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洪波
(華東師范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241)
關于敦煌變文與《西游記》的關系,學界已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并業(yè)已取得一種共識:變文與詩話、寶卷、說唱、戲曲等唐代通俗文藝共同構成明代百回本小說《西游記》的源頭(1)顏廷亮《敦煌文學概論》:“(敦煌變文)為后來我國話本小說系統(tǒng)的古典小說、多種說唱文學以及戲劇(當然包括《西游記》——引者注)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直接間接的導路作用,且為其民族化奠定了基礎。”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頁。。此番作“敦煌變文與《西游記》的互文性考察”,試圖引入現(xiàn)代西方視閾,建構新的審視維度和“他者性”話語體系,從而謀求這一問題認識上的推進和突破。同時,考察眾多相關變文,可以推測存在一個《西游記》變文階段,對《西游記》成書的階段劃分有新的意義。
“互文性”是當下西方文論中最具創(chuàng)意、生機和影響力的新術語、新理念,出自法國敘事學者羅蘭·巴特的經典論述:
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圍文化的文本。[1]
這指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互文現(xiàn)象:兩個或多個文本的間性關系;“先前文本”通過記憶、重復、修正,向其他文本產生擴散性影響,而就后世某一個“其他文本”而言,指的是對先時文本的吸納、兼容和改造??梢杂靡粋€形象的說法來形容: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看到荷馬,在《甄嬛傳》里面看到《紅樓夢》。
關于互文性的理論實質,也即對文學的本體論意義,蒂費納·薩莫瓦約的闡釋是:
(作家)在激活一段典故之余,還讓故事在人類的記憶中得到延續(xù)。對故事作一些修改,這恰恰保證了神話故事得以留存和延續(xù)。[2]
即作家采用互文性方法,通過對“先時文本”的借用,向著更新、更高的經典形態(tài)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更具審美品格和價值的文學作品。所以,互文性不僅指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普遍性現(xiàn)象,而且揭示出文學文本的經典化本質。通俗地說,莎士比亞中有荷馬,《甄嬛傳》里有《紅樓夢》,但后者理應比前者更高、更偉大,更具經典性文學形態(tài)。
《西游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世代累積型文學巨著。從唐代高僧玄奘取經肇始的貞觀三年(629)到明代萬歷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簡稱世本、世德堂本),經歷了幾近千年的滾動演化。世本,是歷史上全部“西游故事”的整體性成果和文學形態(tài)的最高階段,百回本《西游記》小說誕生的標志。眾所周知,敦煌變文構成《西游記》的文化元素,《西游記》在敦煌變文等“先時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經典化寫作。由此可知,互文性的理念和方法,對考察《西游記》與敦煌變文的關系,無疑存在先天性契合關系,這種契合關系又反襯了它自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這就使敦煌變文與《西游記》的互文性考察成為可能。
必須先行指出,審視、梳理敦煌變文與《西游記》的互文關系,僅就文本的間性關系而論,大致有兩種類型:其一,變文對《西游記》的多元性啟發(fā)和影響;其二,《西游記》對變文的直接吸納和改造。而變文在《西游記》千年演化史上的特殊意義——姑且稱其為《西游記》的變文階段——則構成一個更加宏大的學術命題。
敦煌變文作為先代文學文本,對《西游記》的寫作有借鑒和啟示的作用。這是一種間接性的“導路作用”。 所謂間接性,是指兩個文本之間并沒有發(fā)生文字上的直接銜接。對此,可以《降魔變文》為例作具體考察、透析。
