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教材中的思政主題文本為例,論述利用部編教材培養(yǎng)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方法,提出在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關鍵期要通過閱讀,引導學生樹立家國觀、塑造理想與信仰的教學建議,從而讓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xiàn)強國夢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思政 時事 主題閱讀 整合 拓展 壓力管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A-0022-03
大體而言,主題閱讀有思想內容主題和語文知識主題兩大類。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強調立德樹人,并提供了豐富的思政內容。思政內容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不可視而不見,更不用擔心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課,畢竟語文中的思政內容還是在語文的學科范圍內,是融入課文內容理解、思想感情體會、語文知識的學習運用中進行的,有著濃濃的語文味。
一、部編教材中思政主題與壓力管理的關系
思想政治素養(yǎng)是國民的根本素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不可避而不談。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社會上焦慮情緒驟增,學生也面臨著種種壓力。如何讓學生學會管理壓力,增強抗壓能力,語文材料中的思政內容就可以給予學生幫助,給予學生堅強的信念,它是壓力管理的基石。語文教師不可忽視這方面的教育契機,應整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形成思政主題閱讀,引導學生逐步樹立信念,不懼壓力。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為例,這方面的閱讀內容高達11處:《長征》《菩薩蠻?大柏地》《毛主席在花山》《狼牙山五壯士》、第二單元日積月累的愛國詩句、《趙一曼寫給兒子的信》《開國大典》《燈光》《在柏林》《三黑和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教師應該重組這些內容,引導學生閱讀、感受、體會,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從觀念、情感到信念,把家國觀、愛國情、強國夢植入學生心田。學生一旦有了“主心骨”,就能堅定信心,克服困難,為實現(xiàn)強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以名句串文閱讀,引導學生確立家國觀
中華民族雖然歷經磨難,飽嘗艱辛,但絕不屈服淪落,就是因為具有家國一體、為國盡忠的家國觀,有“國破則家亡,國興則家昌”的遠見卓識。這些家國觀,都體現(xiàn)在語文教材中,如教師可以“語文園地二”中的“日積月累”名句“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為核心,串連起教材中的課文、閱讀鏈接,甚至書寫提示中的文本,以及其他愛國名言等,形成一個閱讀整體,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感悟、體驗,進而繼承這些融入血脈的精神財富。
(一)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文中人物對土地的熱愛,明白腳下的土地是我們生存的根本
教學《三黑和土地》一課時,筆者先通過“見了水”的旱天鵝,“剛梳的頭”,讓人想打滾、躺一躺的“軟床”,“像一片雪”的蕎麥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結合兩個“恨不得”的反復強調,三黑獲得土地前后的情形對比,以及三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設想等心理活動描寫,讓學生理解三黑獲得土地的激動、喜悅和對土地深深的熱愛;再讓學生學習閱讀鏈接《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詞,圈畫出歌詞中描述的景象,思考:這些景象讓你感受到什么?最后,讓學生按歌詞內容填一填:
我們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為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經過交流和欣賞歌詞,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后,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欣欣向榮的新面貌,以及農民發(fā)自心底的喜悅,憧憬更加繁榮富強的未來。再回顧“語文園地二”中的“日積月累”名句:“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學生深刻感受到腳下的土地,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國土,是我們生存的根基。
(二)讓英雄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以及英勇的戰(zhàn)斗場面描寫點燃學生心中熊熊的愛國豪情,使學生升騰起對先烈們死守祖宗疆土的浩然正氣的無比崇敬
