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策劃人小語
六一兒童節(jié)剛過,你和孩子過得怎么樣?是其樂融融一片歡天喜地,還是高高興興出門,回來時大人一肚子氣,孩子哭喪著臉?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點錯是很正常的,有些甚至算不上錯誤,但一些父母卻常常被氣到不行,批評、指責甚至暴力輪番上演。這其中看似是在挑孩子的毛病,其實是在挑自己的毛病。因為孩子表現不好,就意味著自己不是好父母,而這傷害到了父母內心的自戀情結。
有自戀傾向的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他們更在乎自己。就像有人說的,孩子若優(yōu)秀,他們驕傲自豪;孩子若平凡,他們如遭重挫。而這對于孩子的成長、親子關系的發(fā)展,無疑是有很多傷害的。本期策劃,將帶你識別自戀的父母,找到應對之策,自我成長,修復關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讓每一天都成為快樂兒童節(jié)。
提到自戀,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比如照鏡子,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鏡子里的自己要比相機里的好看得多,而且認為相機把自己拍丑了。其實,這就是自戀的典型表現—夸大的自我。具體來說,自戀主要包括以下3個特征:
第一,夸大的自我,即夸大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這類人很自負,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喜歡貶損或批評他人;作為父母,會覺得孩子優(yōu)秀不是因為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而是因為我教育的好,沒有我,孩子再努力也沒用。
第二,唯我獨尊,即我是宇宙的中心,所有人必須圍著我轉。這類人以自我為中心,所有人都得圍著他轉,否則就發(fā)火鬧脾氣;作為父母,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根本不關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要求孩子必須乖乖聽話,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規(guī)劃來行事。
第三,對贊美成癮,即我是最好的,一定要讓別人說我好的地方。這類人聽不得任何批評的意見,否則就備受打擊,情緒崩潰;作為父母,當孩子獲了獎,他們比孩子還在乎掌聲,四處夸贊,到處炫耀,讓孩子都不好意思。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戀,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也是生存必不可少的。它關系到一個人的自信、自尊等,可以讓人看到自己的核心價值,確認自我。擁有健康的自戀,我們才能夠既照顧到自己的自戀,也照顧到他人的自戀。也就是既相信我是好的,也能看到他人是好的。如此,在與人交往時,才能夠張弛有度,實現良好的互動。否則,自戀過了度,就像營養(yǎng)過剩一樣,會導致各種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過度自戀的父母在親子關系中的典型表現。
商場里,媽媽問:“寶貝,你想要什么玩具?。俊眱鹤雍荛_心,指著架子上的小汽車說:“我要這個?!薄斑@個顏色太亮了吧?!眱鹤佑种钢★w機說:“我要這個?!薄斑@個操作太麻煩。”媽媽連續(xù)幾次否決了兒子的想法,最后拿著一個小卡車,很滿意地說:“寶貝,這個小卡車多好啊,顏色好,操作方便,就買這個吧?!钡搅孙堻c,媽媽問:“寶貝,你想吃什么???”兒子說了一大串:漢堡、火鍋、日料……結果,他們吃的是水煎包,而這壓根不在兒子的菜單里。
生活中,很多父母像這個媽媽一樣,表面上非常關心孩子,積極詢問,認真聆聽,但實際上,他們根本就沒聽進去,也壓根不在乎孩子的想法,不管孩子說了什么、想要什么,他們都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喜歡的、想要的,并最終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決定。久而久之,孩子也學乖了,不再發(fā)表任何意見和想法,反正說了也沒用。