《降魔變文》(敦煌文書編號S5511)據佛經《賢愚經》卷十《須達起精舍品第四十一》演說佛教故事:給孤獨長者為建造佛祖講經精舍——祇園,以黃金鋪地的誠信感動太子,引起如來大弟子舍利佛(智慧第一)與外道(魔)六師勞度叉斗法。顯然,其故事主題是弘揚佛法,正果善道。
《降魔變文》對《西游記》的啟示和影響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引發(fā)第九十三回“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與偶”中唐僧講述布金寺黃金鋪地故事;2.開啟孫悟空與二郎神、牛魔王相生相克之斗法模式。
按《西游記》的構思,孫悟空、豬八戒等皈依佛教,唐僧對徒弟負有教導、引度之責,其主要方法是培育佛性,收束放心,通過求經取寶得道成佛。但一味宣講佛經、佛理難免無趣乏味,孫悟空、豬八戒或率性、或懶惰,必定心生抵觸。這次唐僧因景抒情,問古談因,在布金寺(給孤獨祇園舊址)講說當年舍利佛金磚鋪地,感動舍衛(wèi)城太子為佛陀修建講經精舍的故事,講者情深意濃,聽者津津有味。加上寺僧的渲染、印證“若遇時雨滂沱,還淋出金銀珠兒。有造化的,每每拾得”,惹得八戒心癢,嚷嚷“也去摸他塊把磚兒送人”。遂成一段妙趣天然、回味無窮的上佳文字。
相生相克,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精華,具有典型的中國智慧和文化內涵。舉其五行學說的代表性表達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督的ё兾摹访鑼懛鹉Я鶄€回合的變化爭斗,最后以佛降魔。查變文的描寫,這六個回合依次為(列前者為魔,列后者為佛):
寶山——金剛杵
水?!{子
水池——大象
毒龍——金翅鳥王
二鬼——毗沙門寶劍
大樹——風神
其意為金剛杵摧毀寶山,獅子吞噬水牛,大象吸干水池,金翅鳥王斗殺毒龍,毗沙門天王劍斬二鬼,風神吹倒大樹:總之是魔高一尺,佛高一丈,佛法戰(zhàn)勝魔道。其中又當數(shù)第四回合“金翅鳥王斗殺毒龍”最為精彩、壯觀,最顯文學性。
六師忽然化出毒龍??谕聼熢疲杼祠枞?,揚眉眴目,震地雷鳴,閃電乍暗乍明,祥云或舒或卷。驚惶四眾,恐動平人,舉國見之,怪其靈異。
鄭振鐸先生曾指出:“描寫舍利佛和六師斗法的一大段文字,乃是全篇最活躍的地方。寫斗法的小說,像《西游記》之寫孫悟空、二郎神的斗法,以及《封神傳》和《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的許多次的斗法,似都沒有這一段文字寫得有趣,寫得活潑而高超?!盵3]鄭先生為唐代變文作史評,推崇、贊譽其文學價值理所當然,但稱其藝術成就超過后來之《西游記》則不免言過其實。有比較才有鑒別,且看《西游記》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與二郎神斗法(為了文字簡潔,經引者概括大意):
大圣力怯變麻雀而逃,二郎便變餓鷹“抖開翅,飛將去撲打”;大圣變大鶿老,沖天而去,二郎急變一只大海鶴,“鉆上云霄來嗛”,大圣急變魚兒“淬入水內”,二郎又變魚鷹去啄;大圣急變?yōu)樗?,二郎便變作一只朱繡頂?shù)幕寅Q,張著“一把尖頭鐵鉗子”似的嘴來叼;大圣無奈中不惜自降尊嚴,變?yōu)樗B中至賤至淫之物——花鴇,企圖躲過二郎追襲,二郎見狀,怒不可遏,“取過彈弓拽滿,一彈子把他打個隴踵”。最后,大圣乘機滾下山崖,急忙中變?yōu)橐蛔恋貜R:以口為廟門,牙變門扇,舌頭變?yōu)槠兴_,眼睛變做窗欞,廟宇物件,一應俱全,只是尾巴不好收拾,匆忙中變?yōu)槠鞐U,結果二郎追到,舉拳便搗:原來他知道斷沒有將旗桿豎在廟后的。
彼此變化之術,描寫何等奇妙有趣,神幻無窮,與《降魔變文》相比當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兩者都符合大自然相生相克之規(guī)律,但《降魔變文》只是單純的兩兩相克:金剛杵摧毀寶山,獅子吞噬水牛,大象吸干水池,金翅鳥王斗殺毒龍,毗沙門劍斬二鬼,風神吹倒大樹,六個回合之間卻沒有聯(lián)系和遞進。而在《西游記》則不僅兩兩相克,而且彼此互有聯(lián)系,依次遞進,顯示出萬事萬物相生相克的普遍真理。如餓鷹撲打麻雀,大鶿老反克餓鷹,大海鶴再克大鶿老,魚兒避水大海鶴,魚鷹專啄魚兒,等等,直到二郎神用彈弓將大圣所化花鴇(象征淫蕩之物)打落山下。
