次朗讀所形成的感受再次深入,無論是對于語言表達手法,還是對于作者的情感表達意圖,都有了全新的理解;經過多次朗讀之后,學生便能夠立足理性視角去審視作者的情感,細致入微地進行分析,通過自我觀點的形成去助力對文本的理解。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需要認識到反復多次的朗讀更有助于學生的閱讀理解,為了促進學生達成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應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朗讀時間。
2.明確學生朗讀要求
學生的朗讀不能是漫無目的的,也不能是為了朗讀而朗讀,所以高中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提出明確的朗讀目的與要求。我們以散文舉例,結合文本內容可分為寫景抒情類、敘事類、議論類三種散文類型,而面對不同的類型,其朗讀的目的也各有差異。其中對寫景抒情類散文進行朗讀,主要要求學生能夠體悟到文本內容的畫面與意境,并且基于此去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蘊含其中的情感美;對敘事類散文進行朗讀,要求學生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表現出的狀態(tài),從而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對議論類散文進行朗讀,需要對文本內容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從而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學生的朗讀需要教師提出目的要求和目標作為指引,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朗讀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這樣的朗讀才更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3.朗讀與鑒賞相互結合
在對詩歌、散文等具有優(yōu)美語言特點和豐富想象力的文本內容進行朗讀時,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將朗讀與鑒賞進行結合,確保學生通過朗讀去促進鑒賞,以鑒賞輔助朗讀。例如,在講解《荷塘月色》相關內容時,文本內容中的第四、五、六自然段主要寫景,語言優(yōu)美且想象力豐富,所以教師可通過朗讀與鑒賞相結合的方法去展開閱讀教學。在正式鑒賞前,教師先讓學生對這三段進行反復朗讀,讓他形成對作者描述畫面的初步感知,雖然此時無法具體表述出“美”在哪里,但是這種感受已經植根于內心。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語言運用特點方面對這三段內容進行鑒賞分析,明確知曉“美”在哪里,從而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而學生在領略美感之后的朗讀,便能通過語言表達去塑造“美感”,而這也是學生對閱讀內容深刻理解的表現。
結語
綜上所述,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正好說明了朗讀對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而言至關重要。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把握好“朗讀”這一著手點,借此在閱讀教學中去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實際的教學效果體現來看,通過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氛圍得以活躍且教學效果有所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進一步深入,而且學生的表達也有了更清晰思路,因此教師需要確立朗讀對學生閱讀理解的重要作用與地位,采取有效教學策略去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田麗梅.淺談高中語文朗讀對閱讀理解的影響[J].學周刊,2019
(11):128.
[2]朱敏.高中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名師在線,2018
(2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