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對新工科人才人文素養(yǎng)要求越來越高,但現(xiàn)實中工科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存在較多短板,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勢在必行。H大學J學院作為典型工科學院,積極打造“霽杏齋”讀書活動,助力提升工科生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本文通過分析該活動的建設情況和特點,總結當前存在拓展活動少等問題,提出一定的解決策略,以期在總結中進一步提升該活動的質量,積極助力讀書活動提升新時代工科生人文素養(yǎng),營造濃厚的人文校園氛圍。
關鍵詞:讀書活動;新工科;人文素養(yǎng);校園文化
在新工科背景要求下,工程人才應是具備科學、人文、工程的交叉知識,具有整合、領導、實踐能力的復合型、綜合型人才。[1]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中對人文素養(yǎng)要求越來越高,但我國工科人才培養(yǎng)仍面臨人文素養(yǎng)的“短板”。學界普遍認為要多方發(fā)力,多維支持,不僅要改革第一課堂,還要重視第二課堂,創(chuàng)建良好校園文化,發(fā)揮育人隱性功能。
校園文化是提升人文素質的重要渠道,工科生可通過參加各類人文活動,啟迪思維、加強修養(yǎng)、開闊視野。筆者認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培養(yǎng)讀書習慣,引導學生會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構建更加豐富完善的知識體系和知識架構。
H大學J學院是一所典型的綜合性高校工科學院,2014年建院來,學生在各類科技競賽中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但在展現(xiàn)綜合素質時,普遍存在語言表達能力、人文修養(yǎng)稍弱等“人文短板”。為補齊學生“人文短板”,激發(fā)學生讀書興趣,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營造濃厚的讀書演講氛圍,自2016年下半年起,學院開始舉辦“霽杏齋”讀書活動,目前共舉辦了7屆。
一、“霽杏齋”讀書活動建設情況和特點
(一)建設以“新、專、博”為特色的專屬讀書角
為進一步提升學院學生閱讀積極性,解決相關專業(yè)知識更新較快但校圖書館薦購購買速度較慢等問題。每學期讀書節(jié)期間,各班可向學院薦購2本圖書,學院統(tǒng)一購買后放置學院讀書角,在每周一下午17:30—18:30,全院學生可憑學生卡到圖書角借閱或歸還圖書。每半年更新一次圖書后,通過官方新媒體向師生介紹最新薦購圖書,并公布讀書角最新最全的書單,方便學生了解最新書訊。
(二)形成“由分到合”的閱讀氛圍
為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院通過“自主閱讀—組建興趣小組—班級討論—學院交流營造氛圍”四步走的方式,發(fā)揮有興趣同學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對同類書籍有相同興趣的同學組建互助學習興趣小組,線上線下開展組內討論交流,培育熱愛閱讀的土壤。鼓勵各班開展讀書主題班會,以讀書興趣小組成員為骨干力量,推薦班級代表參加學院組織的“霽杏齋”讀書交流會,在全院營造讀書、品書、評書的氛圍。
(三)開展主題不同、形式多樣的讀書交流活動
“我讀我書”、“經典詠流傳”、“‘科望閱讀,‘幻醒未來”、“‘書寫經典,‘影傳真情”……讀書交流會不僅每期主題不同,而且每期活動形式都有一定創(chuàng)新,如多人對話交流分享展示、中場邀請學生用流行歌曲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經典詩詞營造氣氛、舞臺劇還原經典場景等。在評委構成中,除各班代表、老師代表外,每期都會邀請上一屆獲獎選手參與打分點評,充分發(fā)揚傳承書香、碰撞思想的精神。
(四)不求榮譽重分享、個別作品受追捧
該活動吸引學院眾多熱愛閱讀學生的參與,有一名同學連續(xù)參加三屆讀書活動,第一次初賽被淘汰,第二次在決賽時表示放棄名次,用30分鐘分享閱讀心得(原定決賽每人限時8分鐘),第三次決賽結合明代歷史,引經據典,闡述《萬歷興亡錄》的讀后感。后因臨近畢業(yè)未有機會參與該活動。該活動中有個別書目受到學生熱捧,被分享的頻率較高,如每屆讀書會都有學生分享余華的《活著》,《平凡的世界》被分享四次,《雷雨》在第四屆讀書會上被兩個小組分享交流。
(五)組隊參賽較普遍、女生參與熱情較高
