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 商德遠
“高效學習”以探究學習為依據(jù),主要包括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和基于設計的學習這三種方法[1]。其中,基于問題的學習從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問題是學生認知活動的動力源,也是問題解決學習、探究學習的前提和基礎?,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還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掌握質疑的方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質疑意識、質疑能力、質疑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想疑:樂于提出問題
想疑是會疑的前提。那么,如何讓學生做到想疑,樂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呢?
首先,教師要營造課堂上的和諧氛圍?,F(xiàn)代心理學認為,兒童在輕松愉快、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中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因此,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將課堂變成師生交互的學習樂園,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
其次,教師要通過評價激勵激發(fā)學生的質疑興趣。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闭n堂上,教師要對學生的質疑及時給予評價,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有效的,教師應給予表揚;如果提出的問題很簡單,甚至沒有什么價值,可以從非智力因素方面給予正向引導。
最后,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比如:課前設置自主質疑板塊,讓學生在預習課文時盡可能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課中創(chuàng)設質疑時機,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不斷生成新問題;結課時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二、會疑:掌握質疑方法
想疑還要會疑。為此,教師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一)掌握問題類型,明確質疑方向
在語文學習中,要想提出有效問題、高階問題,學生必須明確有效問題的內(nèi)涵和類型,準確把握質疑的方向。
什么是有效問題?代順麗、王榮生教授認為,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問題有以下特征:一是目的性,能夠促使學生達成一個或多個目標,促進學生的理解;二是關注重要教學內(nèi)容;三是讓學生參與多種認知水平的互動。如圖1所示,最外面的圓圈是“需要熟悉的知識”,即教師需要涉及和了解的信息,這是共同文化背景的一部分;嵌套在第一個圓圈里的第二個圓圈,代表課程內(nèi)容,是學生“應該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內(nèi)容”;最里面的圓圈,位于該圈層的中心位置,表示“持久的理解,即濃縮某個課程和學習單元的核心內(nèi)容?!盵2]
明確了有效問題的內(nèi)涵及特征,還要掌握有效問題的類型。有效問題可以分為淺層次問題和深層次問題。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將有效問題分為六大類:知識性問題、理解性問題、應用性問題、分析性問題、綜合性問題、評價性問題。其中,前三類為淺層次問題,后三類為深層次的高階問題。上海師范大學吳立崗教授將閱讀教學問題分為五大類,包括有關文章表層詞句的疏通性問題、有關課文知識拓展的延伸性問題、有關思想內(nèi)容深層的探究性問題、有關表達形式的鑒賞性問題、有關課文知識不同看法的評價性問題,其中,前兩類為淺層次問題,后三類為深層次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如果學生的質疑在最內(nèi)環(huán)“持久性的理解”,并且處于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就是有價值和能夠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的高階問題。在第二環(huán)的問題如果是由內(nèi)向外輻射出來的,并且與中心有所關聯(lián),也是有價值的問題。
(二)比較問題類型,提出有效問題
統(tǒng)編教材總共設計了四個閱讀策略單元,其中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提問”閱讀策略。該單元通過旁批、設計問題清單等形式,引導學生從問題類型入手,思考教材、學習目標、學習內(nèi)容、寫作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學習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學習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時,有學生提出了六個問題(如圖2)。根據(jù)問題類型的分類可知:1—3屬于淺層次問題,學生聯(lián)系課文或查閱資料就能輕松解決;4—6涉及“分析、綜合、評價”“持久性理解”,屬于深層次問題。學生通過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度探究、分析、思考、比較、概括,能夠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涵,開拓思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多維質疑,掌握質疑方法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題、寫作方法、體驗感悟、關鍵細節(jié)等多個維度進行質疑,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1.在課題或文眼處質疑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看文先看題。“題”的本義是人頭的正面,特指前額;“目”指眼睛。前額和眼睛是人體最為突出的部位。題目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文章內(nèi)容或主題的集中反映。因此,閱讀一篇文章,可先從題目開始思考,提出問題。以該單元課文《蝙蝠和雷達》為例,看到這個題目,我們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雷達是什么?蝙蝠和雷達各有什么特點?它們之間有關系嗎?如果有,是什么關系?有了這些疑問,自然會對文章產(chǎn)生閱讀欲望,達到以疑促讀的目的。
所謂文眼,清代文學家劉熙載有個生動形象的說法,叫“眼乃神光所聚”。確定一篇文章的文眼,既可以從課題中找,也可以從文章中心句、重點詞句中找,還可以從文章的關鍵處找。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文章的鑰匙。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從文眼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文眼既是題目,又是開頭的第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比绻麑W生就此提出問題:為什么說真理會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為什么真理會與問號緊密聯(lián)系?也就抓住了文眼。抓住文眼進行質疑,便可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突破全文學習難點,達到文意相融的教學境界。
2.在重點和難點處質疑
