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菲,陳雙琴,唐雙
(1 湖北省十堰市湖北醫(yī)藥學院,湖北十堰,429000;2 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寧波,315100;3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yī)院護理部,湖北十堰,429000)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趨勢[1]。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遞增[2-3],發(fā)病群體也逐漸年輕化,并且乳腺癌發(fā)病初期無典型癥狀,患者初診時即為轉移性[4]。診斷初期通常指疾病確診后半年內[5-6],癌癥的確診和漫長的治療過程以及癌細胞復發(fā)和轉移發(fā)生的可能性,都會增加診斷初期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沖擊和對死亡的恐懼。研究[7-8]表明,晚期和姑息治療時期患者的死亡態(tài)度對其生活質量有直接的影響,但對癌癥患者診斷初期兩者之間的關系還需進一步證實,因此本研究對乳腺癌患者的死亡態(tài)度和生活質量在其確診后半年時間段內進行追蹤,旨在探討確診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態(tài)度和生活質量動態(tài)變化,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為制訂提高其生活質量及降低其死亡態(tài)度水平措施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乳腺外科住院確診治療的58例乳腺癌患者。納入標準:經(jīng)病理診斷為乳腺癌1 個月內;年齡≥18 歲;經(jīng)研究者講解后能正確理解問卷條目者。排除標準:復發(fā)或轉移者;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病情隱瞞者。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研究前患者簽署知情同意,并有權力隨時中止調查。根據(jù)樣本量粗略估計法[9],結合研究者能力,樣本量設為42例,因考慮到癌癥患者的病死率和隨訪期間樣本量流失,最終決定研究對象樣本量為46例。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調查表自行設計,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確診日期、手術方式、放化療情況等。
1.2.2 死亡態(tài)度量表 本研究采用由朱海玲[10]漢化后的死亡態(tài)度描繪修訂版ADP-R(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對調查對象的死亡態(tài)度進行調查。量表共計32 個條目,包括死亡恐懼、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趨近接受和逃離接受5 個維度。采用Likert 5 點量表計分法:“非常不同意”計1 分,“不同意”計2 分,“不確定”計3 分,“同意”計4 分,“非常同意”計5 分。在每個維度中平均數(shù)越高,代表越有此傾向的死亡態(tài)度。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4。本研究選取30例患者進行預試驗,結果表明,此問卷的信度良好,確診后1 個月、3 個月、6個月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分別為0.83、0.86、0.86。
1.2.3 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 本研究采用由萬崇華[11]漢化后的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measurement scale of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F(xiàn)ACT-B)對調查對象的生命質量進行調查。量表共36 個條目,包括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和附加關注5 個維度。采用Likert 5 點量表計分法:“一點也不”計1分,“有一點”計2 分,“有些”計3 分,“相當”計4分,“非?!庇? 分。其中生理狀況維度7 個條目(GP1-GP7)、情感狀況維度中條目1(GE1)和條目3~條目6(GE3-GE6)、附加關注維度中條目1~條目3(B1-B3)和條目5~條目8(B5-B8)為反向計分,其余均為正向計分。總分0~144 分,總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量表5個維度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均在0.80 左右。本研究選取30例患者進行預試驗,結果表明,此量表的信度良好,確診后1個月、3 個月、6 個月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分別為0.83、0.82、0.84。
對符合標準的研究對象進行確診后1 個月(T1)、3 個月(T2)、6 個月(T3)共3 個階段的調查。獲取資料方式包括入院現(xiàn)場采集、微信、QQ、電話、家庭隨訪等?,F(xiàn)場采集、微信、QQ 和家庭隨訪,研究者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解釋問卷填寫方法并回答患者疑惑,所有問卷填寫完畢后收回并檢查完成情況,及時補漏和糾正錯誤,以保證問卷的質量。電話隨訪時,研究者不加任何暗示逐條讀出問卷內容并記錄,患者獨立作答。為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完整性,問卷收集后即對問卷進行初篩,對有疑問的部分進行確認。在研究期間失訪11例,失訪原因包括患者離世(2例),轉其他醫(yī)院治療(2例),中途不愿配合(3例),因情緒不穩(wěn)定參加心理輔導(1例),搬家失去聯(lián)系方式(3例)。確診后1 個月(T1)發(fā)放58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8 份,有效回收率100.00%。確診后3 個月(T2)有2例失訪,發(fā)放56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6 份,有效回收率100.00%。確診后6 個月(T3)有9例失訪,發(fā)放4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7 份,有效回收率100.00%。實際47例患者完成隨訪調查。
