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豪
一、導讀第四至七自然段,理解句與句、段與段的關系師:同學們現(xiàn)在跳過第四段,請讀第五段。生:孩子氣極了。他丟開桅桿,走上橫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著,都在笑猴子戲弄船長的兒子。但是他們看到孩子放開了繩子,兩只手搖搖擺擺地走上那最高的橫木,全都嚇呆了。
師:這一段作者講了幾個要點?
生:走上橫木,全都嚇呆了。(板書:走上,嚇呆)
師:哪一段寫了孩子搖搖擺擺走上最高橫木的原因?可以翻開書看。
生:上一段。
師:哪一段分析了人們嚇呆了的原因?
生:下一段。
師:同學們看,孩子放開桅桿的繩子,搖搖擺擺地走上最高橫木,人們全都嚇呆了。孩子為什么走上了最高橫木,上一段說了原因;人們?yōu)槭裁磭槾袅?,下一段說了原因。這就告訴我們,讀書不但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注意什么?
生: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
師:把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都弄懂了,就弄清了這篇文章的前后聯(lián)系。大家讀得很好!下面我們就研究孩子走上最高橫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請同學讀,你們想想該讀第幾自然段。你讀!
生:(讀第四自然段)“你逃不了!”孩子一邊喊一邊往上爬。猴子不時回過頭來逗孩子,孩子生氣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桿的頂端了,這時猴子把身子盡量伸直,用后腳鉤住繩子,把帽子掛在最高的橫木的一頭,然后爬到桅桿的頂端,亂扭著身子,齜著牙做著怪樣。從桅桿到掛帽子的橫木的一頭有一米多。要拿著帽子,手必須放開繩子和桅桿,此外沒有別的方法。
師:孩子看見猴子在撕他的帽子,就嚇唬它,猴子也不怕。(板書:嚇唬)猴子齜著牙朝他做怪樣,這個“齜”是個生字,學過嗎?
生:沒有。(板書:齜)
師:這個“齜”左邊是牙齒的“齒”,右邊是個“此”,這個字讀什么???
生:齜(zi)。
師:孩子非常氣憤,丟開繩子搖搖擺擺地走上橫木,人們全都嚇呆了。請你告訴我,孩子這時候有沒有可能掉下來摔死?
生:有。
師:他為什么不顧一切地非要奪回帽子呢?
生:要挽回面子。
生:要挽回名譽。
師:不太準確,名譽還沒遭到侵犯。是否用“維護自尊心”就準確了?他要維護自尊心而采取了這樣一個危險的辦法,好嗎?
生:不好。
師:他已經什么都不顧了,把帽子拿回來就達到目的了??墒沁@樣做就造成了很大的危險,是什么呢?也就是人們嚇呆了的原因。第六段分析了原因,請同學們讀第六段。
生:(齊讀第六自然段)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個粉碎。即使他不會失足,拿到帽子也難以轉身回來。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著他,等著將要發(fā)生的事情。
師:(出示小黑板: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個粉碎。即使他不會失足,拿到帽子也難以轉身回來)大家讀這個句子!
(生齊讀)
師:這兩句話作者從哪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生:失足,不失足。
師:作者從兩方面進行了嚴密的分析。一方面,只要孩子失足,就會跌在甲板上摔個粉碎,用一個成語來說是——
生:粉身碎骨。
師:另一方面,不失足,書上用了一對關聯(lián)詞語一
生:即使……也……
師: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轉身回來,時間長了還要掉下來。在這時候有人大叫一聲,看書上怎么寫的。
生: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喊一聲,孩子往下一望,腳底下?lián)u晃起來。孩子醒悟過來。(第七段原文是:忽然,人群里有個人嚇得大叫一聲。孩子聽見下邊的叫聲才醒悟過來。他往下一望,腳底下就搖晃起來)
師:他這時醒悟過來,請注意這個“悟”字,心字旁,一個“語文”的“語”的半邊,“悟”當什么講?(板書:悟)
生:當明白講。
師:明白,那么“醒”是什么意思?
