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際洲
樊祖蔭先生的學術影響
●蔡際洲
(武漢音樂學院,陜西·西安,710061)
樊祖蔭先生是我國著名音樂學家,他在音樂學的多個領域內辛勤耕耘數(shù)十載,碩果累累,在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
有關樊祖蔭先生的研究,目前在中國知網上可以見到有20余篇文獻。其中,有對其學術著作進行評價者①;有對其音樂創(chuàng)作進行評價者②;還有對其學術人生、治學道路進行研究者③等等。但是,未見從樊先生學術影響的角度進行探討者。尤其是沒有運用互聯(lián)網獲取的數(shù)據(jù),對其學術影響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者。
所謂學術影響,即在學術領域內“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1](P1563)。討論某學者的學術影響,其重點在于如何對其成果進行學術評價。在如今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為我們獲取不同學者學術成果的各種信息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因此,筆者擬通過互聯(lián)網獲取的各種數(shù)據(jù),運用被學界基本公認的評價指標來觀察學術影響。這些指標是:學術論文的“引用頻次”“下載頻次”“H指數(shù)”等等。所謂“引用頻次”,即學者論文被他人引用的數(shù)量,這是學術認可度的標志?!跋螺d頻次”,是學者論文被下載的次數(shù),這是學術關注度的標志?!癏指數(shù)”④,是學者發(fā)表論文被引頻次及其篇數(shù)的綜合指標,是質量與數(shù)量的總體反映。一般而言,這些指標的數(shù)值越大則學者的學術影響就越大。因此,這些指標在衡量某學者的學術成果方面,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以下,擬以樊祖蔭先生在網上檢索的中文論文為對象,以“中國知網”、“長安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⑤提供的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粗略觀察其學術影響情況。
總體,是指樊祖蔭先生的論文涉及的所有研究領域。我們可從如下兩個方面看:
該中心運用的是“綜合評價指標”。即,是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在2017版的“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六項指標:[2]
表1.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排行指標與權重分配表
按以上評價指標,該中心對音樂舞蹈學領域的學者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列出“最具影響力”學者共計100名。按中國知網的大數(shù)據(jù),以“音樂舞蹈”作為研究方向的關鍵詞進行檢索,可知在此領域發(fā)表論文的人數(shù)有122530人。[3]也就是說,這100位最具影響力的學者本身,是在大數(shù)據(jù)平臺上,按大約1/1200的比例遴選出來的。而樊祖蔭先生的排名,位居這100名學者期前列:
表2.音樂舞蹈學最具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在中國知網“學者庫”中,也可檢索查閱各學科學者的學術影響情況。該庫中顯示的是大數(shù)據(jù)平臺提供的“單項評價指標”。所謂單項評價指標,是指“發(fā)文量、被引頻次、H指數(shù)、G指數(shù)”⑥四種,每種指標各自單獨排序。
在該“學者庫”中,分別列出在音樂舞蹈領域活躍在學科前沿的學者計有300名。鑒于發(fā)文量這一指標歷來不被學界看好,故此在本文中將其舍去⑦。這里僅采用“被引頻次、H指數(shù)、G指數(shù)”[4]三種指標來作觀察。
1.被引頻次排序
表3.中國知網“學者庫”被引頻次排序表
2.H指數(shù)排序
表4.中國知網“學者庫”H指數(shù)排序表
3.G指數(shù)排序
表5.中國知網“學者庫”G指數(shù)排序表
以上表格的數(shù)據(jù)說明,無論從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排序情況看,還是從中國知網“學者庫”中不同指標的排序情況看,樊祖蔭先生在音樂學術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全國的學術影響位居前列。
樊祖蔭先生研究領域較多,至少涉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西音樂比較、作曲技術理論、音樂教育、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音樂評論等等。在中國知網上,列出的“研究主題”計有26種,諸如:“多聲部民歌、和弦結構、和聲音程、音樂家、鋼琴伴奏、五聲性調式和聲、中國傳統(tǒng)音樂、民族音樂文化、作曲家、音樂創(chuàng)作、旋律音調、三音列”等等。
這里姑且以其論文的被引頻次為參照,按高被引論文(以下將被引15次及其以上的論文作為高被引論文)的篇數(shù)和該領域的高被引頻次,來觀察樊祖蔭先生在不同領域的學術影響情況。通過檢索發(fā)現(xiàn)⑧:樊先生的高被引論文共計41篇,總被引頻次為1521。根據(jù)文獻題名及撰述內容分類,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曲技術理論和音樂教育三個方面。具體情況如下:
