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霞
教學目標:
1.回顧本單元的課文,交流學習收獲,繼續(xù)感受課文中巧妙的對話和風趣的語言。
2.能體會句子表達的特點, 感受選段中語言的風趣,并試著說一說,寫一寫。
3.了解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書法特點,學習欣賞書法。
4.理解和積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啟發(fā)。
教學過程:
板塊一? ? 交流平臺,梳理風趣的語言
1.談話導入: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經(jīng)歷了一次語言感受之旅。課堂上笑聲不斷,我們被一段又一段的語句打動了。你感受到單元課文語言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幽默、風趣。)
2.莎士比亞說:“幽默和風趣是智慧的閃現(xiàn)。”學完了一個單元課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呢?(語言表達是需要言語智慧的)
3.讓我們再來讀讀這些課文中的句子,感受作者言語的
智慧。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
小組交流提示:a.小組成員人人參與,輪流說;b.交流時,先讀句子,再談作者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4.全班交流。
(1)《楊氏之子》故事通俗易懂,語言幽默詼諧,簡述了一個關于語言的小笑話。人物的對話利用姓氏特點來做文章,問答巧妙,令人捧腹。
(2)《手指》這篇課文,作者用風趣的語言,通篇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展現(xiàn)了五個性格各異的手指形象,讓我們聯(lián)想到生活中類似的人,還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3)《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中,作者被老師誤會時,用自我調(diào)侃的語言來安慰自己,讓一件普通的事情顯得活潑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5.在平時的閱讀中,你積累過類似的句子嗎?學生匯報。
(出示:飯是熱的,希望就不會冷。)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一句話,你讀了有什么感受呢?(語言輕松風趣,給人光明,讓人看到希望的曙光。)
教師小結:語言是一門藝術。一個平常的詞語,一句樸實的話語,有了作者真切的情感體驗,就會變得精妙,風趣中蘊含哲理,令人回味。
(設計意圖:學習是一個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過程。當學生學完一個單元課文后再整體回顧時,需要的是在教材的提示下重回課文,重溫語句,重酌感受。學生交流,人人參與,彼此碰撞,作者言語的智慧便在學生的感受中重現(xiàn)。)
板塊二? ? 尋找規(guī)律,運用風趣的語言
激趣過渡:生動風趣的語句需要勤于積累,敢于錘煉,我們一起來嘗試吧。
1.出示句子,體會句子表達的特點。
(1)他個子最高,無名指、食指貼身左右,像關公左右的關平、周倉,左膀右臂,片刻不離。
(2)這個體操運動員在高低杠上的動作真靈巧,就像猴子在樹林中攀緣、穿行。
2. 讀一讀,找規(guī)律。(兩句話都是運用比喻的修辭。第一句運用恰當?shù)谋扔?,讓我們由手指?lián)想到了人,三指的關系描述得相當傳神;第二句把體操運動員比作猴子,形象、逼真地描繪了運動員動作靈巧的特點。)
3.說一說,學運用。
從下面情景中選一個說一說。注意用上恰當?shù)男揶o手法和描寫方法。
游子回到家鄉(xiāng)。
雨點兒落在窗玻璃上。
遠處傳來一聲巨響。
(1)學生自由練說。
(2)小組合作,互相評議。
(3)小組派代表作匯報發(fā)言,教師相機指導。
4.讀一讀,寫一寫。
(1)出示“詞句段運用”第二題中句子。指名讀,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樣子寫一段話。(運用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描述了大拇指的各種用處,生動地表現(xiàn)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
(2)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朗讀,全班評議。
(設計意圖:言語實踐,就要運用方法在醞釀、斟酌、咀嚼中逐漸完善。學生的語感從朗讀中來,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表達要在一個開放自由的課堂氛圍中產(chǎn)生。無需過多的講解,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說、自己寫。教師此時就是等待、激勵、點撥。)
板塊三? ? 觀帖臨帖,體會顏體的特點
1.談話激趣: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創(chuàng)“顏體”楷書,是楷書四大家之一。他的楷書具有恢宏雄壯、大氣磅礴的特點。《顏勤禮碑》是其代表作之一。
2.學生欣賞顏真卿的《顏勤禮碑》(局部)拓書。
3.出示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拓書,引導學生對比,嘗試體會“顏筋柳骨”。
4.請班級練習顏體書法的同學當場書寫,引導學生評議。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是語文學科的要素之一。書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在比較中嘗試鑒賞,激發(fā)學生對書法的熱愛。)
板塊四? ? 日積月累,理解古訓的奧義
1.出示句子,指名讀。
2.學生交流,了解句子意思。
3.理解名言古訓的意思,從中得到
教育。
(1)《論語》中的兩句話,你認為“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
(2)讀了這5句話,讓你聯(lián)想到什么?
4.熟讀成誦。
(設計意圖:名人古訓,話語簡潔卻深藏道理。闡述道理時同樣充滿言語的智慧。須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語言,受到熏陶。最重要的是誦讀,在吟誦中積累,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經(jīng)典滲入心靈,流淌心底。)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