顯然,《西游記》對《降魔變文》有所繼承,然其描寫更能體現(xiàn)相生相克的中國智慧和傳統(tǒng)文化,其匪夷所思的藝術想象力和縝密的科學合理性達到完美結合,理性思維更加成熟,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超越前代甚遠。甚至可以說,《西游記》將敦煌變文的兩兩相克發(fā)展到萬物相生相克,在自然觀和認識論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關于《西游記》對變文的吸納和改造,最佳的考察文本是《唐太宗入冥記》。敦煌變文對《西游記》有“導夫先路”之功,《西游記》作為后起文本,則與敦煌變文產生直接而必然的互文關系?!段饔斡洝吠ㄟ^對變文《唐太宗入冥記》的吸納、兼容和改造,充實內容,豐富情節(jié),轉移、深化主題,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新、更高、更具有經典性的文學文本。
《唐太宗入冥記》(敦煌文書編號S2630)為殘卷,據校注者王慶菽先生介紹:標題原缺,現(xiàn)以王國維、魯迅以來所擬之標題,通作“唐太宗入冥記”(2)詳見王慶菽:《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轉引自劉蔭柏:《西游記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23頁。。關于其產生時間,據寫卷卷末注字“天復六年丙寅閏十二月廿六日汜美斌書記”,可知現(xiàn)存經卷的抄寫年代在晚唐昭宗天復(901—904)年間,又據變文中關于《大云經》的記載,推測其文產生時間不會早于武則天立朝(3)據佛教史所示,《大云經》(全稱《大云經神皇授記義疏》)系偽經,為歌頌武則天所制。《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本紀》:“有沙門十人偽撰《大云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頒于天下,令諸州各置大云寺,總度僧千人?!蓖瑫硪话巳锻馄輦鞲窖蚜x傳》:“懷義與法明等造《大云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主,唐氏合微?!薄短铺谌脍び洝访鑼懱诔v《大云經》,可見出民間文藝不求歷史本真的特征,同時也顯示《唐太宗入冥記》必然成書于武氏立朝之后。。作為通俗文藝,“太宗入冥”與“明皇游月宮”是流傳民間的兩大唐君傳說。其中太宗入冥故事最早見于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六,題“授判冥人官”,其謂唐太宗極康豫,晏駕入冥,判官經問“六月四日事”(玄武門之變),即令還。筆記內容簡略,篇幅極短。變文雖為殘卷,有頭無尾,且為倫敦博物館整理時誤粘,導致文字次序倒置,文義不明,但經王重民、王慶菽等學者先后校理,其長篇文字都可經讀,故事梗概也能大體明白。本篇敘述唐太宗因李建成、李元吉在地獄控告,入冥對案,人臣李乹風請托判官崔子玉勾改生死簿,其判“十年天子,再歸陽道”,太宗許諾還陽后大赦天下,講抄《大云經》。與敦煌變文的說經性質相適應,“太宗入冥”的政治意識開始淡化,抹去了“問六月四日事”這樣的敏感話題,弘揚佛法的傾向則有所加強,竟以太宗講抄《大云經》為還陽的代價。吳承恩(4)關于吳承恩是否為《西游記》之確鑿作者,目前學界尚存有歧見,這里為了表述方便,姑且以吳氏為《西游記》作者的一個指代。將它吸納、整合進《西游記》唐僧取經的故事系統(tǒng),具有自覺的藝術追求、創(chuàng)意和價值。經過超量擴容,成為《西游記》第九回至第十二回共四回文字,構成“取經緣起”的獨立單元,介于孫悟空鬧天宮傳與唐僧取經記之間。這是一種自覺和直接的互文性關系,其作用和意義表現(xiàn)如下:
其一,揭示唐僧取經的緣起。
作為真實的歷史事件,史書對玄奘取經的緣起有記載:
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yè)末出家,博涉經論。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4]
這個玄奘解困問惑的目的,顯然不適合文學作品,尤其與神話小說相差太遠,需要重新鋪排。按《西游記》,其取經緣起由兩條情節(jié)線索交織而成:一是如來造經;二是太宗入冥?!叭鐏碓旖洝毙麚P的是“拯救”主題:
如來講罷,對眾言曰:“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俱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賤;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yǎng)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如來站在圣哲的立場,試圖以佛教普度眾生的大智慧來拯救苦難中的人類。拯救的對應面是救贖,通過主體覺醒而自救。沒有覺醒和自救意識,任何偉大的拯救都無法進行。吳承恩正是從《唐太宗入冥記》中獲得了解決他救與自救脫節(jié)、矛盾的靈感。在《西游記》中,“太宗入冥”故事是這樣的(引者概括):
