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zhì)的體現(xiàn),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極為必要。文章通過構建高中歷史活動型課程,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做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活動型課程;歷史時空觀念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13-0065-03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目標。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也是歷史學科本質(zhì)的體現(xiàn)。在歷史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史事,掌握歷史客觀規(guī)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構建活動型課程,將課程內(nèi)容活動化、活動內(nèi)容課程化,開展情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將史事放在特定的時空中去學習、探究,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的最好方法之一。筆者以《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一課為例,通過構建高中歷史活動型課程,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做了探究。
一、在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跨越時空阻礙
自主學習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個體學生獨立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其強調(diào)學生個體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是與傳統(tǒng)的接受學習相區(qū)別的一種學習方式。
歷史是過去的人與事,與現(xiàn)在的我們有一定的時空距離。因此,只有跨越時空界限,將自己置身于那個年代、那個情境中,才能更好地體會當時的人與事、情與意,才能更好地了解史事,掌握歷史規(guī)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那個情境、那個年代中去自主活動,就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感受體驗,自然而然地跨越時空的阻礙,培養(yǎng)歷史時空意識。比如在教授《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這一課,講解孔子的生平時,筆者做了如下設計:
依據(jù)下面的剪紙畫,結合書本20頁第一子目的內(nèi)容,分別用五個短語概括孔子各時期的活動,并用一句話歸納孔子的一生。
<\\Pc2\本地磁盤 (E)\茂恒\現(xiàn)代教育雜志社\中學教學參考2020年5月(文科上旬)\3.eps>
<\\Pc2\本地磁盤 (E)\茂恒\現(xiàn)代教育雜志社\中學教學參考2020年5月(文科上旬)\4.eps>
剪紙畫直觀明了還具有情境性,學生可以直接將自己代入孔子,再結合書本知識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概括出孔子“幼年求學——學習禮樂、講學授徒——教授禮樂、從政治魯——實踐禮樂、周游列國——宣傳禮樂、現(xiàn)身文教——傳承禮樂”五個時期的活動。教師再引導學生找出短語中的關鍵詞“禮樂”,學生就很容易歸納出“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禮樂的一生,其以傳承禮樂文化為己任,期望實現(xiàn)禮治社會”。由此可見,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跨越時空阻礙,在情境中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在自主學習中培養(yǎng)歷史時空觀念。
二、在小組合作中探究學習,感受時空穿越
自主學習可以讓學生獨立解決相對簡單的問題,但遇到比較困難和復雜的問題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比較合適。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讓學生通過成員間的互動與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的,讓學生通過運用分析、探究、質(zhì)疑、創(chuàng)新等科學方法來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兩者都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都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學習行為。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究學習,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特別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比如在教授《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這一課,講解孔子的核心思想時,筆者先以一個材料題引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仁”“中庸”。再讓學生依據(jù)下面材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理解“禮”“仁”“中庸”思想的相關內(nèi)容。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1.“禮”的思想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⒊汲?、父父、子子?!?/p>
——《論語·顏淵》
依據(jù)材料,概括實踐“禮”的方法和目的。
2.“仁”的思想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論語·學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論語·顏淵》
“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論語》
依據(jù)材料,概括“仁”的含義并分析其具體表現(xiàn)和實施目的。
3.“中庸”思想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
依據(jù)材料,孔子衡量弟子孰優(yōu)孰劣的標準是什么?孔子對“中庸”的界說是什么?
“禮之用,和為貴?!?/p>
——《論語·學而》
材料體現(xiàn)了“中庸”的實踐方法是什么?其追求的價值目標是什么?