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畫出五壯士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戰(zhàn)斗場面描寫,抓住“斬釘截鐵”“走”“熱血沸騰”“搶前一步”“奪過”“猛地舉起”“砸”等重點詞語,感受戰(zhàn)士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反復品讀,從中感受五壯士對侵略者的無比憎恨,對黨、對祖國人民的無比熱愛。然后,結合“語文園地二”的書寫提示《趙一曼寫給兒子的信》進行拓展閱讀,從而了解趙一曼烈士的生平,感受趙一曼烈士抗擊侵略者為國赴死的大無畏精神。先烈們?yōu)槭刈∽孀诮粒s走侵略者,不惜為國犧牲的勇氣、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深深地感染了學生,使學生對先烈們的愛國獻身氣魄產生無比崇敬的情懷。
(三)讓學生在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閱讀中感受有國才有家的熱烈激情
教學《開國大典》時,筆者讓學生品讀感受大典開始前盛況空前的場面,典禮進行時熱烈莊嚴的場面,檢閱部隊時威武雄壯的場面,群眾游行時聲勢浩大的場面,并結合這些場面描寫思考為什么國人會如此激動。然后,拓展相關的背景內容,讓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百年來被侵略受欺壓的屈辱歷史,感受人民獲得解放、翻身當家作主的喜悅、興奮,從此擺脫黑暗走向光明的心情,更深切地感受到《開國大典》字里行間展現(xiàn)出的熱烈、莊嚴,以及人們的激動、自豪,明白“國破則家亡,有國才有家”的道理。
(四)讓學生反復誦讀愛國名句,承接由古至今不變的家國情懷
第二單元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全是愛國名句,從三國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到宋朝李綱的吶喊“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古人的愛國情懷,會深深感染學生。學生讀、背、理解這些愛國名句的過程,就是愛國之情充盈內心的過程。學生由此承接先人古往今來不變的家國情懷。
三、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樹立理想與信仰,為實現(xiàn)強國夢而努力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支撐就是理想信念。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萌芽時期,給學生播下理想與信仰的種子,對學生的一生至關重要。對此,部編教材考慮得非常周全,設置了足夠的思政主題閱讀內容。語文教師一定要用好這些內容,做好思政主題閱讀的教學。
(一)讓學生從革命者身上感受理想、信念的無窮力量
教學《七律?長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拓展閱讀紅軍長征的背景、概況,或者回顧學過的相關課文《飛奪瀘定橋》《金色的魚鉤》《倔強的小紅軍》《豐碑》等,并思考:惡劣的條件和環(huán)境,前有阻截后有追兵,慘烈的戰(zhàn)斗……在紅軍眼里,是什么樣的呈現(xiàn)?引導學生抓住詩中“五嶺逶迤”和“騰細浪”、“烏蒙磅礴”和“走泥丸”的巨大反差,明白“只有心懷要抗擊趕走侵略者、推翻壓迫人民的黑暗統(tǒng)治者,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堅信革命必勝,才能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大無畏勇于犧牲的精神面對一切困難”。這就是豪邁的英雄氣概。在學生有所感觸之后再讓其閱讀《七律?長征》,革命者的豪情就能更加激蕩學生的心靈。而課文后的閱讀鏈接《菩薩蠻?大柏地》,能讓學生再次深刻感受革命者的豪情壯志。
《七律?長征》《菩薩蠻?大柏地》《獄中聯(lián)歡》展示出了革命者的壯志豪情,教師還可以《燈光》后面的閱讀鏈接《獄中聯(lián)歡》為引子,推薦學生讀《紅巖》整本書,讓學生了解革命者在獄中的處境,以及聯(lián)歡的背景,從而思考:革命者身處陰暗潮濕的牢房,吃糠咽菜,戴著沉重的鐵鐐,受盡酷刑,隨時都會被敵人殺害,為什么還能高歌曼舞,露出滿臉興奮的微笑?讓學生明白,革命者因為心懷共產主義定能實現(xiàn)、革命必勝的理想和信仰,所以在獄中斗志頑強,輕蔑黑暗勢力,對新中國成立極度興奮。如果沒有如此廣闊的歷史背景閱讀,以及整本書閱讀的支持,學生是不足以理解教材中出現(xiàn)的相關閱讀內容的。
從這些思政主題的文本閱讀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一個有堅定理想信念的人,生死都不懼,何懼和平時代的一點點挫折?可見,上好語文中的思政主題閱讀課,能深深感染學生,有助于學生在閱讀學習相關內容時逐漸樹立起堅定的信念,在心中播種下為國為民而奮斗的種子。這樣,學生在今后面對壓力時,才能毫不畏懼。
(二)從課文閱讀延伸到新聞時事閱讀,引導學生思考,國家為什么必須富強