采用SPSS20.0 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百分比表示;不同時間點測量數(shù)據(jù)的均數(shù)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采用Person 相關分析探討乳腺癌患者死亡態(tài)度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兩兩比較采用q 檢驗。
確診后1 個月有58例患者完成調查,確診后3 個月有56例患者調查,確診后6 個月有47例患者完成調查。47例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均為原發(fā)性乳腺癌及術后均采用化療方式,年齡25~69(48.46±10.21)歲;已婚38例,未婚9例;文化程度為小學10例,初中及高中29例,大專及以上8例;費用支付方式中自費2例,醫(yī)保/商業(yè)報銷45例;行改良根治術37例,保乳根治術10例。
確診后乳腺癌患者不同時間段死亡態(tài)度得分比較見表1。從表1可見,患者死亡恐懼、自然接受維度均分不同時間階段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結果顯示,死亡恐懼維度在確診后第1 個月得分最高,其分別與確診后第3 個月、第6 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自然接受維度在確診后第6 個月得分最高,其分別與確診后第1 個月、第3 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死亡逃避態(tài)度在確診后第1~6 個月均分持續(xù)超過3 分,不同時間階段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乳腺癌患者死亡態(tài)度得分變化趨勢見圖1。從圖1可見,隨著確診時間的增加患者疾病自然接受程度得分在逐漸升高。
表1 確診后乳腺癌患者死亡態(tài)度得分不同時間段的比較 (分,±s)
表1 確診后乳腺癌患者死亡態(tài)度得分不同時間段的比較 (分,±s)
注:T1 為確診后1 個月、T2 為確診后3 個月、T3 為確診后6 個月。
項目死亡恐懼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趨近接受逃離接受T1(n=58)3.16±0.66 3.26±0.62 2.73±0.71 2.62±0.82 2.81±0.78 T2(n=56)2.80±0.69 3.20±0.73 2.76±0.62 2.77±0.74 2.73±0.74 T3(n=47)2.96±0.76 3.02±0.75 3.08±0.74 2.73±0.78 2.65±0.69 F 3.784 1.618 3.963 0.556 0.608 P 0.020 0.203 0.020 0.573 0.548
圖1 確診后乳腺癌患者死亡態(tài)度得分變化趨勢
確診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總分(84.32±10.34)分、(83.58±10.27)分、(89.91±10.30)分。確診后乳腺癌患者不同時間段生活質量得分比較見表2。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生活質量總分及生理狀況、情感狀況維度得分在不同階段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結果顯示,情感狀況在確診后6 個月得分最高,其分別與確診后1個月、3 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生理狀況在確診后6 個月得分最高,其與確診后3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確診后1 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生活質量總分在確診后6 個月得分最高,其分別與確診后1 個月、3 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確診后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得分變化趨勢見圖2。從圖2可見,隨著確診時間的增加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在逐漸升高。
表2 確診后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得分不同時間段的比較 (分,±S)
表2 確診后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得分不同時間段的比較 (分,±S)
注:T1 為確診后1 個月、T2 為確診后3 個月、T3 為確診后6 個月。
項目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附加關注總分T1(n=58)21.21±5.69 17.21±4.35 9.21±3.21 13.55±5.14 23.14±8.86 84.32±10.34 T2(n=56)19.42±5.17 18.56±5.01 8.76±3.14 14.38±5.65 22.46±8.74 83.58±10.27 T3(n=47)22.74±6.01 18.25±4.74 10.57±3.56 14.96±5.74 23.39±8.53 89.91±10.30 F 4.524 1.280 4.103 0.884 0.157 5.628 P 0.012 0.276 0.010 0.423 0.854<0.001
圖2 確診后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得分變化趨勢注:T1 為確診后1 個月、T2 為確診后3 個月、T3 為確診后6 個月。
確診后不同時間段乳腺癌患者死亡態(tài)度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見表3。從表3可見,乳腺癌患者自然接受態(tài)度與確診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患者生活質量均呈正相關(P<0.05);死亡恐懼、死亡逃避、趨近接受和逃離接受態(tài)度與確診后1個月、3 個月、6 個月患者生活質量均呈負相關(P<0.05)。