統(tǒng)計七屆參賽情況,除第一屆均為個人參賽外,其他六屆參賽隊伍里,組隊參賽比例高達79.2%,組隊參賽獲獎比例為84%。組隊參賽的選手一般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對報名參賽的書籍一致喜愛,小組成員特點明顯、分工明確,組長擔任分享交流主講人比例高達86.7%。學院屬于典型工科學院,本科生中,女生占總人數(shù)的26.9%,但共計202人參加的讀書活動,女生就有99人,占參賽選手的49%,女生參與該活動積極性比男生高。
當前該已經順利搭建起學院學生讀書、交流、分享、傳播的平臺,在活動機制逐漸完善健全的基礎上,“霽杏齋”讀書活動已達到良好的效果,全院學生在讀書中求知,在閱讀中成長,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帶動“信語”院刊、J演說家、“明德杯”辯論賽等其他院級人文活動的開展。學院由此發(fā)掘并鼓勵一批學生積極參與校級人文活動,他們在百生講堂、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校級活動中均取得較好名次。
二、“霽杏齋”讀書活動當前存在問題和解決策略
回顧七屆讀書活動,在組織參與的過程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了以下問題:
以“霽杏齋”讀書活動為平臺的拓展活動較少。當前在院級范圍僅有讀書交流分享會一個形式供有閱讀興趣的同學參與,且還未聯(lián)系讀書相關組織機構參與,也未有文科相關學科帶頭教師參與分享會協(xié)助擴大活動的影響力,校內外相關資源的利用率不高。
“霽杏齋”讀書角的書籍借閱平臺過于簡單。雖然借用學院微信公眾號推送推文介紹讀書角的書籍信息,每周安排志愿學生固定時間段參與借還書的管理工作,但并未借助科技手段盤活薦購書籍,使其作用發(fā)揮到最大。
讀書分享形式過于單一。目前該活動僅限于分享交流,線下集中展示的形式確實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互動能力,但這種單一形式的分享,會使受惠學生覆蓋面較小,不利于整體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也難以保證學生有長久的讀書分享熱情。
碎片化閱讀現(xiàn)象較普遍。筆者了解到,學生分享交流書籍時仍舊存在較嚴重的碎片化閱讀現(xiàn)象,部分參賽學生多從網絡上碎片化閱讀經典篇章,閱讀他人對參賽書籍的讀后心得等渠道獲取交流的靈感和內容。
三、“霽杏齋”讀書活動改進的方向
后期,學院將圍繞以上存在的問題,探索如何進一步提升“霽杏齋”讀書活動的實效性。
1、要著眼合作,爭取多方資源的強強聯(lián)合。積極聯(lián)系校級讀書類社團,汲取各方優(yōu)勢資源,合作舉辦相關讀書活動,擴大交流影響面。充分利用學校文科學院教師資源,鼓勵文科教師參加該活動。爭取“走出去”,與其他高校工科學院開展人文活動交流分享,擴大學生交流面。
2、利用學科優(yōu)勢,建設借閱微信小程序。學院學生有一定的編程能力,可發(fā)動學生利用所學專業(yè)知識,開發(fā)學院借閱書籍微信小程序,作為該活動書籍的借閱平臺,并在此小程序上開設薦購書籍信息、獲獎學生推薦書籍等欄目,不僅讓學生專業(yè)知識學有所用,也豐富學院師生的借閱渠道。
3、創(chuàng)新讀書會形式,使受惠面更廣。組織讀書電影、書簽設計大賽、三行情書比賽等形式多樣的讀書類活動,與校團委、校學工部、校圖書館舉辦的百生講堂、“書香齋”寢室評比、讀書交流演講比賽、真人圖書館、院際辯論賽等相關活動結合,讓該讀書活動不僅是一個讀書交流的平臺,也使其變成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演練場和儲備所。
4、提升信息素養(yǎng),科學平衡提升涵養(yǎng)。當今已是信息化時代,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接觸信息非常普遍,學院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直面網絡信息,提高判斷能力,并有意識地增強自身的知識儲備,通過平衡碎片化閱讀和系統(tǒng)深入閱讀兩者的關系,充分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達到互融、互補的效果。后期該活動將嘗試設置一些誦讀、鑒賞、演繹原文,話題討論、辯論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積極閱讀原著,將碎片化閱讀的內容作為系統(tǒng)深入閱讀的輔助,強化理解和思考,科學平衡地提升學生人文涵養(yǎng)。
參考文獻
[1]吳愛華.加快發(fā)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1) .
作者簡介:何斯婕(1990—),女,漢族,湖北赤壁,講師,碩士研究生,湖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