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諾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下肢骨折是骨科臨床的常見骨折之一,老年患者由于骨質疏松等原因,發(fā)生下肢骨折的概率相對較大。手術是目前臨床處理老年下肢骨折的主要手段,但出于患者耐受力、術后康復時間等因素考慮,選擇一種既安全又有效的手術麻醉方式非常必要[1]。以近兩年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單側下肢骨折患者為例,對區(qū)域麻醉、全身麻醉的實施效果進行比較,具體如下。
此次所選68 例老年單側下肢骨折患者由我院收治于2017年5 月—2019 年5 月,納入標準:①基線資料完整;②ASA 分級Ⅰ~Ⅱ級;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伴腰部感染或畸形;②存在麻醉手術禁忌證;③無法全程配合的患者。按照1:1 比例隨機分為兩組,A 組(n=34)患者中,男20 例,女14 例,年齡范圍60 ~79 歲,平均年齡(66.7±3.4)歲;B 組(n=34)患者中,男18 例,女16 例,年齡范圍60 ~78 歲,平均年齡(67.2±4.2)歲。將A、B 組的性別、年齡構成比等基線資料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P>0.05,有可比性。
術前30min 取咪達唑侖、阿托品為A 組與B 組患者肌注,用量各為1 ~2mg 與0.5mg,入室后開通輸液通路,給予乳酸林格液(10ml/min)輸注。
A 組(全身麻醉):給予咪達唑侖+舒芬太尼+丙泊酚+順式阿曲庫銨靜注進行麻醉誘導,用量各為0.08mg/kg、0.4ug/kg、1.5 ~2.0mg/kg 和0.3mg/kg,經(jīng)氣管插管輔助通氣后,給予2%七氟烷維持麻醉,每分鐘輸注氧流量4L。
B 組(區(qū)域麻醉):在側臥體位下,選擇腰椎L3 ~4 間隙作為進針點,穿刺后經(jīng)硬膜外針置25G 脊麻針至蛛網(wǎng)膜下腔,待流出腦脊液后,給予0.5% 羅哌卡因輸注,用量取2~2.5m l。將脊麻針退出,進行硬膜外穿刺針頭端置管3 ~4c m,導管妥善固定后,將體位改為平臥位,麻醉平面視手術需要進行適當調整,術中視情況給予羅哌卡因追加,以維持麻醉。
記錄兩組麻醉起效時間以及鎮(zhèn)痛維持時間,同時使用簡易智力狀況檢查表(MMSE)[1]評估兩組術前、術后3d 及術后7d的認知功能恢復狀況,MMSE 量表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認知功能恢復越顯著。
將計數(shù)、計量數(shù)據(jù)輸入SSPS20.0 程序中處理,具體通過χ2與t完成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率(%),計量資料用(±s)表示,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 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短于A 組、鎮(zhèn)痛維持時間長于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麻醉起效時間、鎮(zhèn)痛維持時間比較(±s,min)
表1 兩組麻醉起效時間、鎮(zhèn)痛維持時間比較(±s,min)
組別 n 麻醉起效時間 鎮(zhèn)痛維持時間A 組 34 7.86±2.32 131.03±9.88 B 組 34 5.73±1.85 179.24±11.87 P-<0.05 <0.05
B 組患者術前MMSE 評分與A 組相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B 組患者術后第3d、第7d 的MMSE 評分較A 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MMSE 的評測結果(±s,分)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MMSE 的評測結果(±s,分)
組別 n 術前評測 術后3d 評測 術后7d 評測A 組 34 29.26±1.35 25.38±1.03 26.35±0.85 B 組 34 29.28±1.42 27.12±0.48 28.96±0.31 P->0.05 <0.05 <0.05
下肢骨折屬于較常見的一類骨折,多由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直接或間接的暴裂因素所造成,病情程度較重,并且骨折還可累及其他關節(jié)組織,無論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或生活質量均有很大的影響。
關于老年下肢骨折的手術麻醉問題,一直是骨科醫(yī)師以及麻醉醫(yī)師關注的一個重點課題。老年患者體質較差,普遍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疾病,對手術和麻醉缺乏良好的耐受力。全身麻醉雖可起到良好的鎮(zhèn)痛作用,但相關研究指出,該麻醉在氣管插管時易引起血流動力學的不穩(wěn)定,對患者的呼吸、心率影響較大,因此對老年患者與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并不十分適用[2]。相對而言,區(qū)域麻醉鎮(zhèn)痛效果確切、持續(xù)時間較長,對人體的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影響較為輕微,即使與全身麻醉聯(lián)合進行,也可有效控制全麻藥物的使用量,麻醉期間患者發(fā)生惡心嘔吐、尿潴留、頭暈等副作用的概率往往更低,非常適用于高齡及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3]。我院以68 例老年下肢單側骨折患者為例,對區(qū)域麻醉以及全身麻醉的實施效果做了相關分析與比較,發(fā)現(xiàn)B 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鎮(zhèn)痛維持時間相比A 組患者均有顯著縮短,說明區(qū)域麻醉較全身麻醉的麻醉起效更快、鎮(zhèn)痛維持更持久,在老年單側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實施有較理想的麻醉效果,與上述看法有一致性。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是經(jīng)過麻醉手術后患者最常發(fā)生的一種并發(fā)癥,在臨床上通常有認知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以及神經(jīng)錯亂等表現(xiàn),而MMSE 評分是目前評估患者認知功能恢復狀況的一種公認指標。此次我們發(fā)現(xiàn)A 組與B組術后3d、7d 的MMSE 評測結果較術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減分,但組間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B 組患者術后3d、7d 的MMSE 評測結果較A 組均更高,說明區(qū)域麻醉對老年單側下肢骨折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恢復影響更小,能夠為患者的術后早期康復創(chuàng)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對老年單側下肢骨折患者實施區(qū)域麻醉,較全身麻醉起效快、鎮(zhèn)痛維持時間長,并且區(qū)域麻醉對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較小,能夠減少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可作為老年單側下肢骨折患者的一種推薦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