需求上的偏差回應還比較容易察覺,情緒上的則更加隱蔽。以一個最常見的場景為例,媽媽帶孩子去上學,途中看到一朵花,孩子很開心地說:“媽媽,這個花很漂亮?!崩硐氲臓顟B(tài)是,媽媽也很開心地回應道:“嗯,我也覺得很漂亮啊。”既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也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完成了良好的互動。但實際上,我們見到的常常是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是沒有回應。媽媽拉著孩子徑直離開了,因為她正在想:送完孩子,我得趕緊去趟超市,今天打折。第二種是無關的回應?!白鳂I(yè)做完沒?。俊薄耙系恼n做準備了嗎?”孩子覺得花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功課怎么樣。只有功課好了,他才是好孩子,我才是好媽媽。第三種是痛苦的回應。媽媽立刻把孩子拉離花朵,說道:“不要碰,這花是噴了農藥的。”
不管是哪種回應,孩子的表達都沒有得到正向回應。長期處在這種無法共鳴的關系中,孩子不愿再輕易表達,對他人的事漠不關心,容易成為冷漠的小孩。
廚房里,媽媽手上沾滿了洗潔精,手一滑,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恰巧孩子在一旁玩鬧,媽媽立刻指責道:“都是因為你在那兒亂吵亂叫,害我分了神。你就不能消停點嗎?”說著,氣呼呼地要把孩子趕出廚房。孩子一臉無辜,自己一直在那兒玩,也沒見媽媽分神,怎么突然就分神了呢?可既然媽媽這么說了,那應該就是自己錯了,還是趕緊離開吧。
媽媽的錢不見了,懷疑是女兒拿去買了零食,就質問是不是她拿了。女兒不承認,媽媽很生氣:“不可能,一定是你拿了?!庇谑?,就開始動手打她。女兒害怕,就撒謊說是自己把錢給花光了,于是又被痛打了一頓。
后來,媽媽在晾衣服時發(fā)現,原來,錢放在口袋里沒有拿出來。本來這是一個和女兒和解的好機會,可媽媽卻執(zhí)意對女兒說:“你為什么一開始不說你沒拿?”女兒很憤怒,就和媽媽爭辯。媽媽看到自己理虧,就說:“我什么時候說過我沒錯了?每個人都有錯,我錯就錯在不應該生你,不應該把你教育成這樣?!?/p>
媽媽經常這樣,女兒很崩潰。長大一些后,女兒對媽媽說:“明明是你不記得你說的話,明明是你說我偷了錢,你都不承認。我們家就應該弄一個錄音機,把說過的話都錄下來?!边@話瞬間把媽媽惹怒了:“你看,我就是生錯了你,你錄音就是為了拿去法庭告我,對不對?那你去告呀,我還怕你不成?”
孩子在廚房玩耍是個恒定因素,媽媽手上過多的洗潔精才是最大的變量??蔀槭裁磱寢寱雎赃@個更大的可能性,而一口咬定就是孩子的錯呢?明明是媽媽記錯了,逼迫女兒說謊,為什么卻不肯承認?
看似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背后的原因卻是相同的,因為自戀的父母堅信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是絕對不能出錯的??墒?,人無完人,必然會犯錯,怎么辦呢?既然自己不能出錯,那就只能讓孩子出錯,碗碎了是孩子讓我分神,孩子說謊是她不成器,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確保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
只是,父母保全了自己的自戀,卻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戀。有的孩子因為在父母眼里總是犯錯,會覺得自己很笨、很無能,自戀不足,導致自信心不足;也有孩子為了讓父母滿意,竭盡全力讓自己不犯錯,成為完美主義者。
關于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為孩子定制人生,包括吃穿用度的安排以及學習、工作、伴侶的選擇等??傊?,一切都必須聽他的,一切都必須按他的來。當他有需求而孩子沒有滿足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你對不起我,你看不起我,你在攻擊我。
很多年前,一位父親要求兒子必須學電腦,因為他覺得這是新興事物,未來大有發(fā)展。兒子很感興趣,也愿意去學,而且還覺得父親特別厲害。后來,兒子學成,想買一臺筆記本電腦。結果,父親知道后暴跳如雷,和兒子大干一場,還威脅他說:“如果你敢買電腦,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系!”