生:清醒。
師:醒是清醒,悟是明白,合起來就是清醒明白。我們又學習了一種解詞方法,就是把兩個字的意思合起來。醒悟過來了,腳底發(fā)抖,一眨眼就要掉下來。不要忘了,他在甲板的桅桿的最高一根橫木上,并且放開了繩索。掉下來的后果呢?
生:摔死。
【評】第四至七自然段是事情發(fā)展的高潮。為了引導學生厘清段與段的關系,靳老師沒有按照段落順序教學,而是跳開第四段,從第五段開始學起。他讓學生找出這一段的兩個要點“走上橫木”“全都嚇呆段”;然后尋找哪一段寫了孩子走上橫木的原因、哪一段敘述了人們嚇呆的原因,幫助學生厘清了這三段之間的關系。接著,靳老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第六段兩句話之間的關系,即作者從兩方面分析了事情的結果,一是孩子失足會摔死,二是不失足也轉不過身,還是會摔死。兩種結果都預示著孩子必死無疑,所以船上“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著他,等著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從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分析中,學生體會到作者表達的嚴密。在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時,靳老師“忙里偷閑”,恰到好處地插進了“酲晤”這個詞的教學。
二、導讀第八至九自然段,理解人物品質
師:當你讀書預習時,讀到這里心里緊張嗎?
生:緊張。
師:你想救他嗎?
生:想。
師:你想用什么辦法救他?可不能等啊,就像你看見孩子要掉下來一樣,我一說你馬上想法子,哪怕這法子不成功也得快。告訴我,你想用什么辦法救孩子?
生:找梯子把他接下來。我先上去,然后把他接下來。
師:你這種舍己救人的精神非??少F,我問你,梯子在哪兒呢?就算有梯子,你得把梯子豎起來,這時候孩子掉下來了怎么辦?這法子行嗎?
生:不行。
師:再想別的法子,快想,容不得等。你說!
生:找海綿墊,鋪上被褥。
生:用手接住。
生:叫直升機。
生:讓水手上去。
師:時間來不及。這個辦法不行,那個辦法也不行,最后船長出現(xiàn)了,大家讀第八段。
生:(讀)正在這時候,孩子的父親——船長從船艙里走了出來,手里拿著一支槍,本來是要打海鷗的。他看見兒子在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就立刻向他瞄準,同時喊:“跳到水里,趕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開槍了!”小孩在上面搖晃著,沒有聽明白爸爸的話?!疤剿铮蝗晃揖烷_槍了!……一、二……”在父親剛喊出“三”的時候,小孩把頭往下一扎就跳了下來。
師:你最佩服誰?
生:船長。
師:佩服他什么?
生:機智、沉著。
生:臨危不懼。
師:你站起來,研究研究。誰臨危了?
生:兒子。
師:誰不懼?
生:船長。
師:他兒子有危險他不害怕,換一個詞。
生:沉著。
生:(搶答)果斷、冷靜、沉著、鎮(zhèn)定、急中生智、機智……
生:勇敢。
師:哪兒表現(xiàn)勇敢了?
生:拿槍打他兒子。(笑聲)
師:你們常常是一說“機智”,就是“勇敢”。應該是有勇敢就說勇敢,沒有就不說。說“臨危不懼”倒可換一個詞,什么詞?
生:遇事不慌,遇事沉著。
師:這篇文章就是要告訴我們,遇事不要慌亂,不要束手無策,要想辦法,用最好的辦法解決,歌頌了船長這種精神。
【評】通過上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營造出當時孩子面臨極度危險的緊張情境,緊接著這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想各種救孩子的辦法。通過比較各種辦法,學生對船長在危機面前沉著冷靜、急中生智地想出的應對辦法,才會有更加真切的體會。
師:剛才有同學問,如果孩子不跳水,父親會不會開槍?
生:不忍心看到孩子摔死的慘樣,開槍打死孩子。(笑聲)
師:你起立。你回家問問你爸爸,如果你遇到危險,他是千方百計救你呢,還是提前結束你的生命。
生:會開槍嚇唬孩子。
生:不肯開槍,是因為打死孩子就絕了后代。(笑聲)
師:順著你的話推理,船長不開槍是因為是他的親兒子;如果不是他的親兒子,船長就會——
生:開槍。
師:那也不會。你這個道理站不住腳。到底開槍呀,還是不開,你說。
生:不開,因為說開槍是嚇唬他,而不是真要打他,是逼他。
師:是往哪兒逼他?
