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文娟
【摘要】體育器材是學校完成體育教育的物質基礎,為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與體育運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安全而有效的體育器材二次開發(fā)更是促進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在新課改理念下,大膽突破教材,依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滿足學生對體育器材需求的多樣性,對器材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改造或再利用,使二次開發(fā)的器材更符合學生練習的需求,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器材? 二次開發(fā)? ?體育教學
一、現(xiàn)下小學體育器材的現(xiàn)狀
1.體育器材的短缺
大部分的學校尤其是農(nóng)村小學由于投入到體育教學的經(jīng)費有限,加上體育器材在教學中的正常損耗,造成學校體育器材的短缺,嚴重影響了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積極利用和開發(fā)課程資源是順利實施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2.體育器材的單一性
常規(guī)的體育器材配置比較單一,且使用率不高,不易激發(fā)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就是要靠不斷地練習。小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個性突出、活動熱情高,但他們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學生之間的身體素質差異也較大。單一的體育器材無法抓住學生的眼球,在進行多次練習后,學生就會慢慢降低興趣?,F(xiàn)在,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學生練習方式的多樣性,單一的體育器材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
3.體育器材缺乏趣味性
小學生的體育課堂更趨向于娛樂化、游戲化,富有趣味性,而學校的體育器材大多是以競技性為主,比如,籃球、足球等。因為小學各年級之間的差異比較明顯,高年級的學生通過練習很快就能夠掌握動作技能,甚至可以進行比賽,享受比賽的樂趣,但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練習的方式就比較單一了。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對器材稍做改變,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由此可見,學?,F(xiàn)有的體育器材不能滿足于多樣化和生態(tài)化的體育課堂教學,為了提高教學的高效性,我們可以有效地二次開發(fā)常規(guī)的體育器材。
二、體育器材二次開發(fā)在教學上的意義
1.彌補課堂教學器材的不足
小學的班級數(shù)量較多,器材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有的體育運動項目也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為了消除學生內(nèi)心的焦慮和不安,激發(fā)學生參與練習的勇氣,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達到練習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自主開發(fā)與簡單處理器材資源,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改造成為安全、實用且具有多種練習功能的體育運動器材。以學生熟悉的器材入手,降低難度,學生練習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先讓學生學會動作技能,再不斷提升練習難度,從而達到練習效果。例如,在進行“跨越式跳高”教學時,學校里面沒有那么多標準的跳高架,不少學生因為首次接觸而對橫在自己面前的桿子具有恐懼心理,認為自己跳不過去,怕自己會摔倒受傷,而且如果學生們都只在一個跳高架上練習,那么這節(jié)課的練習密度就會大打折扣,教學效果也不理想??紤]到學生和器材的情況,筆者決定自制器材,筆者用足球的繞桿作為跳高架,上面用筆做好刻度的標記,橫桿就用皮筋來代替,將皮筋的兩頭系在繞桿的兩側,學生分組進行練習,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掌握情況調(diào)整皮筋的高度,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分組、分層”練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繞桿易推倒,皮筋具有彈性且比較細小,學生對著它也不再具有恐懼心理,這樣的自制簡便跳高架,制作簡單且方便運送,滿足了學生分組練習的需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練習密度,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動作技能。同樣橡皮筋還有許多用處,比如,做成跨欄桿、跳遠的限高輔助道具等。
體育器材的功能是豐富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打破常規(guī)、改變角度、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爭取做到“一物多用”。
2.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
新課改強調(diào)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體育器材的二次開發(fā)與再利用,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供了機會,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所要練習項目的特點和學生平時的生活經(jīng)驗,鼓勵學生善于思考,勇于發(fā)現(xiàn),利用身邊的閑置物品、廢舊物等制作簡易有效、安全可行的體育器材。例如,在“障礙跑”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讓學生提前收集廢舊器材,比如,塑料瓶、易拉罐等。學生們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以不同的堆搭方式可以制作出不同的障礙物,學生自己為自己制作障礙,也可以為其他小組制作障礙,學生不僅需要思考如何制作障礙,更要思考如何安全有效地通過障礙,在這一過程中,教材的重難點就逐漸地滲入到學生的腦海中了。筆者還將學校廢舊的呼啦圈二次利用,從中間割開,兩頭固定在兩個標志桶上,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小拱橋”,學生可以通過鉆、跨、爬等多種方式通過障礙。在后來的體育課上,筆者把呼啦圈發(fā)給學生,讓他們自由練習,他們能夠想出各種各樣的練習方式,有當繩跳的,還有當障礙物鉆過去的。在課堂上筆者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fā)現(xiàn)、多改變,學生學得開心,筆者也教得輕松、有效!
3.轉變固定的課堂教學方式
在新課改中,器材資源的二次開發(fā)是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從學生的興趣和角度出發(fā),有效地改造場地器材,提高它們的利用價值,轉變固定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變“指揮者”為“引導者”。在“引導”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例如,在進行“投擲”單元的教學時,學生常常因為投擲物是棒壘球,落地后會滾得特別遠而抱怨,要浪費太多的時間去撿回器材。課后,筆者讓學生從家里帶來廢舊的報紙、布條和膠帶,我們自己來制作投擲物,學生們十分感興趣,他們先一起用廢報紙折成了紙飛機進行投擲,發(fā)現(xiàn)紙飛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作為投擲物不太適合,于是又將紙飛機拆掉,改用膠布裹成紙球,紙球較輕,便于其學習掌握投擲動作要領。筆者提問:“如何能看出你投擲出手的角度?”有學生回答:“可以在紙球上系上帶子,像一根小尾巴似的,這樣就可以看出球在哪兒了?!庇谑菍W生又趕緊將布條系在制作好的紙球上,投擲出去,五顏六色的布條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彩虹”,學生們興奮極了,練習得更加積極,希望自己的紙球可以在空中停留的時間長一些。紙球安全且有趣,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練習投擲時出手角度的問題,又鍛煉了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4.拓寬狹窄的教學內(nèi)容
學校的常規(guī)器材便于練習一些固有的教材內(nèi)容,且練習的方面相對有限,不能滿足部分學校的特色體育項目的開展。筆者自制的體育器材相對于常規(guī)的體育器材來說,具有更新穎、更有趣、更便捷、更具有針對性的特點,也更符合小學生娛樂化、游戲化的特點,使體育教學內(nèi)容更加貼近生活,更加充實。在這一點上更能體現(xiàn)出自制器材的開放性,在教材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自制器材拓寬狹窄的教學內(nèi)容。例如,用易拉罐和竹竿可以自制成簡易的高蹺來進行踩高蹺游戲,用廢舊的墊子、舊紙板、繩子和竹竿可以自制成簡易的舞龍道具,用廢布和沙子變廢為寶地制作沙包等。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可以提高教師對自身和教學的理解,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提升體育教師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傊?,體育器材的二次開發(fā)比一些常規(guī)器材更有優(yōu)勢,也更有時效性,但如何保證二次開發(fā)的體育器材在教學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須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