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峰
【摘 要】本文研究在計算思維理念下,過程性評價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效用,并運用過程性評價對學習動機、過程和效果三位一體結構的評價模式進行課堂實踐。從設計背景、設計思路、實踐過程和評價反思等四個方面分析了過程性評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實施和反思,認為將形式多樣的過程性評價量規(guī)“嵌入”課堂,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計算思維;項目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0)06-071-04
計算思維是最能體現(xiàn)信息技術學科思維本質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2006年周以真教授首次提出計算思維的概念,2011年,她又重新定義了計算思維,認為“計算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能夠清晰、抽象地將問題和解決方案用信息處理代理(機器或人)所能有效執(zhí)行的方式表述出來”[1]。在學校進行基于計算思維的課程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應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性評價對計算思維培養(yǎng)的意義
過程性評價并不僅僅是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也不是只注重過程而不注重總結的評價,而是對學習動機、過程和效果的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是教師自檢、師生互評、學生互評的多維評價。在其實際應用過程中,非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是設計項目教學活動檢驗表。通過設計項目教學活動檢驗表(教師),讓教師在自檢中反思教學,反思項目的設計、分析和實現(xiàn)是否有助于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數字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及其信息意識的催化。
二是設計學生互評量規(guī)表。通過設計學生互評量規(guī)表,從填表過程中的分析、梳理、總結、評價,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用計算思維的思想去做事情。
三是通過設計項目學習活動評價量規(guī)表(師生互評),用項目化的活動去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計算思維的養(yǎng)成。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學生在以后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也會用計算思維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
設計思路
本文以教科版新教材高中信息技術必修一《數據與計算》第二章編程計算中的“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為例,研究如何開展過程性評價,探討在使用過程性評價中,如何促進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幫助教師更好地安排課堂教學。在教學設計中,通過一系列的量規(guī)評價表,將評價量規(guī)“嵌入”教與學的過程中,貫穿于教與學的始終,來評測學生學的過程和習的結果,來評測教師教的流程和效果,用以指導學生的自主測評和自主學習,也用來幫助教師及時接收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信息,以便于教師更合理地來安排課堂教學。
根據教材,我設計了“我的智能計量節(jié)電方案”一課,主要內容如下。
智能設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消耗著能量,最近我碰到這樣的問題:在平時,家里人習慣給家里的特斯拉平均每2天充電4小時用以出行,充電期間每小時耗電6度?,F(xiàn)假設谷電電價0.4元/度,那么每個月的充電需要消費多少電量?我購置了智能節(jié)電計時器,思考著能不能在每個月的用電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在谷電時間充電。10小時(晚9點到第二天早7點)可充滿,如果不限充電次數,我每月需要充電幾次?對出行會不會產生影響?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項目化模擬,通過“項目引入——項目分析——項目設計——項目實現(xiàn)”,將解決問題的過程項目化。我認為此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和數字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得怎么樣、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效果怎么看、師生交流得怎么樣等問題,無從去評價,所以,我覺得要有一種定性的、定量的評價表來衡量,用來反饋和提高課堂效率,用來解決問題。由此,我設計了三個分別針對教師自檢、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的過程性量規(guī)表。
另外,由于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特點以及研究的實際需求,除了課堂上的量規(guī)表測評外,我還添加了基于網絡云端https://yiqixie.com網站的量規(guī)表補充,以方便同行同事對具體章節(jié)量規(guī)表的補充和完善,也便于學生課后通過這個平臺進行資源學習和技術支持。
過程性評價在基于計算思維課堂中的實踐
1.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評
項目進行得怎么樣,我覺得教師自檢的過程性評價量規(guī)表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對整節(jié)課的認識。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學會計數循環(huán)和條件循環(huán)的使用方法,運用計數循環(huán)和條件循環(huán)去解決實際問題。其中在算法設計時,學生會用剛學過的順序結構來解決問題,此時,他們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時非常繁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接觸循環(huán)結構,幫助他們很快地發(fā)現(xiàn):利用循環(huán)結構解決問題非常方便。另外,課堂中還會通過“谷峰”分段計費的方式,來引入“列表”的概念和round()函數,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的項目教學完成得怎么樣、對學生做了怎樣的引導、效果如何,我設計了如表1的教師自檢量規(guī)表。
2.項目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評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項目化學習的課堂基本以學生小組為學習單位,小組化的學習方式與個人學習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補的。小組學習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和數字化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
在本項目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分析算法、寫出循環(huán)體和循環(huán)條件的前提下,編寫程序解決問題。運用Python軟件編寫和調試程序時,必然會同小組其他成員產生共鳴或分歧。那么如何去發(fā)現(xiàn)同伴的優(yōu)點、反思自己的缺點,更好地進行協(xié)作學習呢?我覺得學生互評量規(guī)表可以幫助實現(xiàn)。我設計了如表2的學生互評量規(guī)表。
3.項目學習過程中師生互評
在整個項目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總是會不斷互動,這個過程中有教師幫助學生回顧課堂內容,進一步理清循環(huán)思想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步驟與思路;也有學生、小組聯(lián)系生活實際,發(fā)現(xiàn)身邊的循環(huán)應用實例,反饋給教師,讓教師去判斷、思考、歸納,引導大家去討論,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循壞結構,學會知識的遷移。由此,我設計了師生互評量規(guī)表(表3)。
過程性評價融入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不要將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自檢性評價排斥在過程性評價之外。過程性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習者學習過程情感、動機、態(tài)度的評價,也是對教師自身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教師的自檢量規(guī)很生動地反映了自身教學或者說學習的發(fā)展和變化過程;不僅能客觀地反映情況,而且能夠為教師積累豐富的過程性評價數據,為以后的評價案例的形成提供參考依據。
二是不要固化過程性評價。我覺得過程性評價應該是沒有固定的格式和形式的,形成的量規(guī)也是千變萬化的,如果能表達出教師、學生、師生互動,都是可以的。比如評價量規(guī)表、學習日記等,只要是能夠評價教學過程、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地改進,促進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積極地反思,這樣的評價都是過程性評價的方式。
對過程性評價實踐的反思
過程性評價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合理的量規(guī)設計,能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在這節(jié)課中,我采用的都是量規(guī)表評價,根據相應的教學目標確定評價指標。在過程性評價的實踐中,課前、課中都要花費時間,如何合理地去安排時間,如何衡量量規(guī)表的選擇效用,如何從課堂觀察的角度更客觀地獲取信息,有效策略如何反饋到課堂,這些都值得探討。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計算思維培養(yǎng)的過程性評價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D/2018/02/116
參考文獻
[1]Wing J 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