生:往海里。
師:往活路還是死路上逼?
生:活路。
師:因此不會開槍把他打死,更不會提前開槍把他打死。我們看課文中哪一段寫了父親不會開槍,他就是要救自己的孩子。同學們看“跳到水里,跳到水里……”那一段。
(生齊讀)
師:父親喊“三”沒有?
生:剛喊出“三”。
師:剛喊出“三”,也是喊了,如果他要開槍,還喊“三”嗎?
生:不喊。
師:“一、二”,不跳,“砰”,對不對?喊“一”孩子緊張,以為要開槍了;喊“二”更緊張了,以為馬上要開槍了;喊“三”孩子以為開槍了,就不顧一切地往下跳。父親瞄準的目的是什么?
生:嚇唬。
師:看這個“瞄”字,目字旁,一個苗字。這個生字會寫嗎?
生:會。
師:瞄準他,你不跳我就開槍了。如果喊“三”孩子也不跳,父親會不會開槍?
生:不會。
師:他就是要救他??醋詈笏葲]救了自己的孩子?
生:救了。
師:讀最后一段。
生:(讀)孩子的身子像一顆炮彈似的撲通一聲落在大海里。波浪還沒有來得及把他淹沒,已經有20個勇敢的水手由船上跳到海里。40秒鐘以后,——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孩子的身體浮上來了。水手們把他抓住,拉到甲板上。過了幾分鐘,從孩子的鼻子里、嘴里控出許多水。他又開始呼吸了。(師板書:似shi的)
師:似,這里讀shi。要字字讀準,句句理解,句與句的關系、段與段的關系全都要理解清楚。
(板書:船長命令孩子)
師:最后的結果是什么?請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黑板不只是老師的專利,也是我們共同的園地。(生板書:得救)
【評】這一段的導讀是圍繞學生開始提出的“父親是否真的會開槍”這一問題展開的。靳老師不斷激疑,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fā)表觀點,自由表達真實的想法。有些想法并不正確,甚至違反人之常情,靳老師也沒有簡單地否定,而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通過這樣的深入討論,學生對船長在危急關頭采取了常人意想不到的救孩子的辦法更加佩服,對船長急中生智、沉著果斷的品質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三、歸納總結,厘清課文脈絡
師:這一課的課題是什么?
生:跳水。
師:這一課誰跳水?
生:孩子。
師:還有誰跳水?
生:水手。
師:水手跳進海里把孩子救上來,如果沒有二十名勇敢的水手,孩子會得救嗎?
生:不能。
師:所以,不要忘記大家。(板書:水手)這篇文章主要寫了誰跳水?
生:孩子。
師:為什么跳水?為了維護自尊心,爬到危險的地方去了。怎么跳的水呢?在父親的威逼下,像一顆炮彈,從最高的橫木上跳下來,結果是得救了。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向誰學習,清楚了嗎?
生:清楚了。
師:課文的第一段寫了什么?
生:水手取樂猴子。
師:這是事情的——
生:起因。(板書:起因)
師: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是事情向前——
生:發(fā)展。(板書:發(fā)展)
師:孩子走上橫木,人們嚇呆了,這是事情達到了——
生:高潮。(板書:高潮)
師: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在這時候出現(xiàn),這時候誰出現(xiàn)了?
生:船長。
師:船長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在水手幫助下,終于得救了。這是事情的——
生:結果。(板書:結果)
師:事情的發(fā)展是分階段的,在一定條件下沒有關系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在聯(lián)系中向前發(fā)展,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達到高潮,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在這時候出現(xiàn)。船長命令孩子跳水,在水手的幫助下,孩子得救了,事情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這篇文章中,事情與事情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就是說不僅句與句之間有聯(lián)系,段與段之間有聯(lián)系,全篇都在聯(lián)系當中發(fā)展。文章是事物的反映,事物是有階段的,聯(lián)系也是有階段的,所以我們要給文章劃分段落。這篇文章可分為幾個段落?
生:四個段落。
師:本文贊揚了船長什么?
