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君
摘要:識字是小學語文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孩子們的年齡較小,教師在教學生識字時,需要一定的技巧方式。不僅教學課堂效率會提高,而且對小學生的讀書興趣也會有幫助。在這里,通過我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幾點教孩子們識字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讀書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10-0100-01
1.課堂增加互動游戲環(huán)節(jié)
識字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對于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們來說是有難度的。教師這時候一定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們,用于一些方法,采取適當?shù)拇胧?。抓住孩子們貪玩的特點,設置一些簡單的游戲,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我們再學習一些動物的漢字時,貓、狗、小豬等等。我們會選擇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我們會鼓勵孩子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分成兩個小組比賽。每組的孩子說完自己扮演的是什么動物時,都要在黑板上寫出這個動物的漢字和拼音。另一組的同學接著。獲勝的組是有獎品的。這樣一來,識字就會變得有趣很多。因此,我們倡導課堂上多增加游戲的環(huán)節(jié)。我們還可以利用課下的時間做游戲,教師參與進去,會讓孩子們和老師的關系相處的融洽,鞏固了師生的友誼。利用課上課下的游戲環(huán)節(jié),會的漢字加以鞏固,不會的漢字進行掃盲。這樣小孩子們在剛上學的時候,對于提高語文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
2.注重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生活中處處有文學。處處有語文的知識,到處都可以看見漢字。當孩子和父母購物的時候,是孩子學習漢字的時候。父母把商品上邊的標簽講給孩子聽,不認識的漢字就寫出拼音,從而幫助孩子進行掃盲,不經意間就完成了識字的學習。父母也要對孩子進行引導,發(fā)現(xiàn)身邊的漢字,加深孩子們對漢字的印象和理解。在教學的時候,我經常會給孩子們發(fā)一些圖片,把圖片混合起來,說出漢字讓孩子們快速找到相對應的圖片。在生活中認識漢字是最便捷的。例如,在公園的長廊標志處,會介紹一些各個方面的知識文化,孩子們在識字的過程當中,還可以了解各個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因此,我們要利用好生活這個大課堂。例如類似以下的圖片。
3.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課堂
識字有多種教學教學方法,教師要多尋找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形近字。學習這些漢字的時候,我們就要把它們放到一塊,比較著學習。例如,學習“人、大、太、天”這幾個形近字的時候,他們幾個看起來很像。我們利用對筆畫加減法的方式來教孩子們。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個一撇、一捺、一橫,讓孩子們自己組合,看看都能組合成什么樣的漢字。一撇一捺是“人”,那么,加上一橫就會變成“大”,上面再加一橫就是“天”。讓孩子們感受到漢字的魅力,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口、日、田、目、由”等漢字,也同樣可以利用這個方式進行教學。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放視頻的教學方式,孩子們喜歡動畫、利用一些動漫之間的對話識字,也是一種可以借鑒的教學方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加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4.多表揚、多鼓勵
孩子們在識字的過程中,會有畏難的情緒產生。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對孩子們多加的鼓勵,多對孩子進行表揚。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引導學生主動地識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多關心學生的情緒和他們的學習情況。老師的鼓勵是孩子們識字的動力。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僅僅是教師的鼓勵,父母在家中也要多陪孩子們識字,表揚他們的努力成果,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努力是可以看得見的,獲得取得成績的滿足感。例如,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認錯漢字了,不要急于否定,耐心的告訴他們正確的漢字是怎么寫的,通過組詞、造句理解漢字的意思?;蛘弋敽⒆诱J識了課堂上沒有學過的漢字時,教師一定要積極表揚。鼓勵他們在隨處可見的生活中認識漢字,抓住學習的機會。提高認字率。因此,教師一定不要吝嗇表揚、鼓勵。讓孩子們對識字認字充滿信心。
〖HJ1.4mm〗5.總結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識字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很重要的。是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對于剛上學的孩子,識字是基礎。文章中的大量的文字,對于剛上學的孩子們來說是困難的。因此,教師要多尋找不同的教學方法,多引導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文字,培養(yǎng)孩子們多發(fā)現(xiàn),多探索的習慣。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和語文的綜合素質相關聯(lián)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識字的教學,結合學生情況,不斷思考教學方法。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對漢字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春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07).
[2] 王金華.淺談小學語文低段扎實有效的識字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
[3] 李金香.淺議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