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廣薇
【摘要】生命來自自然,生命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人與自然的唇齒相依的關系,而不同的生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幼兒們經常問老師:花為什么會枯萎?樹葉為什么會掉下來?植物們怎么吃飯?這些問題如果由他們親自感受,日升月落,花開花落,葉芽起老葉落等自然現(xiàn)象,幼兒們更能深有體會。但是考慮到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我們只有多觀察多研究,理論結合實踐解決幼兒在“自然角”興趣不能持續(xù)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自然角;教育
一、幼兒園班級自然角的現(xiàn)狀
生命來自自然,生命的特性決定了人與自然的相依關系。著名作家冰心受訪時曾說過:“讓幼兒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彼?,我們開展了“回歸自然的教育”。只有讓幼兒們懂得生命的真諦,才能使有限的生命富有真實的意義。我們幼兒園將自然角分為兩個版塊,一個是菜地,種植著各種蔬菜,生菜、香菜、白菜、油菜、土豆、番薯、黃瓜等。另一個就是教室走廊的動植物角,有水培生姜、綠蘿、豆芽等;還有養(yǎng)殖類的:螞蟻、蝌蚪、蠶寶寶、倉鼠、烏龜?shù)取?/p>
(一)種植類——我們的菜地
秉承我園“播下一顆愛的種子,追求生命的自然成長”,我們依據(jù)陶行知的“親自然”生活教育理論,讓幼兒在大自然這個天然的課堂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自然角”的打造是根據(jù)“生活教育”的原則而實行的一種開放式的活的區(qū)域設置,注重生活化教學,包括教室內外的一切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有機菜地”的開展主要是將幼兒園內的自然資源提供給幼兒們在活動中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并培養(yǎng)興趣, 老師們根據(jù)幼兒們的情況并結合當時的季節(jié),各班制定了菜品種植明細表:
老師們每天通過早上晨接來園時間、戶外活動時間、離園時間,帶著幼兒們照顧自己班的菜地和觀察比較其他班的菜地。在正式開始“種植活動”前,我們會先一起來觀察種子,了解這種菜的生長特點和注意事項,是否有一些特別的要求等等,然后在進行種植和護理。例如,KB3班的“青椒”,來歷及生長特點——“青椒由原產中南美洲的熱帶地區(qū)……它每天需要陽光直射10小時以上……了解了之后,老師就和幼兒們開始種植了。翻土、挖坑、澆水、播種、再澆水、施肥,等待發(fā)芽!過了幾周之后,真的發(fā)芽了,慢慢的又開出了白色的小花,最后,還長出了小青椒。幼兒們很開心!
KD1班的“菜地”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幼兒們也是先了解土豆的生長特性,“土豆又叫馬鈴薯……喜歡被種植在疏松的沙質土壤”,解說完這些,老師們把問題提了出來,土豆除了嫁接是否有其它繁殖的可能?
經過幼兒們的討論和等待,幼兒們把土豆買回來待發(fā)芽后,切成小塊種在菜地,幼兒們非常期待土豆的發(fā)芽。幼兒們經過三周的澆水、照顧和等待,仍然沒有看到土豆發(fā)芽,大家都非常的失望。有幼兒說,土豆可能死掉了。也有幼兒說,可能這個季節(jié)種不出土豆……大家共同討論是否還要等待,經過投票,大家覺得還是放棄等待,改種菠菜。
老師又給幼兒們普及了“菠菜”的生長特點和注意事項,大家一起選了個好天氣,又給土地重新翻松,挖坑、播種、澆水、 老師和幼兒們共同期待豐收的時刻!可是,經過了一周的澆水、施肥,卻成了這樣:菜地長滿了野草?。?/p>
老師問:那我們可以怎么辦呢?幼兒甲說:我們一起把野草拔掉吧!幼兒乙說:好呀!好呀!我們可以一起比賽。于是,有了孩子們的拔草比賽。可是拔完草后接下來的幾周,菠菜苗仍然沒有冒出來,只是野草又在肆意生長。
(二)教室走廊的動植物角
根據(jù)幼兒們的年齡特點,我們實行“托小班”以水培觀察為主,“中大班”以養(yǎng)殖觀察為主。由各班老師選擇“菜品”或動物進行水培或照養(yǎng)。
1.水培類
有些班水培的豆芽、蒜頭很好,長出了葉芽;有些班水培杯子里水都發(fā)臭了,杯子也黑了;有些水培的生姜發(fā)漲得很大,有些水培生姜卻又很干癟。
2.養(yǎng)殖類