重點一般是指文章的重點內(nèi)容、重點句段等。教師引導學生在文章重點處質疑,有助于學生突破學習重點。統(tǒng)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跳水》中有一段描寫爸爸從船艙里出來讓孩子跳水的內(nèi)容,這是讀者理解船長這個人物特點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重點段落。教師可以利用這個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提出下面的問題:“爸爸為什么要用槍瞄準孩子,逼迫孩子跳水?難道用其他方法救孩子不行嗎?”這屬于高階問題,學生需要聯(lián)系全文才能理解其內(nèi)涵。帶著問題探究學習,學生就會明白當時的環(huán)境和孩子的危險處境,知道船長的辦法是最簡單、最省時有效的,也就能夠分析出船長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經(jīng)驗豐富的性格特點。
難點一般是指學生難以理解或容易產(chǎn)生理解錯誤的學習內(nèi)容。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難點處質疑,有助于學生突破學習難點。課文《蝙蝠和雷達》第8自然段有這樣的表述:“雷達通過天線發(fā)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學生理解這段內(nèi)容時感到困難,會提出疑問:如何通過天線發(fā)射無線電波?雷達是怎樣接收無線電波的?盡管學生提出的問題對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作用不大,但是能夠促使他們主動查閱資料,獲取知識,進而深入領會蝙蝠和雷達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
3.在文本空白處質疑
有的課文在文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讀者可以在空白處展開想象、補充,從中發(fā)掘文本的意義。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空白處進行質疑,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和語言建構能力。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這句話的意思是,看一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寫作思路,根據(jù)閱讀的需要,在這條思路的空白處進行質疑,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月光曲》提到了貝多芬的所見所聞及創(chuàng)作過程,但是對“貝多芬心里想什么”只字未提。貝多芬為什么要給姑娘彈琴?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月光曲》?作者為什么不寫貝多芬的想法?作者給讀者留下這些空白的原因是什么?細讀傅雷先生翻譯的《貝多芬傳》,我們會發(fā)現(xiàn),貝多芬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許多想法要釋放出來?!边@正是貝多芬為什么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原因。如果抓住“貝多芬心里想什么”這一創(chuàng)作“情源”的空白處,引導學生質疑、想象,層層推進,想象貝多芬內(nèi)心的變化:開始他為什么要彈一曲?(想象其內(nèi)心的想法);一曲彈完之后為什么又彈一曲?(其內(nèi)心做何感想);為何要飛奔回去寫下曲子?(他又是怎么想的)抓住這些空白處質疑,我們就可以將人物內(nèi)心發(fā)展的暗線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主線和明線,也就解決了學生的疑問,厘清了文本的情感思路,達成了單元“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的語言要素訓練目標。
4.在細節(jié)處質疑
入選教材的文章文質兼美,注重對細節(jié)的處理,值得我們仔細品味。文本細節(jié)中的字、詞、句都與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緊密相連,教師引導學生仔細品味這些細節(jié)描寫,能夠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準確理解文本內(nèi)涵,學會細節(jié)描寫。統(tǒng)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文《貓》有多處細節(jié)描寫,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抓住關鍵細節(jié)“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進行思考,學生就會提出問題:為什么用“蹭”字?將“蹭”與“碰”“觸”“撞”“摩擦”進行比較,聯(lián)系上文可知:其余詞匯無法很好地凸顯貓的可愛這一特點,也很難表現(xiàn)貓的溫柔性格;仔細品讀后可發(fā)現(xiàn),“蹭”字還能夠讓人體會到貓與主人之間親密的關系。結合文本細節(jié),“蹭”字不僅能讓人感受到貓的溫柔可人,還能感受到“貓親人,人愛貓,人貓和諧共處”的美好。類似的細節(jié)在文中還有很多,如“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等。教師指導學生在文本細節(jié)處質疑,有助于學生讀出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領略語言文字的神奇與美妙,了解老舍先生寫作時的語言風格,讀懂作者如何表達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5.在寫法處質疑
課文是學生寫作的范文,有的選材新穎有趣,有的結構與眾不同,有的語言表達獨具匠心。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質疑,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文章都是小說,小說情節(jié)安排頗有特點,在學習課文《橋》《在柏林》時,教師可以從單元整體出發(fā)設計教學,引導學生在閱讀比較中質疑:兩篇小小說在情節(jié)安排上的寫作特色是什么?有什么共同之處?學生通過研讀小說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點:情節(jié)一波三折,結尾出人意料。在質疑、解疑過程中,學生學會了關注小說情節(jié)、布局謀篇,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
其實,質疑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在標點處質疑,在矛盾沖突處質疑、在情感表達處質疑等。
三、樂疑:形成質疑的習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龑W生在會疑的基礎上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是學生自主質疑的終極目標。學生敢于質疑,掌握了質疑方法,對問題持有質疑的習慣,不僅能在課堂學習中質疑,還能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有了質疑的習慣,教師再因勢利導,循疑導學,久而久之,學生的質疑水平、解疑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得到提升。學生只有形成了質疑的習慣,才能在閱讀文本時不斷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語文學習興趣,發(fā)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可見,語文教學應當引領學生由被動質疑轉為主動質疑,帶著疑問走向基于問題解決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之路,在質疑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與核心素養(yǎng),提升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1](美)琳達·達林-哈蒙德等.高效學習:我們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學[M].馮銳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7.
[2]代順麗,王榮生.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問題的本質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4(8):20.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