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花
摘要: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久積累的過程。小學低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引導、家長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等因素共同作用才可以實現(xiàn)。提升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未來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因此,學校教育要從實際出發(fā),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表達能力;培養(yǎng)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10-0084-01
1.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存在的問題
1.1 教材方面的問題。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重要依據(jù),結合實踐調查不難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往往照本宣科,過于關注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和考量,沒有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進行深入的解讀,即使在教學的過程之中出現(xiàn)了一些生僻詞匯,教師也只將簡單的字音和字義教授給學生,沒有對學生語言理解過程進行分析和引導,導致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實現(xiàn)詞匯的合理運用和分析,個人的綜合應用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相對較差。這種較為簡單且機械的教學模式也導致學生在語文寫作和閱讀的過程之中無法實現(xiàn)詞匯的合理運用和分析,嚴重影響了個人表達能力的提升。
1.2 學生不善言辭,羞于表達。
在我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上不夠重視。在學生展現(xiàn)自己意愿與情感方面也缺少相關培養(yǎng)。在課堂教育中,學生大多紀律良好、認真聽講,卻不善于表現(xiàn)自己,過于羞澀,課堂教學成為了教師的獨角戲。
2.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主要原則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其一,要遵循科學性的原則。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因素,而且在設計教學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規(guī)律,做到實事求是,注重課堂效率。其二,要遵循理論為先導的原則。教師要在教學前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并收集相關的資料進行整理,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jù)。其三,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它是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時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即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語言交流;同時教師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可以自由地發(fā)揮、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通過交流獲得經(jīng)驗。最后,要保證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豐富的教學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交流活動。而且為了增強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在迎合學生心理特征的基礎上變換口語交際活動的形式,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而且還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3.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對策
3.1 鼓勵學生結交朋友。
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結交朋友,擴大交際圈。由班級內部開始,將范圍逐漸擴大到學生的所有交際圈中。影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的最大障礙就是學生交際范圍過小,學生缺少足夠的交流環(huán)境,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學生擴大交際范圍,有利于形成多樣化的交流環(huán)境,開拓學生的思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針對不同環(huán)境,不同交流對象形成不同的交流方式。避免學生因為羞澀而無法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學校應當開展各類班級活動與學校活動,為學生擴大交際圈提供幫助。例如:舉辦詩歌朗誦會、語言藝術表演活動、講故事大賽、知識競賽等,既可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拓展學生交際范圍的活動。學校與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各種興趣小組與互助小組,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興趣愛好,形成互幫互助的高尚品質。
3.2 開發(fā)并利用社會與家庭的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的優(yōu)化利用和開發(fā),對促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有著關鍵的作用和價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所以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既與學校的教育有關,也與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我國學術界和理論界在對教育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研究時明確強調,家庭、學校、社會是學生個性化發(fā)展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實踐意義重大,只有實現(xiàn)這三者之間的緊密結合才能促進教學實踐問題的迅速解決。對此,教師需要意識到不同影響要素的重要性,積極地實現(xiàn)各種學習資源和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鼓勵學生在自主實踐和社會參與的過程之中,多與他人進行接觸和交流,主動參與不同形式的社會活動,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時還可以有效利用課堂上的有限資源,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和實踐。
3.3 營造平等和諧的互動氛圍,引導學生積累語言。
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無法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相關訓練。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當注重營造平等和諧的互動氛圍。通過學生間的自主交流活動,使學生相互訓練,共同進步,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積累,語言積累是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基礎,沒有一定量的語言積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會有質的提升。
結束語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對推動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fā)展意義重大。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語文教師需要了解不同影響要素的具體情況,分析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相關策略,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應有的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冉曉燕.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亞太教育,2016(11):129.
[2] 張曉媛.小學語文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與訓練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0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