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強調在語文課程中培育學生人文意識,增強學生感悟人文情感的能力。新課程改革也給小學語文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師應當能夠通過多種方法、借助不同教具營造課堂氛圍,使學生做到認真聽課、提升學習效率,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快樂學習。然而,小學語文課堂中營造教學氛圍還存在語文教學課堂一味求新、學生參與課堂能動性不強、“師道尊嚴”束縛學生思維等問題,文章就小學語文教學實際需求提出營造課堂氛圍的策略,為語文教師增強學生課堂體驗感提供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氛圍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5-0060-02
課堂教學氛圍指師生在課堂上產生的情緒狀態(tài)、情感體驗。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需要師生間的密切配合,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巧妙利用不同教法、教具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在多維度培育學生不同學科能力的同時推動語文課堂效率的提升。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營造教學氛圍存在的問題
1.語文教學課堂一味求新
如今,實現信息化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許多語文教師嘗試在教學課堂中利用信息化工具營造課堂氛圍,但由于信息素養(yǎng)不足,或是對學生的學習需求缺乏研究,教學效果并不明顯。例如,部分教師在講解科普類文章時,借助小視頻向學生介紹文章的科學背景,小視頻內容多樣,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向學生呈現著課本內容。然而,教師忽視視頻講解與課堂講解的融合,沒有在播放視頻時及時引導學生將視頻內容與課本內容聯系起來思考。許多學生將觀看小視頻視為娛樂活動,沒有意識到通過小視頻學習課本知識的重要性,這導致小視頻無法充分發(fā)揮補充課堂內容、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的作用,課堂氛圍依然十分沉悶。同時,部分語文教師將微課、慕課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之中,希望借助微課、慕課平臺中趣味的學習插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由于沒有精心挑選學習插件,許多學習插件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學生過度關注學習插件的形式而非知識本身,語文課堂出現本末倒置的問題。趣味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帶來新奇的課堂體驗,課堂氛圍較為活躍,但學生并沒有牢固掌握課本知識,學習效率并不高,這也是語文教師面對的一大難題。
2.學生參與課堂能動性不強
學生沒有意識到自身是課堂的主體,參與課堂能動性不強,語文課堂難以形成活躍的課堂氛圍。當前,部分語文教師缺乏對學生能力的正確評估,沒有將學生看作獨立的個體,在語文課堂中以“命令”而非“引導”為主,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完成課堂學習,無法結合自身興趣愛好開展學習探究活動。小學語文課堂中還存在活動形式單一的問題,教師片面化理解師生互動的內涵,認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便達到了師生互動的目的,忽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從教學實際的角度看,許多學生由于教師的提問不得不回答問題,而非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在被動參與互動的背景下,語文教學課堂中充斥著緊張氛圍,學生關注教師是否會提問自己,而非自身是否吸收課堂教學知識,這導致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不高。
3.“師道尊嚴”束縛學生思維
“師道尊嚴”指教師受到學生尊重,教師通過講授的知識、傳授技能受到學生尊重。但在實際教學中,“師道尊嚴”朝著消極的方向發(fā)展。少數教師為維持師道尊嚴,在語文課堂中打造嚴肅的教師形象,學生受到教師形象的影響,不敢與教師互動。同時,由于教師希望在語文課堂中打造權威形象,學生不敢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對教師提出的觀點缺乏質疑,思維受到束縛。這意味著語文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只能扮演知識的接受者,而無法成為質疑者、思考者。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課堂難以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策略
1.基于傳統(tǒng)教法改革創(chuàng)新
改革創(chuàng)新教法并非要求教師完全拋棄傳統(tǒng)教法,而是要教師基于傳統(tǒng)教法改革創(chuàng)新,吸收傳統(tǒng)教法中可供借鑒之處,為創(chuàng)新教法提供思路,給學生帶來新的語文課堂體驗,促進良好課堂氛圍的形成。例如,教師以小組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方法,融合兩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開展語文教學。小組教學法能促進學生互動,突出教師在語文課堂中的指導地位,給學生充足的交流空間。任務型教學法則能通過設計不同教學任務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形成積極探究的課堂氛圍。教師融合使用兩種教法能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以《爬天都峰》的教學課堂為例,教師可先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引導學生討論自己對“天都峰”的認知,形成積極討論的課堂氛圍。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提到天都峰的外貌,或是與組員談論自己爬山的經歷,這些討論內容都是進一步開展教學活動的素材。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將提出的問題列在電腦屏幕上:①誰爬天都峰?②怎樣爬?③發(fā)生了什么?④文章的寫作目的是什么?四個問題形成完整的問題序列,不同問題本身是一個小探究任務,學生與組員合作探究問題答案,探究過程融入更多互動環(huán)節(jié),不同學生溝通交流各自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加開闊,活躍的課堂氛圍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