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不但很快解決了筆者給出的問題,還提出了新的問題。關于“禮”,學生提出了 “現(xiàn)代社會還需要等級尊卑觀念嗎?這種思想在現(xiàn)代有什么用?”的疑問,還討論了起來。關于“仁”,學生分析了“愛自己”“愛他人”“為政以德”等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個別小組還提出了當今社會逐漸趨于“愛自己”,越來越缺乏“愛他人”等問題。關于“中庸”,有的小組進行了角色扮演,把自己代入了孔子及其弟子,還學著《論語》中的情景進行對話。
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突破了單純地合作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又生成了新的問題,逐漸演變?yōu)樘骄繉W習。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學生發(fā)展了思維,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能力,并且在思想上穿越了時空,在身臨其境中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培養(yǎng)了時空意識。
三、在價值引領中思辨學習,進行古今對話
思辨是人的本質(zhì)特性之一。思辨學習就是學生應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與理解、鑒別與評估、判斷與選擇,從而獲得某種認識、結論、規(guī)律,形成正確價值取向的一種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批判性的知識習得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比較鑒別中提高認識,在價值沖突中深化理解。
歷史是現(xiàn)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學習歷史的作用之一是以史鑒今、啟迪后人。通過讓學生在價值引領中思辨學習,了解所學知識在古今的價值,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可以很好地達到以史鑒今的目的。比如在教授《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這一課,講解儒家思想的影響和評價孔子時,筆者設計以下題目:
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北廣場,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
材料一 漢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后歷代當權者都推崇儒術,奉為治國方略?!叭省迸c“禮”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對任何時代任何制度都是適用的?!?“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汲取孔孟倫理原則:“提倡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
——崔道怡《略談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協(xié)報》
材料二 孔子的學說也不過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華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克己復禮”,只有一個字:“禮”。而他的“禮”的核心就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禮”,……我們不可以隨意否定一個歷史人物,也不可隨意拔高一個歷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 新華網(wǎng)博客
依據(jù)以上兩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談談對孔子塑像贊成和反對的理由。
筆者沒有讓學生分組討論或者個別回答此問題,而是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大組,組織了小型辯論賽,正方贊成為孔子塑像,反方反對為孔子塑像,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筆者發(fā)現(xiàn)一開始正反兩方針鋒相對,辯論非常激烈,慢慢地卻陷入了詭辯之中。正方認為學習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睦家庭關系、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世界和平,對當代個人、家庭、社會和世界的發(fā)展都有重要影響,因而主張為其塑像。反方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的利益,對于當代已經(jīng)不適用了,而且孔子不能代表中華文明,因而反對為其塑像。兩者都各抓一點不放,雙方就此陷入詭辯。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要注意時空性,歷史人物和思想都是有時空性的,也有其產(chǎn)生的特定環(huán)境和背景。儒家思想產(chǎn)生于奴隸制社會,發(fā)展完善于封建社會,除了在時間上與現(xiàn)在有很大的距離,在社會環(huán)境、歷史條件、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也大相徑庭,不可能完全切合。隨后筆者讓學生討論以下問題: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孔子和儒學思想?評價歷史人物可以遵循哪些原則?經(jīng)過剛才的小型辯論賽,學生很快得出了“要一分為二,客觀辯證地評價人物”“要將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歷史環(huán)境中去評價”“對待思想要批判地繼承”等結論。至此筆者又順水推舟拋出了“請大家結合實際談談孔子及其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這一問題,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這一次,學生小組都不自覺地從積極和消極方面談了自己的觀點。比如學生不僅談到了儒家思想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有積極影響,還談到了當今社會誤用儒家思想而產(chǎn)生的如倚老賣老、以長輩自居的道德綁架等不利影響。雖然辯論賽沒有分出勝負,但對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學生在比較鑒別中提高了認識、在價值沖突中深化了理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了真正的古今對話,學會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揚棄與傳承,學生的歷史時空意識得到了切實培養(yǎng)。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構建活動型課程,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解決問題、準確理解史事,使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孫杰.深度教學:新課改下的“課堂革命”[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7):44-46.
[2]? 田偉才.設計系列化活動 構建活動型課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14-15.
[3]? 張曉東.高中歷史教學時空觀的培養(yǎng)[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 文邦英.高中歷史教學“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林區(qū)教學,2018(9):81-82.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