大家都很不理解,買個電腦而已,怎么會鬧成這樣?最終,兒子因為害怕失去父親而不得不放棄買電腦。直到多年后的一次心理輔導,父子間的心結才徹底打開。原來,最初學電腦是父親的意志,但買電腦則是兒子自己的意志,于是他就出現了那樣激烈的反應,他感覺自己遭到挑戰(zhàn),對孩子失去了控制。
自戀的父母覺得自己是這個家的中心,所有人必須聽自己的。他們把孩子當作自我的延伸,拒絕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一心想把孩子養(yǎng)成自己期待的樣子。一旦孩子反抗,他們輕則批評、責罵,重則自殘、以死相逼,以此來達成目標。最常說的就是:“這么做都是為你好,我又不會害你?!薄澳闶俏疑模疫€不了解你。”
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很容易發(fā)展出假性自體,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和父母對著干,長大后也不聽別人的話,你們都要聽我的。一種則是什么都聽別人的,始終圍著別人轉,不能發(fā)展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最典型的莫過于媽寶男/女,出現嚴重的共生問題,不僅影響個人的健康成長,還會給未來的親密關系帶來破壞。
過度自戀:自戀需求未被滿足的自戀創(chuàng)傷
要打破過度自戀的魔咒,我們就需要先理解過度自戀產生的原因。過度自戀是自戀需求未被滿足所導致的自戀創(chuàng)傷。
自戀需求是孩子成長的早期心理需求。嬰兒沒辦法獨立于媽媽存在,所以,媽媽對孩子的感知尤為重要。嬰兒是餓了還是拉大便了,媽媽聽哭聲就能分辨出來。孩子不僅生理上得到了照料,心理上也得到了撫慰,這會讓他產生一種全能感,就好像和世界合而為一,似乎自己的想法媽媽都能知道和滿足。
當情感需求得到滿足時,孩子會逐漸意識到,媽媽和自己不是同一個人,就會慢慢接受媽媽有時確實不能滿足自己。反之,餓了沒人喂,尿了沒人理,自己又什么都做不了,這個世界太可怕了,孩子就會產生無助感。如果這些需求沒得到充分滿足,就可能會構成原始的自戀創(chuàng)傷。
自戀創(chuàng)傷會讓人跌入無盡的無助感中,覺得周圍的一切都失控了。為了防御這種無助感,孩子就會追求無所不能的全能感。這時,他們只能注意到自己,不會在意他人,想要控制周圍、控制別人,甚至會用讓別人陷入無助的方式來轉嫁自己的無助感,維護自己脆弱的自戀。這就是過度自戀。
就像那個不小心打碎碗卻怪罪到孩子頭上的媽媽,因為打碎碗并不在自己的預期內,且是在自己的手上打碎的,就像是自己做錯了事一樣,這讓她感到了失控、焦躁和無助。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她開始搜尋打碎碗的理由,孩子自然而然就成為背鍋的最佳人選。通過對孩子的訓斥,她可以把自己的無助感轉嫁出去。因為環(huán)境不可控,但相對弱小的孩子則是可控的,找到了控制感,就可以補償自己脆弱匱乏的自戀。所以,過于自戀的父母,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有錯。
這也導致無論事情大小,他們要求每一件事情都必須符合他們的想象,否則就會覺得崩潰。為了避免自我的崩潰,他們會把所有的責任推到外部世界。
看過一則新聞,說媽媽在教孩子做數學題,其中一題是,700減292等于幾?她給出的答案是401,爸爸算出的答案是408。因為答案不一樣,夫妻倆爭吵起來。最后,這位媽媽因為算錯了,氣得從三樓跳了下去。為了很小的事情吵架,這時候事情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誰對了。因為在過度自戀的人眼中,我是對的比命還重要。承認自己有錯,會讓他們體驗到早年那種失控的自戀創(chuàng)傷,對太脆弱的人來說,真的是像要他的命似的。
因此,過度自戀的父母為了防御內心的脆弱,總是在孩子面前證明自己才是對的。他們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聽不到孩子的聲音,不能回應孩子的聲音,甚至不允許孩子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如果你是自戀的父母,先停下自我攻擊
如果你發(fā)現自己是個自戀的父母,最重要的是,先停下自我攻擊。
前面提到過,過度自戀的人不會承認自己錯了,所有的錯都在別人。之所以把錯歸罪于他人,正是因為自戀受損,然后開始自我攻擊。但是,自我攻擊太難受了,所以就把錯誤轉嫁于他人身上。攻擊他人,不過是攻擊那個不好的自己。但是,萬一無法歸罪于他人的時候,強烈的自我攻擊就會出現。