太宗因失信于涇河老龍被告至地府“三曹對案”,從而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靈魂受難。先是在鬼門關遭先兄建成、故弟元吉拉扯索命,又在奈何橋上被一伙拖腰折臂、有足無頭的鬼魅——被李世民剿滅的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的冤魂圍堵、聲討,嚇得心驚膽戰(zhàn)。最后,由于魏征的請托,判官崔玨枉法加恩,篡改《生死簿》平添了二十年陽壽。還陽以后,太宗舉行水陸大會,選請高僧登壇講法,超度亡靈,從而引發(fā)玄奘大師遠赴西域,求取“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的“三藏大乘佛法”。
顯然,這里的太宗入冥,已經有了太宗皇帝自我反思的意味,對有負老龍致其死亡(象征一生征戰(zhàn)妄殺無辜的行為)深感內疚,故而在還陽以后誠心誠意地超度亡靈,乃至于自降身段,與主壇僧人玄奘結為兄弟,賜其“唐御弟”的身份赴西域求取真經。所以,沒有這一則“太宗入冥”,就沒有玄奘取經。它與“如來造經”一起構成唐僧取經的文學性緣起。
其二,凸顯唐太宗的隱含形象。
《西游記》的主體內容是西天取經,主角是唐僧師徒。但是唐太宗始終是一個隱含的主角,因為他是唐僧取經的指使者。這一點,無疑被以往的各種“西游”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等)抹殺了,但也無疑在這則“太宗入冥”故事里被凸顯出來。雖然《唐太宗入冥記》變文內容相當龐雜,涉及兄弟冥府訴冤、太宗與判官對質、李乹風和崔子玉私交、崔判官與太宗談判討價還價、太宗為求生還陽作出大赦天下和講抄《大云經》承諾等情節(jié),同時崔判官執(zhí)掌生殺大權,且又人品不正,心生私欲,借公謀私,在整個過程中過于強勢,有喧賓奪主之嫌,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顛覆太宗在故事中的主體地位。正如變文所題“唐太宗入冥記”,唐太宗理應是第一主角。
正是《唐太宗入冥記》的牽引,《西游記》大大強化了對唐太宗形象的塑造。其中“太宗入冥”故事可稱為對變文的“超量擴容”,成為第九回至第十二回共四回文字,構成《西游記》“取經緣起”的獨立單元,介于孫悟空大鬧天宮與唐僧取經之間?!段饔斡洝饭倘粚η按适露嘤形{和拼貼,著名者如摩頂松、受心經等,但如此大規(guī)模擴容增寫,純屬罕見。查“取經緣起”這則完整的故事單元,具體內容包括:
1.漁樵互答,引發(fā)涇河老龍犯天條;
2.魏征夢斬涇河老龍,由太宗失信(救援失敗)所致;
3.棋經(君臣對弈)故事,太宗為遲滯、干擾魏征斬龍所設奇計,可惜天命難違,功虧一簣,老龍為魏征夢里所斬;
4.秦瓊、尉遲恭兩將軍宮門鎮(zhèn)鬼,門神的由來,也即門神故事;
5.太宗入冥三曹對案;
6.相公相婆行善故事(大相國寺來歷);
7.唐王欽差劉全進瓜,表達對閻羅王的還陽之思;
8.為舉辦水陸大會度亡道場引起西天取經,傅奕與蕭瑀發(fā)生論辯;
9.觀音下長安(為尋找取經人);
10.玄奘在水陸大會上登臺講法,產生西行取經之意。
這十個故事(如按清代以來的通行本,則尚有“唐僧出世”故事)都可單獨成篇,現(xiàn)在在取經主題的統(tǒng)率下,重新整合在一起,構成了《西游記》一個無比華麗和精彩的故事單元。據此,鄭振鐸先生臚列《西游記》整體故事單元如下:
1.孫悟空鬧三界記;
2.取經緣起;
3.唐僧取經記。
必須指出,吳承恩整合這十個故事來凸顯唐太宗的形象是必要和成功的。因為從《西游記》的整體構思看,太宗是唐僧取經的指使者,所取三藏真經的接受者。他對取經自始至終給予最大的支持。開始時力排眾議,決定派高僧赴西天取經,接著與玄奘結為兄弟,遂使玄奘有了“唐御弟”的身份而通行無阻。后來又御制《圣教序》,嘉獎玄奘取經功業(yè),稱其為:“方冀真經傳布,并日月而無窮;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倍跉v史上,唐太宗還全力支持玄奘的譯經,選派20名高僧和青年才俊組建譯場??上н@個歷史真實被《西游記》舍棄,唐僧沒有主持譯經,白日飛升,回到佛國接續(xù)他的“金蟬遭貶”前緣去了。