生:機智、沉著、冷靜、遇事不慌。
師:我再幫助同學理解理解,劃分段落還有其他辦法,比如說第一段發(fā)生在什么地方?
生:船的甲板上。
師:第二段發(fā)生在什么地方?
生:桅桿上。
師:第三段發(fā)生在什么地方?
生:最高的橫木上。
師:第四段孩子得救在什么地方?
生:海水里。(邊說邊畫輪船的示意圖)
師:看老師要畫海水了,因為大海是無風三尺浪,所以我畫得波濤洶涌,同意嗎?
生:不同意。
師:為什么?
生:因為課文講了是風平浪靜。
師:他說得對嗎?
生:對。
師:課文一開頭講了這一天風平浪靜,請同學們看我畫這個成語。
生:風平浪靜。
師:沒有這樣的環(huán)境,就不會發(fā)生這件事,這就是環(huán)境與事情的關系。
師:這一課有六個生字,會不會?
生:會。
師:課文分幾段?
生:四段。
師:段意、中心思想會不會概括?
生:會。
【評】在課文總結環(huán)節(jié),靳老師引導學生對全篇課文從人物、事件、中心、脈絡結構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與一般教師先分段再講讀課文的常規(guī)做法不同,靳老師是在學完課文以后再讓學生劃分段落,學生對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一目了然了,又理解了課文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因此非常容易分清文章的段落。
四、指導造句
師:最后練習造句。(小黑板出示: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用“顯然”造句,必須把前提條件說充分。如果沒有前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鉆來鉆去,做出鬼臉,模仿人的樣子,惹得大家直笑,后面絕對不能用“顯然”。前邊一定要把前提條件說充分,明白了嗎?
生:明白。
師:我說一句話,你用“顯然”來接,看前提條件充分不充分。我們學校的紅領巾藝術團為外賓演出,坐在第一排的一個大胡子叔叔,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手里的蘋果都忘了吃,用“顯然”接——
生:顯然紅領巾藝術團表演得太好了。
生:他顯然被紅領巾藝術團的表演迷住了。
生:他顯然看得著迷了。
生:他顯然沒有看過這么好的節(jié)目。
師:為什么你們接得這么好?
生:懂得了“顯然”的意思。
生:前提條件充分。
師:誰說得充分?
生:老師。
師:別忘了老師的功勞。那個同學說懂得了“顯然”的意思,如果我不把前提條件說充分,你會用嗎?這個同學記得老師的功勞,謝謝你。
師:再說一句。今天早上看院子里都是水,顯然——
生:昨天下雨了。
生:顯然雪化了。
生:下水道壞了。
生:有人潑水了。
生:發(fā)水災了。
師:為什么這個接得這么不好?
生:前提條件不充分。
師:我換一換。昨天晚上,烏云滾滾,電閃雷鳴,今天早上院子里、街道上、房頂上到處都是濕的.顯然——
生:昨天下雨了。
師:知道怎么寫前提條件了嗎?你說一個前提條件,我來接,好不好?
生:今天下午,校園里亂糟糟的,又是笑聲,又是鬧聲,請靳老師接。
師:誰知道這學校怎么了?你告訴我,你想讓我接什么?
生:校園里有人打架了。
師:這個句子前提條件不好,為什么不好?你們學校那么多好人好事,那么多學雷鋒的典型,你還不如說“我們學校彩旗招展,鼓樂齊鳴,少先隊員戴著紅領巾夾道歡迎,顯然是請先進人物來作報告”。
生:十月一日,校園里又是笑聲,又是喊聲——
師:又是笑聲,又是歌聲,這樣好不好?
生:請靳老師接。
師:你們顯然是在開慶“十一”大會。
生:昨天教室里果皮成堆,請靳老師接。
師:是不是茶話會,吃水果了?不過老師覺得還是不太理想。最后一個!
生:考試卷發(fā)下來了,我一看,一蹦三尺高,請靳老師接一
師:顯然得了雙百。要是“不然”呢?考試卷發(fā)下來,他顯然得了雙百,不然呢?
生:不然怎么會跳起來呢?
