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江
摘要:近年來,筆者在一些教學過程中,發(fā)現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中存在性別差異現象,針對這種差異提出了對策和建議。教學層面:教師要糾正和消除性別刻板化觀念和行為;根據男女生各自的優(yōu)勢和不足,實施因性施教策略。學生層面:激發(fā)學生深層次學習動機,培養(yǎng)女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女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進行正確的歸因。國家教育政策層面: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保證性別公平教育;在歷史課程和教科書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歷史學習;性別差異;對策分析
前言
筆者近年來在一線教學過程中,結合高中歷史學科比較復雜的學科特點,我們發(fā)現,在高一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男女生在歷史學習方面的確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形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既有先天生理性的因素,還有心理性因素、學校教育因素,既然生理層面的因素我們能改變的有限,那么我們主要從心理學、學校教育因素入手,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以促進男女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教學層面
第一,教師要糾正和消除性別刻板化觀念和行為
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一種人際交往活動。一些教師有意無意地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學生傳遞一種性別刻板化印象,給學生造成一種消極的影響。首先,教師要敢于挑戰(zhàn)自己的性別刻板觀念。對教師來說首要任務是鑒別自己的性別偏差,然后努力主動動搖自己的性別偏差。其次,加強性別理論的學習,增強性別的敏感性。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性別教育的實踐,教師還要掌握一些有關性別平等教育的先進理念。為此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平時多學習一些有關性別問題的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和策略。
第二,根據男女生各自的優(yōu)勢和不足,實施因性施教策略
“因性施教”是近年來學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性別差異教育問題時提出的概念,是指根據男女兩性不同的性別特征而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因性施教策略包括揚長策略和補短策略,旨在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男女生的優(yōu)勢和潛力,促進他(她)們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首先,根據女生的身心特點,進行因性施教
女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強,教師要發(fā)揮女生這一優(yōu)勢。在演講比賽、歷史話劇表演、小組討論活動課上,鼓勵女生積極參與,在參與活動過程中,讓她們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增加對歷史的好感。
其次,根據男生的身心特點,進行因性施教
男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能力較強,教師應充分發(fā)揮男生這一優(yōu)勢,鍛煉其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概況能力,引導他們透過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的本質,提升他們學習歷史的素養(yǎng)。但部分男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差,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這部分男生多提供條件和營造良好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這方面的能力。
二、學生層面
第一,激發(fā)學生深層次學習動機,培養(yǎng)女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學習動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部原動力,如果學生沒有內在學習動機的驅動,那么很難突出的、非常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培養(yǎng)其深層次的內部動機,那么如何激發(fā)、強化學生深層次的內部動機呢?
在實際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的“疑惑感”。設置懸念,引導學生發(fā)現疑點,并主動去尋找疑點的答案,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體。如在評價秦始皇時,以往秦始皇給學生的印象是個負面人物,對老百姓苛刻,導致秦末農民起義不斷,秦朝的滅亡與其有很大關系。這時,教師為給學生設“疑”,應找出支持秦始皇的材料來,如西方學者麥克.哈特的著作《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作者把秦始皇排在第18名,在中國人物中排名第3,然后進一步讓學生思考,作者能把秦始皇入選,并其排名如此靠前的依據是什么?引導學生尋找秦始皇“入選”的原因?在這一“尋找”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出來,成為主動學習歷史的“主體”。
培養(yǎng)女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根據調查情況看,女生的學習興趣偏低,那么教師可采取以下措施培養(yǎng)女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上課時多穿插歷史小故事,擴大女生視野。一般女生的形象思維強,對事件的發(fā)生經過比較感興趣,教師要抓住女生這一特點,在講課過程中穿插一些與該節(jié)課相關的歷史小故事,既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女生的注意力;還能擴大女生的視野,歷史小故事也是對教材內容的補充。
第二,增強女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引導其進行正確的歸因
首先,要培養(yǎng)男女生平等的意識。具體到歷史學科學習方面,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使女生認識到,歷史不是男生擅長的“男性”學科,只要通過自身努力,女生也同樣能學好歷史,對每次考試歷史成績優(yōu)秀的女生教師要進行表揚,對其成績充分肯定,以為其她女生樹立榜樣。
其次,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多開展一些有利于增強女生自信心的教育活動。如搞“手抄報”活動,讓學生摘抄一些杰出女性人物的事跡,像王昭君、秋瑾、宋慶齡、居里夫人等在中外歷史上有杰出貢獻的女性,把這些人物的事跡抄在班級板報上,或讓學生進行班會演講比賽,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讓女生認識到女子同樣有才華,同樣能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誰說女子不如男”,在這一過程中,女生找到了可以學習的榜樣,逐漸樹立起學習歷史的自信心。
三、國家教育政策層面
首先,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保證性別公平教育
第一,對目前我國各項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進行性別分析,審視、修訂目前教育政策和法律中存在性別歧視的條例,增加有助于維護兩性公平教育的內容,使法律保證兩性在受教育權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
第二,讓更多的女性參與教育決策。目前,在我國教育行業(yè)、尤其是基礎教育領域,女性已占絕大多數,但在教育政策的制定、收益方面,大部分都是以男性為主。因此應采取一些改進措施,如在各級教育行政決策機構中,女性應占一定的比例,這樣在決策時能夠聽到女性的“聲音”,以此來維護女性的正當利益。
其次,在歷史課程和教科書方面改革
就目前學生使用的高中歷史教材情況看,歷史教材明顯存在著性別偏差現象,教材是“男人以男人的視角,對男權社會的描述”,女性人物出現頻率極少,且處于被貶低、丑化、邊緣化的地位。因此給歷史教材的編寫者建議,教材中要增加女性人物的數量和比例,使歷史教科書中呈現的女性人物,形象上豐富多彩,職業(yè)上多元化,爭取讓更多杰出女性人物的事跡寫進歷史教材。另外,要補充歷史教科書中某些章節(jié)女性人物的缺失,根據沈丘一高目前使用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教材看,有的課節(jié)沒有出現一個女性人物,這樣的設置是不合理的,每篇章每節(jié)課中出現的歷史人物要兼顧一定的男女比例,不要出現太大的偏差。
參考文獻
[1]2015.李定仁,徐繼存.教學論研究2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許曼,易素梅.唐宋婦女史研究與歷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歷史研究,2002
[3]強海燕.自信心的性別差異與女生教育[J].教育評論,1999.(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周口市基礎教學研究課題(高中生性別差異與歷史學習績效比較調查研究——以沈丘一高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