其實,《西游記》學界早有人注意到唐太宗的重要性。如李安綱先生認為:《西游記》的最大奧秘是生命科學,“是一部關于生命的小說”,全書“圍繞著人類的身體而展開”,李世民是真正的主人公,唐僧一行四眾加白龍馬“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臣民”,是一枝一脈而已。其中如從五行講,“悟空是火,唐僧為水,八戒為木,白龍為金,沙僧為土”;如從五臟講,“火為心,水為腎,木為肝,金為肺,土為脾”,但它們都要接受“人”即李世民的統(tǒng)領。即是說,《西游記》的頭一號是唐僧(5)參見李安綱:《苦海與極樂》,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頁。。我不主張把《西游記》等同于生命科學,也反對從陰陽五行學說和金丹大道來附會、圖解《西游記》,但對于強調太宗在《西游記》的地位,則持基本認同的意見。
其三,小說結構上的改良之功。
如上所述,經過超量擴容,“太宗入冥”故事成為《西游記》第九回至第十二回共四回文字,以“取經緣起”構成《西游記》的獨立單元,介于孫悟空鬧天宮傳與唐僧取經記之間,它不僅是情節(jié)單元,在結構上也有改良、完善的作用。
眾所周知,《西游記》是一部結構宏大、氣勢不凡的皇皇巨著。過去習慣上將作品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金猴出世,包括鬧三界,重點是大鬧天宮,胡適稱為“齊天大圣傳”;其二是唐僧取經的具體過程,也即九九八十一難。這樣的劃分直接導致對作品思想認識的困惑:在前部分,行者大鬧天宮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抗英雄,而在后半部分孫悟空皈依佛教,追隨唐僧取經,并且終成正果,形象、性格與前者判若兩人,因此兩者思想矛盾,結構割裂,致使作品成了“兩截子”(6)參見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頁。。應該說,產生這種困惑是有原因的,《西游記》結構上的“兩截子”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但也應該看到,這則“太宗入冥”故事的插入,已經將“兩截子”串聯(lián)起來(徐君慧的解釋),結構上的豁裂雖然沒有完全彌合,但已有明顯的緩解。如果從自由主題來理解,金猴出世表現(xiàn)為對生命自由的追求,其中鬧幽冥界是為了勾銷生死簿,達到與天齊壽的目的,搗龍宮則是為了抵御外界異族的侵略而去向龍王索取防身兵器,以后的大鬧天宮由冥王、龍王狀告天庭,玉帝偏信、輕賢所致,孫悟空反抗天帝的旗幟即是“齊天”,可見完全是出于對自由生命的追求。而太宗入冥則表現(xiàn)人類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唐僧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是人類對和諧美滿的社會理想的求索,那么,有了自由主題的統(tǒng)率,這個“兩截子”就完全得到了融合,《西游記》的結構“詬病”由此得到相當?shù)目朔?/p>
最后,我們審察敦煌變文與《西游記》成書的關系。
《西游記》是一部世代累積型作品,由唐至明演化時間長達千年?,F(xiàn)在學界一般把《西游記》的成書史分為史書記載(主要是《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簡稱詩話)、《西游記》雜劇(簡稱雜劇)、《西游記》平話(簡稱平話)、《西游記》百回本小說五個階段。一旦引入敦煌變文,那么就可能存在一個《西游記》變文的階段,上述結論遭遇挑戰(zhàn),《西游記》的成書史面臨改寫。
現(xiàn)存與唐僧取經相關的敦煌變文相當豐富,主要有《降魔變文》《大目連變文》《唐太宗入冥記》《破魔變文》《前漢劉家太子變文》《八相變文》等。這些變文作品與《西游記》存在“互文”關系,在人物和情節(jié)上對《西游記》發(fā)生或多或少的影響。茲將具體情況臚列如下(前者為變文,后者為《西游記》相關情節(jié)):
《降魔變文》——孫悟空與二郎神、牛魔王斗法;
《唐太宗入冥記》——唐太宗入冥故事(取經緣起);
《大目連變文》——二郎神劈山救母故事;
《前漢劉家太子變文》——王母舉辦蟠桃盛會;
《八相變文》——孫悟空變化瞌睡蟲故事;
《破魔變文》——佛法伏魔,女妖逼迫唐僧婚配的故事。
應予注意,與詩話、雜劇、平話具有完整的取經過程不同,這些變文只是一些關于“西游”故事的片段,即使把這些片段集合起來,還不能拼湊起一個完整的唐僧取經故事。所以,在沒有發(fā)現(xiàn)一部(或若干部)《西游記》變文(或稱《西游記變文》)的條件下提出《西游記》變文的階段,還僅僅是一個學理上的假設。
那么這種假設的可行性如何呢?
