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彥娟
(黑龍江省呼瑪縣人民醫(yī)院口腔科,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100)
牙周炎是由于牙菌斑微病菌對牙周支持組織造成感染,進而引起的一種口腔疾病。其在臨床上有較高的罹患率,其中多數(shù)病情程度較輕,僅10%左右的患者屬于重度牙周炎[1]。重度牙周炎對患者的口腔健康及咀嚼功能有嚴重影響,爭取盡早妥善的處理非常必要。為明確牙周牙髓聯(lián)合療法的實施價值,本研究就64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做了相關分析和比較。具體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10月在本縣醫(yī)院口腔科治療的64例重度牙周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患者均由臨床確診,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無伴發(fā)其他口腔疾?。ㄈ珉[裂牙、牙體牙髓疾病等),近期無相關治療史,近1年無牙周治療史等。其中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齡在22~59歲范圍,平均年齡(32.48±6.05)歲;以隨機抽簽的模式進行研究分組,A組與B組各32例,采取統(tǒng)計軟件處理組間基線資料,P>0.05,適合進行統(tǒng)計研究。
兩組均在確診后實施牙周基礎治療,同時給予科普口腔健康知識、詳細檢查了解牙周患牙狀況等。在此基礎上,A組給予單純牙周治療,無需根管預備及相關處理。B組給予牙周牙髓聯(lián)合治療,于局麻下為患者開髓和髓腔根管清理,測定根管長度后給予根管預備;操作過程中采用3%雙氧水、0.5次氯酸鈉對根管進行交替沖洗,完成根管預備且根管干燥后,取適量Ca(OH)2糊劑對根管進行為期1周的暫封,此后使用牙膠尖及糊劑對根管進行側向加壓充填。給予患者齦下刮治、根面平整等處理,每周給予1次牙周袋填充,共4次。
記錄兩組不同治療階段的相關臨床指標,包括:①牙齦指數(shù)(GI),②菌斑指數(shù)(PLI),③牙周袋探診深度(PPD),④齦溝出血指數(shù)(SBI),⑤齦溝松動度(MD)。
使用SPSS 20.0軟件程序對研究數(shù)據(jù)執(zhí)行處理,計數(shù)類數(shù)據(jù)經(jīng)卡方檢驗后,以[n(%)]的形式輸出;t檢驗計量資料后以(±s)的形式輸出,P<0.05,說明數(shù)據(jù)間差異值較大,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GI、PLI及MD等指標值比較差異較小,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B組患者的GI、PLI及MD等指標值較A組降低均更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A組與B組相關臨床指標的記錄結果(±s)
表1 A組與B組相關臨床指標的記錄結果(±s)
觀察指標 A組(n=32) B組(n=3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GI 2.60±0.48 1.49±0.41 2.58±0.51 0.82±0.35 PLI 2.38±0.57 1.43±0.35 2.40±0.52 0.92±0.27 SBI 2.71±0.51 1.16±0.25 2.69±0.52 0.74±0.21 PPD(mm) 4.97±0.58 3.15±0.51 4.99±0.60 2.63±0.45 MD(mm) 2.21±0.13 1.65±0.33 2.23±0.14 1.02±0.28
重度牙周炎的臨床治療較為棘手。單純牙周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重度牙周炎的牙槽骨受損較嚴重,加上普遍有牙髓病變、牙松動等問題,單純牙周治療往往無法完全解決牙周病變問題[2]。有研究認為,對牙周袋較深、牙髓尚有活力但已遲鈍的患牙,除牙周治療外還需給予牙髓治療,以更好地解決牙周病變問題,促進患牙組織恢復[3]。
齦下菌斑是導致牙周炎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而該類菌斑多存在一層生物膜,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差,配合機械手段(如齦上潔治、齦下刮治等)能夠更好地去除菌斑,同時借助牙周袋充填對細菌的生長、繁殖進行抑制,能夠更有效的清除感染。本研究顯示,B組患者按照該牙周牙髓聯(lián)合療法處理后,該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均得到更明顯的改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牙周治療。
綜上所述,對重度牙周炎患者實施牙周牙髓聯(lián)合治療,效果較單純牙周治療更理想,更利于控制炎癥反應、促進牙周組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