死亡態(tài)度是指人們對死亡的思考和看法,對死亡做出反應時所持的評價性的、較穩(wěn)定的內部心理傾向[12]。乳腺癌診斷和治療方法的不斷完善,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和存活率雖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在確診后1 個月,癌癥的確診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心理波動,容易讓患者聯(lián)想到死亡,加上化療周期長和惡心、脫發(fā)、免疫力低下等副作用的出現(xiàn),容易讓患者認為死于癌癥是一種較為折磨的、拖沓的痛苦。癌癥是一種身心消耗性疾病,目前屬于不治之癥,患者承受巨大恐懼,這種恐懼貫穿診斷初期、治療、康復、復發(fā)、死亡整個階段[13]。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乳腺癌患者死亡恐懼、死亡逃避、自然接受維度均分在確診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死亡恐懼維度在確診后1 個月得分最高(P<0.05);患者死亡逃避態(tài)度在確診后第1~6 個月均分持續(xù)超過3 分,不同時間階段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確診后1~6 個月乳腺癌患者對死亡的態(tài)度以逃避為主。自然接受維度在確診后6 個月得分最高(P<0.05)。表明乳腺癌患者經(jīng)過6 個月的時間逐漸能接受癌癥對自身造成的影響,能積極并合理的看待疾病和死亡?!八劳鎏颖堋笔撬劳鰬B(tài)度中的一種負性態(tài)度,是指盡可能地回避思考和想象與死亡相關的象征物,如盡量不去和周圍人討論死亡或碰到與死亡有關的話題避而不談等?!白匀唤邮堋笔且环N正性的死亡態(tài)度,是指患者將死亡看作是生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自然階段,有生命即有死亡,持有此類態(tài)度乳腺癌患者不恐懼死亡,但也不歡迎死亡。從表1和圖1可見,乳腺癌患者死亡態(tài)度中的正向態(tài)度除了自然接受維度得分外,趨近接受和逃離接受在確診后1~6 個月得分持續(xù)低于均分3 分,且3 個時間點的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確診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乳腺癌患者對死亡多持負性態(tài)度。在克服對癌癥的恐懼過程中,僅僅依靠患者自己的力量是無法進行有效的調節(jié),因此在該階段需要護理人員的協(xié)助來緩解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和逃避,如可以列舉成功案例來幫助患者克服對癌癥的恐懼,降低負性情緒和負性態(tài)度。
表3 乳腺癌患者死亡態(tài)度與確診后不同時間段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性 (r)
本結果顯示,患者生活質量總分及生理狀況、情感狀況維度得分在確診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并且生活質量總分和情感狀況在確診后6 個月得分最高(P<0.05);生理狀況在確診后1 個月和6 個月得分較高與確診后3 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乳腺癌患者在確診后其生活質量是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的;患者生理狀況在確診后6 個月得到了改善。在確診后3 個月內的大部分患者剛經(jīng)歷手術和化療,處于恢復初期,身體功能可能有所受限,尤其是化療帶來的副作用讓很多患者感受到身體不適,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低下[14-15]。隨之在經(jīng)過6 個月的治療和康復訓練,患者也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和心理承受能力來應對化療產(chǎn)生的副作用,促使其生活質量有所提升。本結果還發(fā)現(xiàn),乳腺癌患者在社會/家庭狀況、功能狀況在確診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為大多數(shù)原本有工作的乳腺癌患者在疾病確診后選擇了辭職,并且認為疾病的診斷對其工作和家庭有一定影響,甚至有乳腺癌患者手術后因脫發(fā)、女性特征缺失等形象問題而引起自卑心理[15],不愿意面對親戚朋友和參加社會活動。女性天性情感比較豐富和脆弱,在面對癌癥的確診、乳房的缺失、長期的化療、復發(fā)的可能、住院費用等都給患者帶來一定的情感壓力,一方面乳腺癌患者會有一種愧疚心理[16],認為自己拖累了家庭,愧對家人;另一方面,化療副反應如惡心嘔吐、脫發(fā)等會讓患者心理受到巨大傷害,容易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反應[17],這些因素會促使乳腺癌患者情緒波動,甚至情緒失常。因此,在乳腺癌患者確診后初期要重點評估以上方面的狀況,并給予適當?shù)母深A,以改善其生活質量。
本結果顯示,確診后1~6 個月乳腺癌患者死亡恐懼、死亡逃避、趨近接受和逃離接受維度與生活質量均呈負相關(P<0.05);自然接受維度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P<0.05)。結果表明,乳腺癌患者如果能正確科學看待死亡,其生活質量水平會相應提高,相反如果患者對死亡有強烈的恐懼和逃避心理,將導致生活質量偏低。提示在乳腺癌患者確診后需盡量了解乳腺癌患者的死亡觀,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其理解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過程,每個人必然會經(jīng)歷的過程,以解除患者對死亡的恐懼、憂慮等負性情緒,從死亡的陰影下解脫,勇敢地面對疾病和生活,從而促進生活質量的提升。研究結果表明[18-20],科學的死亡教育可以幫助晚期癌癥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對疾病和死亡的正確認識,增強其生命的尊嚴和對死亡的承受能力,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進而提高生活質量。因此,在了解確診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態(tài)度和生活質量動態(tài)變化的基礎上,需重視評估患者的死亡態(tài)度,并給予合適的引導,促使患者能積極面對疾病和死亡,以提升其生活質量水平。
本結果表明,確診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乳腺癌患者的死亡態(tài)度以逃避為主,隨時間推移為自然接受狀態(tài),經(jīng)過治療后其生活質量水平逐漸提高;死亡態(tài)度越趨近于正向接受其生活質量越高。護理人員應關注患者生活質量的動態(tài)變化,全面細致地評估其確診后不同階段的死亡態(tài)度,適時給予相應干預。由于時間和人力限制,本研究僅完成確診后乳腺癌患者為期6 個月的調查,將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對患者后期生活質量及死亡態(tài)度水平進行更深入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