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瓊瓊
[摘? ?要]議論文是作者運用組織巧妙的語言說服他人的一項文體類型。寫作議論文考驗的是作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會出現(xiàn)概念不清、邏輯混亂,角度單一等問題。文章以“痛感新聞”材料作文寫作為例探尋寫作議論文的大致思路。
[關鍵詞]議論文;寫作思路;“痛感新聞”材料作文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5-0013-02
通過研究歷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目,筆者發(fā)現(xiàn)高考作文主要考查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化認同感、思辨意識、讀者意識等。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寫作的議論文出現(xiàn)概念不清、邏輯混亂,角度單一等問題,因此試圖以“痛感新聞”材料作文寫作為例摸索出寫作議論文的大致思路。首先請看作文材料及要求。
當前,放眼各新聞網(wǎng)站、微博、App及公眾號等平臺,“痛感新聞”撲面而來。31歲的富士康員工在結(jié)束iPhone裝配線的夜班工作后跳樓自殺;32歲的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英語教師劉伶利因患癌癥被學校開除;18歲的南京郵電大學女生徐玉玉,接到詐騙電話被騙走9900元學費后心臟驟停離世……有人說,這些新聞,會讓我們失去對社會的信任,無益于正能量的傳播;也有人說,正是這些新聞,讓我們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還有人說,社會本身就是包羅萬象的,應該淡定面對才是。
面對“痛感新聞”,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不得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一、立意擬題
學生在寫作前要對材料進行概括,這樣才能正確、鮮明、新穎地提出自己的論點。王夫之的《姜齋詩話》提到“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因此,立意要正確、新穎(見人所未見,發(fā)人所未發(fā);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俱無)、深刻、集中(思想可以豐富,主題必須集中)。這則材料的關鍵詞是“痛感新聞”,要求論述“痛感新聞”存在的價值??墒呛芏鄬W生在審題的過程中犯了審題不當?shù)腻e誤,導致作文立意出現(xiàn)偏差。如一些學生的作文《淡定者方能遠行》《在痛中成長》《社會的浩然正氣依在》,主要談論的是淡定、信念等概念,很顯然,這些學生只看到了“痛”,沒有看到“新聞”。學生在審題立意時,“痛”和“新聞”這兩個概念都要兼顧,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語句,如“無益于正能量的傳播”“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應該淡定面對才是”等,辯證地提出觀點。學生可以這樣擬題:《我看痛感新聞》《痛感新聞不可忽視》《痛感新聞真的是弊大于利嗎?》。總之在題目中必須出現(xiàn)“痛感”和“新聞”這兩個詞,它們不能分開來寫。比如《在痛感中成長》沒有提到新聞,概念泛化,所以它便不是個好的題目。
二、引述論點
寫作議論文需要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一般來說議論文的前兩段是引論部分,需要概括材料,給出觀點,字數(shù)100字左右。也可以將論點單獨放于一段中,以達到醒目的目的。下面請看學生作文片段:
在網(wǎng)絡發(fā)達的21世紀,人們通過各種網(wǎng)站、App能隨時隨地了解到各地的新聞,其中不乏一些“痛感新聞”,這些新聞不僅刺痛著人們的心靈,更給學校、政府等敲響警鐘。夜班工作后自殺,是不是工作強度、工作壓力太大?患癌被開除,學校的制度是否存在漏洞?被詐騙電話騙學費,網(wǎng)絡詐騙科普不夠全面,是否是問題的緣由?我們在悲傷的同時,更應該重視這些“痛感新聞”所映射出來的社會問題。
在上面這個作文片段中,學生大量羅列材料,隨即給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但原因又較為膚淺。其觀點是要“引起重視”等,可又沒有明確到底要怎么重視。其實可以這樣寫:
信息時代,網(wǎng)絡空間包羅萬象,不知從何時起,“痛感新聞”接踵而至,奪人眼球。因“痛”而對社會失去信任,也因“痛”深刻體會現(xiàn)實。從反思社會弊病這個角度來看,“痛感新聞”之利無可爭議;從樂觀處世這個角度來看,“痛”之過及也無益?!巴础钡们〉胶锰帲拍芗劝l(fā)人深省,又讓人懷有希望。
這一個片段對材料進行了概述,簡要分析了“痛感新聞”的利與弊,然后提出論點,描寫得恰到好處。
三、寫好本論
學生要對文章的邏輯結(jié)構(gòu)進行層層深入的安排,以加強文章的思辨性。以往教師主要教學三種寫作結(jié)構(gòu):并列式結(jié)構(gòu)、層近式結(jié)構(gòu)、正反對比式結(jié)構(gòu)。筆者在這里主要論述一種新的寫作結(jié)構(gòu)。
首先運用好議論特定詞語“何謂”,也就是要解釋“痛感新聞”是什么,這要求學生生成概念,進行定義。如何謂“痛感新聞”?“痛感新聞”是講述因為天災人禍而給人帶來痛苦甚至災難的新聞。
接著可以采用因果分析法進行讓步說理,可學習《拿來主義》的論證思路,先破后立。先羅列對方觀點,后指出對方觀點的弊端與危害,進行反面論證。例如,不可否認“痛感新聞”因披露人們不愿去正視的社會弊端而對人們的心靈造成沖擊甚至暴擊,使人無地遁隱,無息可喘,在心理上產(chǎn)生的窒息感(讓步說理),有人說這類“痛感新聞”會讓我們失去對社會的信任,愚實在不敢認同。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先生曾說:“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知都勝于無知?!蔽覀冃枰私獾氖巧鐣娜玻潜娚賾B(tài),而不是經(jīng)過選擇與包裝加工后呈現(xiàn)出來的“和諧”假象。這不利于我們準確地認識社會,也不利于社會容忍度的提高。只有了解缺口在哪里,才能更好地進行修繕整理,社會的秩序才能得以有效維持(反面論證)。
學生在論述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論點與論據(jù)不對應的現(xiàn)象。如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我們只有經(jīng)歷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才能認識到這是錯誤的決策,才能及時糾正改進”的論述,這便是將歷史上的錯誤決策誤認為是“痛感新聞”。也有學生將負面新聞當作“痛感新聞”,如“我們要與校園欺凌者抗爭,不再當漠視者。出聲制止身邊的暴力行徑,防止‘痛感新聞的再次發(fā)生”。出現(xiàn)這些問題是因為學生對“痛感新聞”理解模糊。
學生在寫作時需要具有俯瞰社會、眺望未來的胸懷與氣度,使文章為時而著、為民而寫。寫作時可以多從社會的角度入手。例如,“痛感新聞”的撲面而來,是新聞媒體人對責任擔當及職業(yè)本分的另一種詮釋。武俠小說里不乏勇者義士,他們疾惡如仇,伸張正義,“痛感新聞”的出現(xiàn)正是這種除惡揚善的俠義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體現(xiàn)。與此同時,這也對新聞媒體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報道“痛感新聞”時要有原則、有質(zhì)量。不能為博眼球,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說上一說,或者故意去放大意外事故,否則會麻木公民的神經(jīng),降低“痛感新聞”的意義和價值。
總而言之,這些新聞在痛擊大眾心靈的同時也給了“居廟堂之高”者警示和壓力。大眾可以看到的是,在徐玉玉詐騙案后,各地打擊詐騙的法治活動紛紛展開。且不說整治成效如何,至少紛紛出臺的法律完善了我國的法制建設,也進一步提高了公民的防詐騙意識。
四、折服讀者
學生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要認識到議論文是給讀者看的,要有讀者意識。在寫作議論文時,可巧用“當然”“假如”等,這樣可以防止將論點概念化。例如,當然,我們不僅需要“痛感新聞”,還需要“贊歌新聞”。假如報道的全部是“痛感新聞”,人們將會變得沒有動力。假設全部報道的是“贊歌新聞”,人們將不能正確認知這個社會。
總之,主題深刻、視野開闊、邏輯嚴謹、文氣流貫的議論文,才是優(yōu)秀的議論文。
筆者認為,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要有清晰的寫作思路,而要想明確寫作思路,學生需要正確審題、立意、分析材料等。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一步步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思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責任編輯?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