照顧動物幼兒們更能理解“生命是鮮活的,卻也是轉瞬即逝的”。 新學期大二班購買了金魚供幼兒養(yǎng)殖與觀察,可是國慶七天假回來后,金魚都翻肚冒白眼了。我們趕緊抓住這次機會與幼兒認真地談一次“生命”,坦然而深入地討論一次死亡。首先,誠實坦率地告訴他們“金魚已經死了”,然后提問并讓幼兒回答問題,如:你們看到今天的金魚和以前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就像你們看到的,我們養(yǎng)的金魚翻肚子、眼發(fā)白了,這說明它們已經死去了,你們覺得它們還會活過來嗎?它們是怎么死的呢?多提一些開放式問題,讓幼兒發(fā)散思維,拓寬思考。接著還要了解幼兒復雜的情緒,并正確的疏導他們的情感。畢竟他們和金魚相處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最后,創(chuàng)造儀式感---向幼兒們解釋“死去了的金魚”是不可能和我們再在一起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記住它們,并且作為家人來紀念他們。老師帶領幼兒們一起把小魚埋起來,正式的和它們告別,大家輪流和小魚說最后一句話,然后,唱挽歌,轉身離開。
二、幼兒園班級自然角教育效果和存在的問題
(一)班級自然角教育效果
幼兒們不僅通過自然角了解到大自然中每天都有新生命的誕生和死亡,也在自然角也發(fā)現(xiàn)了動植物的生長步驟。動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而且它們的生命與人類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不小心照顧或者不經意的傷害了它們,它們的生命就會停止。我們需要努力過好今天,留下一些開心的記憶。我們要認真地活、勇敢地活、開心的活,這是對生命的尊重。我們趁機把握了這個最重要的“必修課”。引導孩子們認真的對待每一個生命,敬畏每一個生靈,慢慢的理解“生命教育”(死亡和悲傷)。而植物從種子到發(fā)芽到開花再到結果,動物從小到長到大,雖然歷程不一樣,但是都需要陽光、空氣、養(yǎng)分和水。動植物生長的時間很漫長,但是幼兒都一一經歷了,相信也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記憶。像幼兒拿著自種的番茄、青椒、生菜等回家特別自豪,很多不愛吃蔬菜的幼兒飲食習慣都改變了,喜歡吃蔬菜了。
(二)班級自然角所存在的問題
1.幼兒對自然角興趣持續(xù)不久
由于動植物的生長特性,變化較小,持續(xù)時間過長,而幼兒的注意力又較短,所以,幼兒經??匆谎塾X得沒變化就跑開了。有些班級由于各種原因,動植物成長的并不順利,如之前的KD1班,種土豆沒發(fā)芽,種菠菜卻長野草。幼兒的內心挫敗感比較強,也對種植提不起興趣了。另外,在照顧動植物時,需要根據(jù)動植物的特點進行特定的照顧,幼兒只能“按部就班”,發(fā)揮不了這個年齡階段特有的“創(chuàng)造力”,也滿足不了幼兒強烈的好奇心。而且工具的使用率不高,我們在自然角放置了很多專業(yè)的工具,幼兒們只是選取灑水壺,每天澆水,其他的工具基本不選用,如:除草,他們寧愿自己用手拔,覺得用手拔更快,還能更好地感受草的質感。
2.家長對班級自然角不了解
普遍家長仍然認為泥土、菜地、小動物很臟,不愿意讓幼兒去接觸,擔心幼兒弄得一身臟兮兮。有幾次離園活動時間,家長接了幼兒,幼兒興奮地跑到菜地,準備除草或除蟲,家長一把就拉著幼兒,不讓弄,還和幼兒說“臟死了,不準碰!”平常我們也會和家長溝通大自然對幼兒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他們都表示理解,但是真正看到幼兒玩泥巴,心里又接受不了。
三、對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培養(yǎng)師生提高幼兒自然教育的意識
1.定期開展年級組教研會,組織教師學習和討論本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成立“自然生態(tài)”學科,專門研討如何讓幼兒更有興致的參與自然角活動,推舉出班級自然角開展較好班級的班主任做學科帶頭人,帶領其他班的老師們一起研究并開展此類的教育活動。老師們也嘗試著走出去、請進來學習“最新的”自然生態(tài)課程。
2.豐富活動內容,運用多種形式培養(yǎng)幼兒對自然的喜愛之情,如:我們運用動物手偶、故事,兒歌等不同方式,通過各種主題的中英文教育活動,如:《Follow 米》《Hi,土豆》《生命來之不易》《五顏六色的豆豆》,讓幼兒理解動植物的由來及大自然需要人類的呵護而不是摧殘的原因,人和自然相比,人更需要自然的本質,并愿意嘗試去培育和照顧動植物。
3.對幼兒多些鼓勵,多看到幼兒進步“發(fā)光”的點,并及時給與鼓勵和獎勵我們老師會將幼兒細心照顧動植物的瞬間記錄下來,用照片和文字解說的形式,在每天的離園活動時間或者早餐后的晨間分享時間進行解讀……讓幼兒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的個體,可以自己完成很多事情。而很多幼兒做到的事情,老師都有看到,從而鼓勵幼兒更積極的去照顧動植物,用心呵護它們。
(二)增設自然角的趣味性
結合我們之前的觀察和試驗,發(fā)現(xiàn)老師打造的“自然角”不能使幼兒興趣高漲,于是我們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讓幼兒自己設置自己想要的“特色自然角”。我們組織幼兒做計劃,慢慢設計,然后一起分享介紹。