表6.樊祖蔭先生中國傳統(tǒng)音樂“高被引”代表作一覽表
序號題 名發(fā)表情況被引頻次 1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若干問題的思考《音樂研究》2006/1171 2由“原生態(tài)民歌”引發(fā)的思考《黃鐘》2007/143 3侗族大歌在中國多聲部民歌中的獨特地位《貴州大學學報》2003/243 4論《十番鑼鼓》中的節(jié)奏、音色序列與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關系《音樂研究》1987/433 5羌族多聲部民歌的種類及其音樂特征《中國音樂學》1992/130 6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音樂研究》2000/227 720世紀的漢族民歌研究(一)《黃鐘》2005/125 8發(fā)揮“傳”與“承”的兩個積極性促進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音樂探索》2011/323 9多聲部民歌研究四十年《中國音樂》1993/123 10我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的對策研究《中國音樂》2015/121 11刀郎木卡姆旋律形態(tài)研究《音樂藝術》2006/220 1220世紀的漢族民歌研究(二)《黃鐘》2005/220 13我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保護與開發(fā)的現(xiàn)有策略與當前困境《中國音樂》2015/119 14我國多聲部民歌的分布與流傳《音樂研究》1990/119 15中國多聲部民歌的織體形式研究《藝術探索》1991/119 16刀朗木卡姆多聲形態(tài)研究《音樂研究》2001/117 17簡論多聲部的號子音樂《中國音樂學》1986/217 18論壯侗語族諸民族的多聲部民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116 19我國民間多聲與西方近現(xiàn)代音樂《中國音樂學》1987/216 2020世紀的漢族民歌研究(三)《黃鐘》2005/415 21中國民間多聲部音樂中的和聲特點(上)《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215 22多聲部民歌的節(jié)奏節(jié)拍形式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0/115 23浙江畬族民歌的音樂特點《中國音樂》1984/215 篇數(shù)23總被引647
表7.樊祖蔭先生作曲技術理論“高被引”代表作一覽表
序號題 名發(fā)表情況被引頻次 1四、五度結構與二度結構的和聲方法——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之一《黃鐘》2002/244 2復合結構的和聲方法——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中國音樂學》2003/137 3論支聲音樂《中國音樂》1983/134 4近現(xiàn)代和聲中的平行進行《音樂研究》1985/231 5線性結構的和聲方法——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之五《音樂研究》2003/228 6中國和聲學研究八十年(上)《人民音樂》2001/122 7變和弦及其在五聲性調式和聲中的運用——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之二《音樂藝術》2002/421 8五聲性調式的轉調與和聲的處理方法——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之四《交響》2003/218 9三度結構的和聲方法——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之一《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3/216 10聶耳歌曲調式研究《音樂研究》2006/315 11馬思聰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聲技法——以四部小提琴曲為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215 篇數(shù)11總被引281
表8.樊祖蔭先生音樂教育“高被引”代表作一覽表
序號題 名發(fā)表情況被引頻次 1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中國音樂》2004/4154 2傳統(tǒng)音樂與學校音樂教育《音樂研究》1996/4132 3中國(大陸)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音樂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中國音樂》2008/2119 4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反思《中國音樂學》2013/170 5多元文化與21世紀的音樂教育改革《黃鐘》2001/153 6中華文化母語與專業(yè)音樂教育《中國音樂》1996/246 7音樂藝術院校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及思考《音樂探討》2012/319 篇數(shù)7總被引593
以上表6、7、8說明,樊祖蔭先生最具影響力的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曲技術理論和音樂教育這三個領域的學術成果。以下,再將以表6、7、8的數(shù)據(jù)加以整理,便可得出表9和表10:
