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效林
心理效應(法則)就是心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我們外顯行為背后其實是深刻地受著心理效應的影響的。心理效應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規(guī)避心理效應的消極影響、發(fā)揮心理效應的積極作用,以有效提升教育管理的效果。
心理效應有很多很多,此文談到一些的心理效應最為常見,希望能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1 破窗效應
我們肯定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如果一棟房子的一扇窗戶破了,沒有及時去修補,很快,其它的窗戶也會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一些臟的印跡沒有及時處理,很快的,整面墻就會變得不堪入目;相反,一個很干凈的地方,我們都不好意思、不忍心去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沒及時清理,慢慢地,大家都會開始絲毫不覺羞愧地亂扔亂丟。
啟示:預防總是勝于治療!任何不良行為,應在開始階段及時制止與解決,否則,風氣一旦形成,再想改就很困難!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就是這個道理。在面對員工或學生不良傾向或苗頭時,千萬不能忽視、放任發(fā)展,應防患于未然;作為個人,特別是學生,應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良好習慣成就美好人生。
2 羊群效應
一群羊中,領頭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著往哪里走。羊群效應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大多數(shù)人是怎么想的,我也怎么想;大多數(shù)人怎么做,我也跟著怎么做。它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抑制我們的個性,束縛我們的思維,抹殺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使自己變得保守、墨守成規(guī)、沒有主見;但它積極的一面,卻有助于我們學習他人的經驗教訓,擴大視野,少走一些彎路等。
啟示:凡事都“從眾”就會沒主見,凡事都“反從眾”就會很另類、很孤立。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既要考慮多數(shù)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分析與判斷,綜合考慮再決定自己的行動。在教育管理中,更要培養(yǎng)好“領頭羊”(班長、團支書、班委會、團支部)的正面引領作用。
3 鲇魚效應
曾經的沙丁魚,經過長途運輸?shù)竭_目的地后,很多都已死亡。后來,人們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鲇魚,成活率卻大大提高。原來,鲇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后,其兇猛的性情就會更加明顯,四處亂游,這對于喜好安靜的沙丁魚來說,安全感受到極大的威脅,不安與緊張,促使它們加速游動,生命力也因此增強。沙丁魚成活率低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啟示:任何一個團隊、集體、單位,工作制度要嚴明,成員應各司其職,既有分工又有協(xié)作,同心同德,共建發(fā)展。但民主和諧的氛圍并不是一團死水,不同的聲音的存在,其實更能促進團隊的健康發(fā)展。在學校及班級管理過程中,應該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營造積極進取、團結和諧、民主公平的校風、班風、學風,既要一視同仁,又要包容并蓄,注重每一個員工及學生的人格特質,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成就每個人,讓每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
4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當一個人只有一塊手表時,可以清楚地知道某一時刻的準確時間,而當他擁有兩塊或者多塊手表時,他卻無法確定當時的準確時間。因為誤差,手表越多,時間越不一致,不僅不能幫助他更準確地判斷時間,反而會制造混亂,讓他無法判斷時間。
啟示:無論是在團隊建設、子女教育還是學校和班級的管理與教育過程中,不能因人而異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目標、標準,而同一個人也不能由兩個持不同觀點的領導來同時指揮,否則只會使這個人或者團隊成員無所適從,也會導致不公平的現(xiàn)象產生,不利于團隊與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典型的現(xiàn)象就是家長教育標準與要求的不一致性,帶來的孩子的不良發(fā)展;對人不對事的不公平政策和制度會導致的混亂管理局面。
5 木桶效應
如果組成木桶的各個木板的長度不一致,那么這個木桶的盛水量是取決于最短的那一塊,而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一塊。這就是木桶效應或短板效應。
啟示:任何一個機構或和組織的各個部門構成不可能是整齊劃一,肯定是參差不齊的,而劣勢部門往往決定整個團隊的水平。作為個人來講,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而我們的缺點也是制約我們發(fā)展的“短板”。因此,團隊領導者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到各部門和各自的優(yōu)勢及薄弱環(huán)節(jié),既要揚長避短、人盡其才,也要揚長補短、不斷進步、提高綜合素質!在班級管理中,既要弘揚優(yōu)秀學生的引領表率作用,又要爭取中游學生的進步提高,更要鼓勵激發(fā)后進學生永不放棄、知恥后勇的精神,因為決定班級整體水平的正是中下游的學生。
6 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也叫"亞當與夏娃效應"。禁果一詞源于《圣經》里的一個傳說,神秘的智慧樹上結滿了誘人的果實,夏娃很想去嘗一嘗果實的滋味,但上帝一再告誡“這棵樹上的果實不能吃”,有一天,夏娃因擋不住好奇心和誘惑,去偷吃了果實,因此被上帝貶到人間。這種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現(xiàn)象,被稱為“禁果效應”。
啟示:在教學管理中,一味的約束、禁止,效果不一定好,甚至是適得其反。我們不僅要曉之以理,更應動之以情,疏通勝于封堵。例如,學生戀愛問題,我們要曉以利弊,因人而異,掌握分寸,鼓勵異性同學之間大方自然的交往。