(三)多投放開放性的低結構材料
我們嘗試提供一些觀察記錄表,并提供一些測量工具,如:刻度尺、平尺、軟尺、直尺、小積木塊等,還有繪畫幼兒自己觀察并做記錄。
我們除了之前就有的自然架、鏟子、鋤頭、耙子、小鐵鍬、灑水壺等增加了數(shù)量之外,也提供了一些昆蟲標本、時令水果、噴壺、飼料、觀察盒、觀察板、手持放大鏡、小鏟、材料分類框、動植物標簽、各種常見的物品制作的花盆,如奶粉罐、PVC管、磚頭、鞋子、菜鍋等,并將《自然觀察記錄表》放旁邊,方便幼兒記錄。
(四)家園合作讓教育一體化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兒園聯(lián)合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效力?!毙骂C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
1.每學年我們都會分為上下學期開展《家工坊》,請專家來講解幼兒發(fā)展特征及發(fā)展軌跡,讓家長了解自然對幼兒發(fā)展的關系,并激勵家長在家也讓幼兒與自然和諧相處。
2.為了培養(yǎng)和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自然角的活動,我們特意鼓勵幼兒自帶花草,并讓家長和幼兒一起用常見的物品做“花盆”并進行裝飾,如:洗衣液瓶子、籃球、足球、鞋子、塑料瓶等等。幼兒每周一將植物帶來園,在園照顧,周五放學帶回家照顧,一盆植物讓幼兒、家長、老師一起使用,家園共同監(jiān)督及合作,幫助幼兒和植物一起成長。
(五)采取多種具體的形式來全面提升的幼兒對自然角的興趣
1.社區(qū)合作
我們幼兒園就是以小區(qū)命名的幼兒園,背靠紅樹灣小區(qū),與物業(yè)溝通合作,在小區(qū)需要給社區(qū)植物修剪造型時,提前通知我們,我們可以帶幼兒前去觀摩,也可以請進行體驗,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動手能力,也鼓勵幼兒活動結束后,對物品及場地進行收撿規(guī)整。我們也組織幼兒去到石博園、農科所,了解那里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并嘗試幫助他們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也可以請工作人員和我們介紹一下照料這些動植物需要用到的特殊工具或食物。
2.園園聯(lián)合
我們帶著幼兒來到聯(lián)盟姐妹園參觀,讓幼兒實地參訪其他幼兒園的幼兒是怎么做到照顧自己的動植物的,也可以讓幼兒了解到別的幼兒園的幼兒也在感知大自然,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感覺,也給自己更多一些信心和理解,相信自己一定能照顧好它們。
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我們紅樹灣偉才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自然角區(qū)域的活動頻率得到大大提升,也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在社區(qū)里也留下了良好口碑。這一年的努力為他們開展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我們也會一如既往的開展這些活動,繼續(xù)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保持幼兒良好的與自然和諧共處能力能夠繼續(xù)點滴進步。我們讓幼兒園的自然角活起來,充分發(fā)揮它的價值,培養(yǎng)幼兒更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動手能力,繼續(xù)為幼兒的健康發(fā)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發(fā)展指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9.
[2] 教育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3]瑪格麗特·卡爾.學習故事與早期教育:建構學習者的形象[M].新西蘭: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5.
[4]莊燕春.擁抱大自然,快樂每一天—在種植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自主探索精神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2(1).
[5]朱詠梅.自然角—幼兒探索活動的搖籃[J].新校園:上旬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