師:把“顯然”一翻個,就可以用另外一個詞——“不然”。
師:今天回家,程度好的同學把“顯然”“不然”放在一起寫一段話;程度差的同學用“顯然”“不然”寫兩句話。認真讀《跳水》這一課,把這個故事講給鄰居家的小朋友聽,好嗎?
【評】靳老師的這個造句指導很有創(chuàng)意,可圈可點。第一,他抓住了學生造句時的難點,“一定要把前提條件說充分”,通過教師說前半句,學生接后半句,然后師生互換各說半句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各種具體的語境明白了什么是前提條件,怎樣把前提條件說充分,指導得非常到位。第二,引導學生造句時要表達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做到語言訓練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第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分層布置作業(yè),程度好的同學把“顯然”“不然”放在一起寫一段話,程度差的同學用“顯然”“不然”寫兩句話。
本課板書:
【總評】
靳家彥老師結合自己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首創(chuàng)了“小學語文導讀法”。所謂導讀法,“就是教師致力于導,學生循導學讀,以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作為培養(yǎng)閱讀能力、掌握閱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主要方式,通過扎實有效的序列訓練,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語文素質的一種教學模式”。靳老師的導讀法主要是針對小學閱讀教學中學生課上“讀書時間少、思考機會少、動筆時間少”的問題提出的。他認為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閱讀方法的習得、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都離不開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閱讀活動靠學生自身完成,教師不能代勞,學生只有在閱讀中才能學會閱讀。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閱讀實踐為主要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怎樣讀好一篇課文?在導人課題時,靳老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為三點: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課文主要寫什么,寫人還是寫事?課文在寫作上可以學習什么?告訴學生讀課文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還要進一步思考課文表達的中心,要考慮這是屬于哪一類文體,特別是去發(fā)現(xiàn)文章有哪些值得學習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掌握一種高質量的閱讀方法。
這堂課一開始,學生提出了預習后想要解決的問題:“猴子為什么要取笑孩子?”“船長為什么命令孩子跳水?為什么不用梯子接下來?”“船長為什么要用槍逼著孩子跳水?”這些問題怎么解決?靳老師明確答復學生,“自己提的問題自己解決,解決不了怎么辦?靠同學、老師幫助解決”。在教學過程中,靳老師圍繞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逐一解決。靳老師說教師的“導”應基于學生的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是靳老師導讀法的核心思想,也是導讀法的精髓。
靳家彥老師認為小學語文教育必須以語言學習為本,作者思想情感的體察、課文中所介紹事物的認知、文本中人物特點的把握、文章傳遞的價值文化的體會等,都需要走入語言文字。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需要通過語言訓練?!短肥且黄獢⑹滦晕恼?,事情的發(fā)展有因有果。教這—課,靳老師特別重視學生對事情發(fā)展內在脈絡的學習。細讀環(huán)節(jié)就是按照文章的思路進行教學,從事情的起因到發(fā)展到高潮;議讀環(huán)節(jié)重點分析故事的結局,體會文章的主旨。
靳老師特別重視詞語教學,且他的詞語教學堪稱藝術。我們看他教學第—個詞語“取樂”,第一個學生說“玩”,第二個學生說“拿某種事物來捉弄、玩耍對方,尋開心”,這是詞典里的解釋,其實學生并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意思。所以靳老師追問“你們平常生活中有沒有拿同學取樂的事情”,學生說沒有,于是他不失時機地列舉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情境,通過聯(lián)系學生生活的具體解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詞義,而且為學生的正確運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還有“放肆”的教學,學生引用詞典上的解釋“任性,不受約束”,這樣概念化的解釋越說越令人費解,靳老師提醒學生回到課文里,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這個詞?!耙蚨笔莻€連詞,沒有實在的詞匯意義,靳老師就用換詞的方法,很好地化解了學生理解上的難點。靳老師在導讀課文的過程中,經常恰到好處地插進生字和新詞教學,比如生字“齜”“瞄”,新詞“醒悟”的教學。粗看似乎是信手帶過,其實反映出他對字詞教學的精心準備。