7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人際交往過程中,“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也叫第一印象效應。指在雙方交往過程中,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如果第一印象好,那么人們就容易與之形成積極正向的關系。反之,如果一個人留給別人不太好的第一印象,人們會對他很冷淡,甚至產生對抗狀態(tài)。即使他做出很大的努力,也很難改變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與看法。
啟示:無論是同學之間的相處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我們應自覺地利用這一心理效應的積極作用,展示出良好的第一形象,為后續(xù)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首因效應具有先入為主性、表面性、掩飾性、誤導性等特點,僅僅根據(jù)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往往會以偏概全、思維固著,或被某些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因此,我們要規(guī)避首因效應的消極影響,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與事,特別是對于成長中的學生,更應有耐心見證他(她)們的成長與進步。
8 刺猬效應
在寒冷的冬季,兩只刺猬相擁取暖,可因為身上都長著刺,距離太近,導致雙方被扎得疼痛難忍,于是它們隔開了一段距離,但相距太遠,又冷得難以忍受,幾經折之后,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安全的距離。保持這個距離,彼此既能相互取暖又不被彼此扎疼。刺猬效應在社會心理學中指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啟示:在團隊組織與管理實踐中,領導者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一種不遠不近的合作關系。在教育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之間,既要能相互尊重、平等真誠的交流,也要維護師道尊嚴,保持適當?shù)木嚯x,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學之間的相處,既要真誠友善,又要適度保持獨立,既樂于交往,又樂于獨處。
9 詹森效應
提起乒乓球運動員王皓和羽毛球運動員李宗偉,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廣大球迷記住的不是他們的輝煌戰(zhàn)績,而是“千年老二”的稱號,因為他們都陷入了“詹森效應”的怪圈?!罢采痹从谝晃唤姓采倪\動員,該運動員平時訓練水平超強,實力雄厚,但一到比賽時卻失利連連,很難發(fā)揮其應有的實力與水平。人們把那種平時表現(xiàn)良好,但因心理素質差而導致正規(guī)比賽中失敗的現(xiàn)象稱為“詹森效應”。詹森效應在學習、考試、應聘、體育比賽等場合中屢見不鮮。有些學生平時學習成績良好,小型測驗和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期末考試、中考、高考中總難以發(fā)揮正常水平,甚至是發(fā)揮失常。平時能言善道的員工,一到主席臺發(fā)言就緊張得臉紅脖子粗、難以順暢表達。心理素質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學習、交往與發(fā)展。
啟示:要走出"詹森效應"的怪圈,首先,要擺平心態(tài),考試與賽場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規(guī)一些而已,因為考的、比的都是平時學習與訓練的東西。把平時的每一次學習、訓練看成考試,考試時就把它當成一次學習,就能比較正常地發(fā)揮出應有的水平。其次,要走出狹隘的患得患失的陰影,學會自我解壓,達到目標更好,達不到也能接受,凡事盡力而為,不留遺憾就好。第三,就是要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我平時學得很好,只要我正常發(fā)揮,也一定可以考得好!我緊張,別人可能比我更緊張!想贏怕輸,很可能輸;想贏不怕輸,我一定能贏!
10 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做過一個著名實驗。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及助手們到一所小學,在各個年級分別選三個班的孩子進行“預測未來發(fā)展的測驗”,然后將有“最有發(fā)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各班教師。8個月后,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復測的結果發(fā)現(xiàn),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對他們的品行,教師也給了良好的評價。其實,這個名單是隨機抽取的,而并非是根據(jù)測驗結果確定的。因為專家的身份、權威性的暗示,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期待與關注。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教育實踐中,我們也經常發(fā)現(xiàn):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學生更能感受到教師的鼓勵與關愛;并以積極態(tài)度對待老師、學習以及自己的行為,并成為老師所期望的樣子。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或歧視的學生,也會以消極甚至抗拒的態(tài)度對待老師、學習以及自己的行為;慢慢地,這些學生常常會變得越來越自暴自棄,甚至有些最終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
啟示:無論是家長、老師、或者是領導都應多鼓勵、關愛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員工,多正面教育,激發(fā)他們自尊、自信、自愛、自強的優(yōu)良品質,成就美好人生!
結束語:心理效應(法則)有很多很多,它們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和團隊行為。此文談到一些的心理效應最為常見,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合理規(guī)避心理效應的消極影響、發(fā)揮心理效應的積極作用以達到有效提升教育管理的效果。
(作者單位:武漢現(xiàn)代農業(yè)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