教學《在柏林》時,筆者抓住“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學生,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這個描寫,讓學生拓展閱讀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傷亡人數(shù)的相關資料;抓住“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個環(huán)境描寫,讓學生感受人們的心情極其沉重、車廂內的氣氛無比悲哀;讓學生再次整體理解課文通過一個家庭在戰(zhàn)爭中三個兒子戰(zhàn)死,母親神志不清被送入瘋人院,蒼老的父親也得上前線的遭遇這個以小見大的表現(xiàn)手法,反映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戰(zhàn)爭造成的深重苦難。結合國際時事新聞,筆者還給學生出示敘利亞兒童恐懼地舉起雙手和中國也門撤僑中國軍人護送中國兒童撤離的新聞圖片。鮮明的對比引發(fā)學生主動去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了解當今的國際時局,思考導致這些現(xiàn)狀的原因,從而明白,世界并不太平,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正在飽受戰(zhàn)火摧殘,我們只是幸運地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因為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
(三)在閱讀中承接先輩理想,弄清楚要實現(xiàn)強國夢,我們能做什么
教學《燈光》時,筆者抓住課文開頭描述的天安門前那璀璨的燈光、課文中間寫的郝副營長看的書上插圖的燈光以及戰(zhàn)場上閃亮的微弱的火光這三者的關系,讓學生明白,郝副營長為了實現(xiàn)學生在燈下學習的幸福生活,為人民獲得安寧的幸福生活的理想,不惜犧牲自己,點燃了戰(zhàn)場上指示部隊沖鋒方向的微弱的火光。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鋪就了中國今天的幸福之路,青少年應該怎樣承接先輩的遺愿?讓學生思考:為實現(xiàn)強國夢,今天,自己能做些什么?從而促使學生繼續(xù)閱讀相關的課文。
1.從偉人也關注小事中知道小事不小
教完《燈光》一課后,讓學生閱讀鏈接《毛主席在花山》,了解日理萬機的毛主席關心群眾碾米的事情,為國為民的品質……通過偉人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學生受到了深刻的影響,同時明白,雖然現(xiàn)在我們做不了什么大事,但也可以學習毛主席,從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做起,從小事做起,利民就是為國。
2.感受人物形象,明白在普通崗位,凡人也是英雄
教學《橋》,筆者抓住雨“像潑。像倒”等短句,洪水像一群野馬的比喻,洪水跳舞、“洪水的獰笑聲”、水“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木橋“發(fā)抖”“痛苦呻吟”等擬人修辭方法,讓學生畫出老支書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句子。從“沙啞的喊話”中一連串短語命令,到“沖”“揪”“吼”的動作,“兇得像只豹子”的神態(tài),學生更加清晰地看清楚處于危機中的英雄形象:老支書在肆虐的洪水面前穩(wěn)如泰山,指揮村民撤離,不徇私情,父子犧牲。聯(lián)系實際,學生認識到,學校經常進行應急安全演練,就是為了讓大家遇到危機時能平安度過。平安,就是利國利民。危機造就英雄,人們在普通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也是英雄,如學生好好學習,教師好好教書,農民好好種地,工人好好生產,就像任正非所說:“我們13億人民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拼起來就是偉大祖國?!?/p>
思政主題閱讀,是從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閱讀一直延伸到相關的歷史背景閱讀、整本書閱讀,甚至國內外時局新聞的綜合閱讀,是大范圍的閱讀;是讓學生“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閱讀。在思政主題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世界觀,能讓學生擁有縱觀歷史、心懷世界的大眼界,大格局,大思維。這一切,全囊括于部編版教材中,需要教師好好利用。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我們不能只看到語言外殼而丟了核心的思維。教材中第五單元的導語,蕭統(tǒng)也說:“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蔽覀兦胁豢蔀榱四芪模瑏G了立意,丟了部編教材中思政主題閱讀的立意。
小學階段,是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重要階段,是學生形成家國觀、社會觀的關鍵時期,抓好部編教材中的思政主題閱讀,切入相關的歷史背景閱讀,社會內容、國內外時局事件閱讀,讓學生融合課內外,在社會大環(huán)境、國家大環(huán)境、國際大環(huán)境中領悟、成長,在心中樹立起正確的家國觀,堅定為國為民的理想信仰,打下牢固的抗壓基石,這是壓力管理系統(tǒng)中的重要支撐。
注:本文系2019年度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永寧小學校級微型課題“在小學高年級學生中普及壓力管理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啟鳳(1970— ),女,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xiàn)任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永寧小學總務主任,研究方向:小學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壓力管理。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