靳老師這堂課也非常注重對句與句、段與段之間關系的梳理。在故事起因階段,抓住“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顯然”說的是上一句,“更加”說的是下一段。在故事發(fā)展階段,讓學生看兩個自然段的關系,第二自然段寫“猴子逗孩子”,第三自然段寫“孩子追猴子”,有了“逗”,才有“追”,才有接下來的故事發(fā)展。在故事高潮階段,從第五自然段人手,探明四、五、六這三個自然段的關系,深入理解孩子的危險、情況的緊急。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顯然”的造句練習,這是一次思維的綜合訓練,既須分析結果,判斷原因,進行思考,又須考慮兩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對應好前一句??瓷先ナ窃炀渚毩?,實際上是一次嚴格的思維訓練。思維水平的提升需要豐富的語言儲備。這節(jié)課靳老師格外關注詞匯的學習,詞匯意義的豐富,為思維發(fā)展提供了養(yǎng)料。
靳家彥老師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但沒有停留在知識、技能上,他特別重視方法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認為“僅僅停留在教師教給的階段上是不夠的,還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在教學中,他特別注意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煉學法。表面上看,靳老師這堂課上采用的是按課文順序逐段講讀課文的方法。但是仔細閱讀教學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靳老師講讀課文,重點不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而是聚焦在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上。
在導讀第一自然段時,靳老師指導學生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意,第二、三自然段沒有中心句,可以把兩個自然段的內容壓縮后合并起來概括段意,這是另一種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在講讀猴子逗孩子這段文章時,靳老師告訴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還不是真正讀懂,“讀書時一定要想象,就像在自己面前表現(xiàn)出來一樣,這樣讀就讀懂了,讀活了,讀理解了”。他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眼前有一張大屏幕,通過聽老師朗讀,將故事圖像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地體驗了圖像化策略的運用過程,從而對這種策略的運用有了非常實感的認識。在講讀課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時,他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句與句、段與段的關系,告訴學生讀書不但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把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都弄瞳了,就弄清了這篇文章的前后聯(lián)系。認真研讀這堂課上的詞語教學可以發(fā)現(xiàn),靳老師沒有滿足于學生對詞義概念化的理解,而是將重點聚焦在理解詞語的方法指導上。從他不時總結出的理解詞語的方法中可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這樣教學詞語,學生不僅理解了詞義,更是掌握了不同的詞語理解的力怯。
靳老師十分注重在語言訓練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總是拿捏不好語言學習與思想教育之間的關系。靳老師的這堂課,語言文字與思想內容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在語言文字的教學中處處融入思想教育。比如教學“取樂”一詞,靳老師舉出學生生活中的例子:“在后邊逗逗人家,捅捅人家,不讓人家知道,這就是拿同學取樂。有沒有?”在得到學生肯定的回答后,靳老師說:“你們生活中一定有取樂的事情,但是玩笑要有限度,超過限度就要吵嘴了?!痹谥笇W生“肆”字的寫法時,一學生指出另一學生“第二筆不對,筆順顛倒了”。靳老師引導說:“同學幫助了你,你應該怎么表示?”讓學生瞳得要講禮貌,同學問應該互相幫助。在指導學生用“顯然”造句時,學生說了“校園里亂糟糟的”,請靳老師接下半句(校園里有人打架了)。從遣詞造句的角度看,學生說得并沒錯,但靳老師引導說最好說說“學校那么多好^好事,那么多學雷鋒的典型”,這樣造句才能體現(xiàn)正能量。
這篇課文的主旨是表現(xiàn)船長機智、果斷、沉著的品質,也贊揚了水手們勇敢、合作的精神,靳老師特意提出“水手跳進海里把孩子救上來,如果沒有二十名勇敢的水手,孩子會得救嗎”這個問題,然后告訴學生“不要忘記大家”。靳老師在講這句話時是一字一頓地說的,說完后目光注視全班學生至少3秒鐘。短短的停頓帶給孩子們的是思想的沖擊,心靈的滋潤。
按照通常的理解,課文所呈現(xiàn)的思想內容是對學生人文教育的主要憑借。這樣的理解貌似正確,其實是窄化了語文課程與教學中思想教育的外延。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挖掘,而是融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融于教師一言一行之中。思想教育是語文課程必須承擔的重要責任,但怎么有效進行思想教育卻是一門大藝術。從靳老師的這個課例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