當你能夠停下對自己的評判和攻擊時,你也能夠停下對他人的歸罪與指責。這是一種叫分裂的防御機制所帶來的后果,就是要么都歸罪于他人,要么都歸責于自己。而與之對應的是成熟客觀地看待事情,既看到自己的責任,也能看到別人的責任,在事情層面上去找原因,在情緒層面上去尋求安撫和支持。
可以這么做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是在關系中尋求幫助了。在關系中,人就不會產生孤獨感。脆弱的自戀最初就是因為孤獨而導致的無助感,所以才覺得自己必須控制一切事情和關系。而當你可以在關系中去尋求情緒安撫的時候,就等于告訴自己:是的,我是遇到了挫折,但并不代表我是不好的,我還可以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
過度的自戀往往是孤獨的想象。我們?yōu)槭裁床辉敢獬姓J自己出錯,為什么擔心自己是錯的,也許擔心的是被全世界看到自己的不對,我們把自己放大到了宇宙的中心,這就是孤獨的想象。這種被全世界圍觀的想象,其實就是為了防御早年孤獨無助的創(chuàng)傷。但是,也許在現實世界,你打碎了一個碗,你旁邊的孩子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
所以,當你能在現實世界中多和人建立關系,那么就意味著你開始走出孤獨的想象。關系的支持,可以極大緩解失控感和無助感。當我們有覺知地這么做的時候,自我否定也會極大減輕,自我攻擊或對別人的攻擊也會由此而降低。
如果你的父母很自戀,把重心收回到自己身上
如果父母很自戀,你需要清晰地知道,你內心的無能感、羞恥感很可能是父母轉嫁過來的。有時候,并不是你不好或是你做錯了,自戀的父母愛玩歸罪游戲,你不過是他們歸罪的對象,他們把無能感、羞恥感轉到了你身上。知道你這些感受的來源很重要,因為這可以幫助你減少自我攻擊。
自戀的父母常常以自己為中心,而孩子在這樣的模式下成長,容易變得圍著父母轉,也容易形成以他人為中心的行為模式。比如在親密關系中總是以伴侶為中心而失去自己的生活,比如在人際關系中過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時刻小心翼翼。這種感覺就像是小時候的你需要不斷滿足父母的需求一樣。這個時候,需要多問問自己,你想要什么,多給自己一些正面的暗示,把重心收回到自己的身上。
和自戀的父母產生沖突和對峙,大多以孩子的失敗而告終。因為自戀的父母有著脆弱的自我,不能直面自己的問題,喜歡用哭的方式迫使子女投降。這是很多自戀父母慣用的勒索方式,也很有效果,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內疚,最后妥協(xié)。這時候,我們可以學習用不帶敵意的堅決進行對峙。建議最好從小的事情開始,因為小的事情不那么破壞他們的自戀,父母會相對容易接受。而且,你也能夠做到不去認同他們投射過來的無能感,同時,也開始有了自己的邊界感。
共同的修行:成熟客觀地看待事情
通常,我們容易把從父母那兒得來的信息,構建到自己已有的認知架構中。但是,當我們構建了不合理的認知架構,問題可能就會接踵而至,從而對自我成長產生負面的影響。當無力分辨時,你也可以尋求其他關系的支持,比如朋友、心理咨詢師等,向他們尋求客觀的確認,以此來區(qū)分什么是你想象的,什么是真實發(fā)生的,從而提升自我的現實檢驗力。你會逐漸意識到,你腦海里不夠好的聲音,其實是別人曾經給你的傷疤,并不是真實的自己。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嘗試寫下你的人生故事。敘事治療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問題才是問題,人本身不是問題。怎么理解呢?人的成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無數的問題,同時還會陷入情緒困境。有時候,我們把這些歸咎于他人:“都是你的錯。”“就是你不好?!庇行r候,我們把這些歸咎于自己:“是我不夠好?!薄耙驗槲也旁斐傻摹!?/p>
當被情緒左右的時候,我們很難全面地看待自己。你會認為自己就是這個樣子,或者都是因為對方的緣故。人生的核心信念里有一部分是我們自我身份的謊言,但是,你可以嘗試著把它們寫下來。在書寫的過程中,我們會嘗試去理解自己所遇到的壓力事件,去理解自己對這些事件的真實反應,去理解別人對這些事件的態(tài)度和看法。書寫,會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覺察自己;書寫,也是一種保護自戀的方法,因為你可以全然地對自己真實,同時也是對現實的一種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