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芳
摘要:生命在于運動,人只有在不斷運動中才能夠增強體魄,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特別是幼兒階段,孩子們活潑好動,需要老師進行相關體育活動的引導,才能夠讓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發(fā)育,老師除了需要了解學生們的興趣所在外,還需要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引導孩子進行體育鍛煉。有哪些運動適合幼兒呢,本文在調查走訪的基礎之上選取了跳繩運動,通過這項運動讓老師掌握具體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跳繩技能,幫助幼兒更好的展開鍛煉活動。
關鍵詞:幼兒;運動;跳繩;技能
在我國基礎教育中為了保障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會制定很多相關政策,也就是讓教育“有章可循”?!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給出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根據(jù)其幼兒特點,組織生動有趣且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痹诰唧w實踐過程中,幼兒學習階段中的體育教學任務有三個,一個是增強幼兒體制為主,另一個是讓幼兒掌握基礎的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最后一個是在體育教學中穿插思想品德教育。運動前一定要進行運動熱身,另外,體育教學是實施其他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作為活動的主體一定要分清教學階段的主次關系。
一、幼兒活動的特點與跳繩前的準備工作
幼兒階段的孩子們活潑好動,特別是對于大班的學生來說,不僅活動好動,還愛思考,偶爾看到有人在跳繩,就十分想學。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對幼兒進行仔細的觀察,看他們對哪些體育活動有興趣,就比如跳繩,老師們可以抓住這個方向,如果學生們對跳繩產生濃厚的興趣,就可以適時的展開提問,然后給學生講解一些跳繩知識。
在講解的過程中一直以來一個問題困擾著很多老師,就是如何提升幼兒的跳繩水平?跳繩運動看起來非常容易學習,但這種運動卻又非常困難,困難的是它和其他體育運動相比,更加強調智力和體力的結合,在跳繩過程中需要計算一圈的時間,需要注意到自己的體力消耗以此進行快速反應。除了老師進行思考外,還可以讓孩子們參與進來一起思考,讓他們搜集有關跳繩的資料,之后進行匯總。然后選取相同的措施,如將雙手從繩子后掄到身前,然后雙腳一起向前跳,說起來非常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在剛開始練習時候非常痛苦,所以需要科學的方法來培養(yǎng)幼兒的跳繩技能[1]。
二、幼兒跳繩技能的培養(yǎng)
跳繩不是簡單的掌握技巧就能成功的體育活動,它需要身體各方面都能夠協(xié)調起來,在培養(yǎng)孩子們跳繩技能時,不宜心急,應該要慢慢來有計劃的一點點向前推進。根據(jù)實際教學經驗,可以通過是三個步驟培養(yǎng)幼兒的跳繩技能。
一、練習階段,在練習階段中,需要練習兩個部位,第一個是腳部上的運動,這個運動是需要雙腳并攏跳臺階,臺階要有距離限制的,選取平緩,高度在十厘米左右的臺階。由老師在旁邊進行監(jiān)督,并設定節(jié)奏,讓孩子們跟著節(jié)奏一上一下地跳,中間不要間斷,然后依照此種方法進行重復。時間最好設置三天左右,不宜過長,不宜過頻繁,讓孩子們掌握跳繩的節(jié)奏感,使身體適應跳繩的節(jié)奏。第二個是手腕部環(huán)圈練習,跳繩過程中,手腕需要做軸心運動,正確的跳繩方式是手腕帶動繩子劃圈,手腕的靈活程度決定了跳繩的頻率,對于學生在練習階段中大臂帶小臂的劃圈方式要進行糾正。
二、配合階段,配合階段是讓前期練習階段中的手部和腳部進行有機結合,這時不要心急,先讓孩子們進行回憶之前所練習的各種動作。確定他們前期已經練習無誤后,開始模擬跳繩,達到手部和腳部的和諧統(tǒng)一。
三、運動階段,這個階段才開始真正的進行跳繩訓練,經過前期的基礎階段,幼兒們需要進行大量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掌握融匯之前的所學習的跳繩知識,完善跳繩技巧,熟練掌握跳繩技能。剛開始進行跳繩活動時,運動階段和聯(lián)系階段有一段磨合期,經過一段時間之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尋找適合自己的跳繩方法和呼吸方法,開展多樣的跳繩活動,通過這種訓練培養(yǎng)方式,幫助孩子們更好的掌握跳繩技巧[2]。
結語:綜上所述,在跳繩這項運動中,老師所起到的角色其實是一名引路人,老師將跳繩技巧教給孩子們,并對孩子們在練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進行解答,鼓勵孩子們自我探索,尋找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以此調動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xié)調發(fā)展,提高他們的免疫力,讓他們的健康快樂的成長[3]。
參考文獻
[1]阮臣崢,劉英龍,蘇紹慶.基于5-6歲幼兒跳繩動作評價的教學策略探析——以廣西三幼大班幼兒為例[J].運動精品,2018,37(12):25-26+28.
[2]陸國珠. 優(yōu)化幼兒跳繩活動的教與學[C]. 《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5年6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5:68.
[3]婁彬蓉.童繩跳出新、奇、趣——淺談大班幼兒跳繩活動的指導策略[J].文教資料,2014(01):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