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玲
社會在不斷進步,對人才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現(xiàn)代社會要求人才具有問題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該從小學階段開始。因此,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一個好的教學環(huán)境,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的和諧發(fā)展;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課堂教學內容;一個好的問題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有了良好的問題意識,學生就能夠發(fā)散數學思維進行知識的學習。教師依據學生的特點,利用問題培養(yǎng)學生意識,引領學生進行思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不斷深化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創(chuàng)設教學氛圍,融洽師生關系
教學氛圍指的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心理狀態(tài),與課堂效果息息相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包括教學手段、方法、理念等)直接決定著課堂氣氛。為了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從自身做起,豐富自身閱歷,開拓視野,提高自身修養(yǎng),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民主、寬松的環(huán)境下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
例如:在四年級《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三種三角形之間擬人化的對話(三個三角形正在面紅耳赤地比較內角和的大小)引入教學內容: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然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三角形紙片、剪刀,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試驗設計,根據設計的實驗及推測的相關結論,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疊、拼接、測量等方法進行驗證,得出最后結論。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拓展自己的思維,敢于發(fā)現(xiàn)實驗中的問題,并依據實際情況獨立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通過三種方法(折疊、拼剪、測量)得出知識結論: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而三種方法中,課本只提到了測量,其他兩種都是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出來的。
正因為如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勤于思考,變被動為主動,能夠真正地掌握知識,學會在生活中應用,從而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高了數學課堂效率。
二、巧設問題情境,激勵學生提問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進行行之有效的課堂提問,也就是說,教師在提問前要進行準備,預設問題,將問題融于巧妙的情境之中,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主動參與教學。因此,在問題的設計中一定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保障問題的難易程度適中。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學生會對問題失去興趣,不能積極地進行思考;而如果問題難度系數太大,讓學生感覺像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則會讓學生望而卻步,很難對問題做出正確回應。因此,只有適當、巧妙地提問才會讓學生有問題意識,積極思考問題,提出心中的疑問,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題:小明家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板,用它來做一個正方形花盆底座,請問正方形最大為多少?教師在教授此題時,可提前設置問題:(1)這個最大的正方形邊長為多少?(2)余下的部分是什么圖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3)如果想用余下部分再做一個正方形底座,可以嗎?如果可以邊長最大是多少?問題的設置中,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能夠輕松回答;第二個問題稍有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先熟悉圖形,認清長和寬之后再進行回答;第三個問題難度系數較大,學生可通過實物教具畫圖來解決,整個問題情境層層推進,引領學生逐步進行思考,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有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問題的理解。
由以上教學案例可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巧妙的問題情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知識問題,進而打開學生學習思路進行相關問題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提出問題,最后使問題得以解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三、掌握提問策略,激發(fā)問題意識
所謂學問,就是指在學習中不斷地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就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思考,不斷地進行知識探索,從而獲得新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掌握提問的策略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好的問題設計,不僅僅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吸引學生對問題進行關注,還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幫助學生解決課堂乃至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圓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進行已有知識的復習展示,比如,用“數方格法”來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用“割補法”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用“拼接法”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然后提出疑問:這些方法可不可以用來推導圓的面積?學生瞬間情緒高漲,出現(xiàn)了很強的問題意識,發(fā)表自己的相關看法,但通過教師動畫演示,學生發(fā)現(xiàn)上述三種方法都不能準確計算出圓的面積。學生陷入思考當中,積極進行討論,有同學提出了新的想法,將圓切開后再進行拼接呢?這樣就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結合動畫進行演示最終發(fā)現(xiàn),“切拼法”確實能夠用來計算圓的面積,進而推算出圓的面積公式。
由以上教學案例可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問題引導,使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產生問題意識,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打開問題閘門,進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學氛圍的熏陶、問題策略的訓練等多途徑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不同的方法,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