表9.樊祖蔭先生三領域高被引論文篇數(shù)一覽表
研究領域高被引論文篇數(shù)占比(%) 中國傳統(tǒng)音樂2356.1 作曲技術理論1126.9 音樂教育717.0 合計41100
表10.樊祖蔭先生三領域論文總被引頻次一覽表
通過表9、表10,我們可看出在樊祖蔭先生最具影響力的“三領域”中,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影響最大。無論是高被引篇數(shù),還是總引用頻次,均穩(wěn)居榜首。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樊祖蔭先生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尤其是多聲部民歌研究方面的成果最具社會影響。在作曲技術理論與音樂教育二領域,其學術影響則各有特點。即,在高被引論文篇數(shù)方面,作曲技術理論高于音樂教育;但在總被引頻次方面,音樂教育則高于作曲技術理論。
2019/10/5草擬
2019/12/3改定于武昌兩湖書院
①馮光鈺《卅年辛勞凝“多聲”——薦樊祖蔭著<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中國音樂》1995年第3期;劉康華《一本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重要論著——評樊祖蔭的<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音樂研究》2005年第3期,第117-120頁;賴登明《歌曲寫作理論體系的完善與拓展——樊祖蔭<歌曲寫作教程>評述》,《中國音樂》2011年第4期,第91-94頁等。
②黃虎威《56首小曲 56朵小花——評介樊祖蔭的<兒童鋼琴小曲>》,《人民音樂》2001年第8期,第54-55頁;趙意明《少數(shù)民族民歌同鋼琴藝術結緣的范例——解讀樊祖蔭<兒童鋼琴小曲-中國各民族民歌56首>》,《中國音樂》2006年第4期,第204-207頁;陳俊人《樊祖蔭五十六首鋼琴小曲的和聲特色》,西安音樂學院2011屆碩士學位論文等。
③徐天祥《樊祖蔭教授學術之路管窺》,《音樂與表演》2009年第3期,第176-185頁;徐平力《中國民族多聲部音樂理論的集大成者》,《音樂創(chuàng)作》2014年第3期,第13-22頁;徐敦廣《學高為師 德高為范——我所熟悉的樊祖蔭教授》,《當代音樂》2015年第3期,第4-5頁;謝嘉幸《尋找傳統(tǒng)的聲音——記探索中國多聲音樂之路的踐行者樊祖蔭》,《中國音樂》2019年第4期,第4-9頁等。
④H指數(shù)(H index)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可用于評估研究人員的學術產出數(shù)量與學術產出水平。H指數(shù)是2005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喬治·希爾施提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員作為獨立個體的研究成果。Hirsch的原始定義是,一名科學家的h指數(shù)是指其發(fā)表的Np篇論文中有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而其余Np-h篇論文每篇被引均小于或等于h次。詳參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指數(shù)/9951340?fr=aladdin/2019-9-22.
⑤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是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支持下,依托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館、雜志社、社科處和發(fā)展研究中心等單位成立的一個跨學院、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機構。
⑥g指數(shù)定義為:論文按被引次數(shù)排序后相對排前的累積被引至少g2次的最大論文序次g,亦即第(g+1)序次論文對應的累積引文數(shù)將小于(g+1)2。從定義可以看出,g≥h,而按被引量排序靠前的文章的被引次數(shù)越大,g指數(shù)越大。和h值一樣,g值越大說明該學者的學術影響力越大、學術成就越高,通常作為h指數(shù)的補充或提高。詳參百度百科:htt- ps://baike.baidu.com/item/g指數(shù)/3122201?fr=aladdin 2019/10/5
⑦我們在該“學者庫”中可發(fā)現(xiàn),發(fā)文量排序第一的竟不是音樂學界人士,而是一位新聞界朋友。
⑧中國知網2019年9月22日檢索。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研究報告:基于中文論文的研究(2017版)[DB/OL].http://evaluation.chd.edu.cn/info/1003/1271.htm,2017- -09-25/2019-09-19.
[3]中國知網.ef/result_src.aspx?comptype=schoauthor&stype=1&s -howtitle=全國專家學者
[4]中國知網.http://expert.cnki.net/Expert/Detail/09083519.htm 2019-09-17
J603
A
1003-1499-(2020)01-0011-04
蔡際洲(1952~),男,武漢音樂學院教授。
2019-12-17
責任編輯 春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