從唐代變文實際推斷,變文階段的存在并非無緣臆造。
所謂變文是一種唐代通俗文藝,主要指流行于佛教寺院的講經話本(又分為僧講和俗講),因講經者善于變化、鋪排,故有“變文”之名。對此,鄭振鐸先生有解釋:“‘變文’的意義,和‘演義’是差不多的。就是說,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說一番,變化一番,使人們容易明白?!盵5]又因為講說佛經多配以圖像,所以變文又稱“變相”。
我們推測《西游記變文》的存在,其主要依據有:
1.現(xiàn)存產生于晚唐五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采李時人、劉堅說)是變文的變種?!对娫挕酚址Q“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雖有缺頁,但取經過程已經具備,完全可以稱作“西游記”。從時間上看,上述敦煌變文都遠早于《詩話》。關于《唐太宗入冥記》時間,則不會早于武則天立朝,不會晚于唐昭宗天復年間。而《詩話》年代,即使采納最早的晚唐五代說,也必然是《唐太宗入冥記》遠早于《詩話》。從體制上考察,《詩話》留有變文的直接遺跡。典型的是,《詩話》兩節(jié)文字之間多用“……處”字,程毅中先生考證認為,這正是變文的特殊體例,“這個處字,(在詩話中)并沒有什么意義,只是變文體例的一個遺跡”[6]。據此反推,在《詩話》之前,極有可能有一部《西游記變文》,并且它充當了《詩話》的藍本。
2.大量唐代取經圖像和壁畫(敦煌壁畫中即保存著六幅玄奘取經圖)的存在,正是“變相”的印證,或者就曾是變文的組成部分。元人方回《桐江續(xù)集》有《題唐人按樂圖》詩:“鼓笛笙簫哄舞茵,伶官和尚雜宮人。黃番綽共唐三藏,仿佛相傳未必真?!睋W者考證,黃番綽為唐玄宗時著名伶人,其說“唐三藏取經故事”時利用了《按樂圖》?!栋礃穲D》,即是反映取經故事的繪畫作品(7)參見曹炳建:《〈西游記〉版本源流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頁。。
又,兩宋間董迥《廣川畫跋》卷四有《書玄奘取經圖》:
自梵經入中國,五百年而教始備。然譯釋或失法意,夷夏異音不得正處。故此圖豈傳是邪?
不僅記錄了取經圖的存在,而且指出了取經圖的功能和價值。曹炳建先生據此認為:“唐代寺院僧人常以變相秒回故事,以變文配合講解,這套《玄奘取經圖》大概就是由《玄奘取經變相》而來的繪畫作品?!盵7]
3.從時間上推斷,變文彌補了西游故事演化上的一處空白。玄奘過世,取經故事演化迅猛,胡適謂之“神話化之速”,為何反而遭遇空檔期?;氐健段饔斡洝烦蓵碾A段,一旦加入變文表述就變得自然而然。完整的《西游記》成書階段理應是:史書、變文、詩話(詞話)、戲曲、平話、《西游記》百回本小說。
關于《西游記》變文階段的假設,學界已有相當?shù)难芯?,尤其是以曹炳建先生《〈西游記〉版本源流考》一書論述甚詳,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