教師還可巧妙利用傳統(tǒng)教法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如開展主題教學法,改變“一課一教”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設計與教學主題相符合的教學情景,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以“豐富的節(jié)日”這一主題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室內設計過節(jié)情景,營造過節(jié)的歡樂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受節(jié)日的快樂。教師引導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兩篇文章,再引導學生略讀《藏戲》一文,使學生感受不同民族過節(jié)的氛圍,學習不同民族的節(jié)日習俗。為體現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尊重,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將自己過節(jié)的紀念品帶入教學課堂,如部分學生過年時制作窗花,留下放鞭炮的照片等。教師展示這些紀念品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強烈的節(jié)日氛圍,課堂參與感也逐漸增強。學生愿意在課堂上主動說出自己的節(jié)日經歷與感受,參與熱情高漲,其他學生受到積極影響,也愿意主動參與討論,課堂氛圍因此變得活躍。
2.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語文教學課堂能打造課堂亮點,營造輕松的活躍氛圍,使學生以直觀方式理解課本內容。教師在語文課中使用多媒體應把握多媒體出現的時間節(jié)點,避免使用千篇一律的多媒體呈現內容,而應當使多媒體起到烘托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將這些故事動畫化,使學生通過動畫理解課文所講內容。如《烏鴉喝水》一文中,烏鴉用嘴巴將石頭一個一個叼進瓶子里,最終喝到瓶子里的水。許多學生學習該篇文章時,無法理解烏鴉喝水的原理,教師則可借助多媒體演示烏鴉喝水的原理。動畫中的烏鴉靈動可愛,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會對《烏鴉喝水》中“烏鴉”的形象及烏鴉喝水的原理印象深刻。文本內容變得生動活潑,原本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課堂氛圍逐漸變得活躍。再如,講解《守株待兔》一文時,教師應巧妙利用音頻營造故事氛圍。為展現野兔在樹林里倉皇逃竄的情景,教師播放一段急促的呼吸聲,模擬野兔慌張奔跑的樣子,給學生聯想與想象的空間。接著,用“咚”的一聲模擬野兔撞到樹上的聲音,許多學生聽到聲音后哈哈大笑,探究熱情由此激發(fā)。教師在此時巧妙設問:“咦?發(fā)生了什么?怎么好像有撞擊的聲音?讓我們繼續(xù)看看野兔怎么了?”教師設置懸念,營造懸疑氛圍,鼓勵學生繼續(xù)閱讀課本尋找答案。學生找到答案時會有恍然大悟之感,部分學生想知道種田人看到野兔后是何種心態(tài),因而主動閱讀文章的后續(xù)情節(jié)。至此,學生由教師“引導學”過渡到了自己“主動學”。在講到種田人再也沒有等到野兔,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時,教師用“呼呼”的風聲營造空無一物的感覺,學生聽聲音便能知道種田人再也沒有等來野兔。這種間接傳遞文本信息的方式生動有趣,能夠迎合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學生也因此愿意主動探究故事發(fā)展,在解答課堂謎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逐步提升,良好的學習氛圍更為強烈。
3.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小學生喜歡表達自我,但未必敢于表達、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因此,教師應注重語文課堂中師生關系的構建,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表達自我,提出學習疑惑,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問并非師生溝通的唯一方式,教師可積極參與學生討論,以平等的姿態(tài)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了解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看法,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發(fā)揮個性,表達自己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語文課本中的部分課文具有較強思辨性,教師講解這類課文時應提出不同的思想觀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增強自身思辨能力。如《釣魚的啟示》中,父親要求“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行為具有較大爭議。一部分學生認為,為了保護生物的持續(xù)發(fā)展,應當將釣到的小魚放回湖里。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這只是一條小魚,即使不放回湖里也沒有關系,一條小魚不會影響整個湖的生態(tài)平衡。教師作為成年人,習慣于從持續(xù)發(fā)展的宏觀角度思考問題。教師與學生討論時,可從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闡述理由,但不強制要求學生同意自己的觀點。如果學生同意教師的觀點,教師則鼓勵學生從其他角度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如果學生對這一行為有其他理解,教師則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并結合現實生活尋找依據。師生平等交流,語文課堂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中大膽表達自我,學習效果明顯增強。
綜上所述,為打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需要不斷思考語文課堂的設計細節(jié)與學生的現實學習需要,還要增強自身專業(yè)素質,掌握新時代信息化教學工具的使用方法,將具有實效性的方法、教具融入語文課堂。教師在教學形式、教學工具、教學技術上的改進能使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從而愛上語文課堂,良好的課堂氛圍便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
[參考文獻]
[1]呂鵬華.探討如何營造良好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J].新課程,2019(2).
[2]沈麗.如何營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J].課程教育研究,2015(34).
[3]李丙冉.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師反饋話語運用現狀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
[4]許興華.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藝術[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9).
作者簡介:陸佩瓊(1971—),女,壯族,小學高級教師,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