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
關于學習和玩耍之間的關系,父母們內心的掙扎從未停止過。他們擔心孩子玩兒得太多,浪費時間,尤其是在學習目標明確時,更想“走捷徑”,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替代玩耍的過程。那么,玩耍是可以被替代的嗎?如果我們認真地觀察孩子的玩耍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種玩耍的背后,都對應著很多項能力。換句話說,玩耍和學習在孩子的童年里,是密不可分的,我們越是了解玩耍的本質,越能明白玩耍是怎么幫助孩子學習的。
混戰(zhàn)類的自由玩耍,讓孩子學會適應
在幼兒園里,多多一刻都沒有消停過,不是亂跑,就是把衣服當沙包扔別人。 游戲課上,多多從不認真玩兒玩具,他把樂高推給對面的小朋友,或者去破壞別人搭好的模型,甚至推小朋友的桌子。當老師向多多的父母反映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時,多多媽矢口否認:“不會的,孩子在家特別乖!”事實上,多多在家里確實像變了個人一樣。多多爸媽對孩子管教很嚴,他稍微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會立刻被喝止,所以,多多把所有壓抑的天性,都釋放到了幼兒園里。
很多父母會像多多爸媽一樣,看不得孩子瞎鬧,比如看到兩個孩子互相推搡。事實上,孩子很可能沒打架,相反,他們在“交往”。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童年期的大腦游戲和長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關,這和父母們的想法完全相反。大家會覺得,多多那樣的孩子很“討嫌”,無法把他們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和未來聯(lián)系起來。但是,在一次次的“進攻”和“防守”中,多多學習了如何向別人發(fā)出邀請,如何示好,如何撤退,甚至能夠學會見機行事。這些學習,是玩耍中憑借自己的直覺,在一秒內做出的反應,是無數(shù)次演練后的結果,不是大人們可以教會的本領。
神經(jīng)科學也印證了同樣的結論,幼時的自由玩??梢源龠M大腦產(chǎn)生膽堿類的神經(jīng)遞質,這些物質讓大腦具備更多的可塑性。這也是為什么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比大人強很多。善于玩耍的孩子,他們的學習力和適應性會更強。父母不能出于自己的擔心,壓制孩子自由玩耍的愿望,而應該明白,孩子之間的打滾、摔跤等鬧翻天的行為,并非是無意義的,這是他們在自主練習,為了讓自己的大腦更好用。
假裝游戲,創(chuàng)造反事實思維
“假裝游戲”有著很多內涵,任何由一個情境拓展出更多情境的想象,都可以用來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
真正的假裝游戲,是隨時隨地可以開始的。大人給孩子模擬一個情境,然后,孩子就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比如,父母可以編一個故事:“今天,是動物園里最可愛的成員—小猴子潘妮的生日。長頸鹿做了好吃的蛋糕,貓頭鷹準備了一個能唱生日歌的蠟燭……但是,當大家都在精心準備的時候,巫婆來了,她把所有禮物都吹沒了,大家愣在了原地。這時,為了不讓小猴子失望,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大人把一個簡單的情境拋給孩子,孩子往往不用督促就開始行動。他可能會尋找替代物,一邊找一邊說:“我可以用積木給潘妮搭一個蛋糕,這樣不容易被風吹走;對了,上次奶奶送給我的玩具熊還很新,我想送給潘妮……可是,我們去哪里尋找會唱歌的蠟燭呢?有了!我可以給他唱生日歌……”這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在場,他們就會自然地進行分工合作。
這樣的游戲,雖然也是在假裝和扮演,但是在幫助孩子形成一種新的思維,那就是反事實思維。反事實,是先假設一個情形,然后推翻之前的假設,看看會發(fā)生什么。這一點,全憑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任何可能都會被接受,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也能預演解決問題的能力。反事實能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當孩子在假想另一種可能的時候,他們就在思考問題的解決路徑。反事實思維,也是因果推理的基礎—我們學習時常有這樣的感覺,遇到難題覺得“此路不通”時,反過來問問自己“這個條件有什么用?”也許就會豁然開朗。所以,學習的過程是離不開反事實思維能力的。
假裝游戲可以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他們去練習更高層次的心智技能。我曾經(jīng)看過兩個男孩子模擬戰(zhàn)爭游戲,當他們的“部隊”面臨困難時,一個人主張背叛,一個人主張堅持到底,兩個人無法說服對方,最后“戰(zhàn)爭”提前結束。這個過程,能讓孩子了解人的情感、信念和欲望。他們雖然很沮喪,但是,相比于游戲的順利進行,他們更需要知道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對方會以自己想象不到的方式做出反應,這是孩子學到的重要經(jīng)驗。
很明顯,孩子在假裝游戲中做了充分的準備,就能在理解他人方面獲得顯著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玩耍,就是在做科學實驗
曾經(jīng)有一位發(fā)展心理學家說過,如果你仔細觀賞孩子們的玩耍,足可以讓最頂尖的科學家汗顏。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我們不需要規(guī)定孩子玩兒什么、怎么玩兒,也不需要太多的示范,我們只要給孩子一個“支架”,讓他們能順利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
第一個支架,是大人們的有效關注。孩子在剛剛接觸到新的玩具時,會有自己模糊而不成熟的印象,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孩子把這些印象表達出來。比如,媽媽給3歲的孩子買了一套不同形狀的積木,她不需要教授孩子:“這是六邊形,這是平行四邊形!”孩子機械地記住形狀對于他們的知識構建沒有太多的幫助。那么,怎么做才更有效果呢?
在孩子隨意地擺弄這些積木時,我們可以試著問:“這兩個積木有什么地方很相像呢?”孩子可能會說“它都很重”“它們都有尖”等,父母不需要指正,只需要保持最大的好奇心就好了。這樣“引導游戲”的方式,能讓孩子學到更多。如果我們始終像偵探一樣探索孩子的想法,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經(jīng)常在玩耍中更新自己對積木的認識,直到有一天我們無意間說出“平行四邊形”,孩子立刻舉著一個同樣圖形給我們看,我們就知道,孩子已經(jīng)完全認識了這個圖形。這樣的學習過程,對孩子最有益。
第二個支架,是讓孩子主導玩耍,大人只是配合。不要限定孩子的玩耍,玩耍是沒有目的的,不是只有坐在那里按照圖紙拼樂高才算是玩耍。怎樣讓孩子真正地玩耍呢?當孩子站在你面前,說:“我好沒意思!”我們不需要幫孩子找事情做,而是要說:“沒關系,我們看看,能做些什么?”幾次之后,孩子就感覺到大人對他們主導游戲的期待,然后,他們就開始試著玩兒一些平時不去碰的東西。
你可能會問,這些隨意地由孩子主導的玩耍,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實,玩耍所帶來的禮物,是讓孩子在將來的學習道路中,學會應對意外。當學習的內容和我們設想的不一樣時,孩子需要不斷探索、整合已有的經(jīng)驗,再摸索出新的解決方式。孩子對這個過程感興趣,那么,他們就有解決難題的“直覺”和“信心”。
對于孩子來說,玩耍不僅僅是快樂的來源,也是一個自發(fā)、自主、隨機的學習過程。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在探索世界,顛覆和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如果他們玩耍時,感受到的是大人的鼓勵和祝福,而不是隱約的擔心,我相信,他們可以玩兒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