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慶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馬斯洛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情感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五個層次,不但深刻影響了現(xiàn)代行為科學的觀念,對于現(xiàn)代環(huán)境設計,也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精髓在于其不但肯定了人有動物性需求——生理需求,還關注了人的更高級的情感、精神需求,以此審視空間的功能問題,將使設計更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和關懷意味。
馬斯洛認為人的生理需求與動物的基本需求類似,即吃喝拉撒等維持生命機體正常運行的活動的需要。這是人類參與其他所有更高級的社會化活動的基本保障。在環(huán)境設計中,這表現(xiàn)在應為滿足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規(guī)劃相應的行為空間,并為這些空間創(chuàng)造必要的便利性及舒適性條件,以利于生命活動的健康運作。
基于滿足生理需求,景觀設計可從抵御寒冷、滿足溫飽、優(yōu)化睡眠條件等等角度出發(f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生理需求的景觀設計不再是以解決溫飽為重點,而是要考慮更多可能性,賦予植物景觀以“功能性”成為滿足這一需求的出發(fā)點。
單單從生理需求出發(fā),景觀設計中所能營造的只是一種象征。這樣的景觀設計一方面可以讓當代快節(jié)奏發(fā)展的都市貼近自然,另一方面在將動態(tài)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過程作為景觀體驗來相互結(jié)合。
在由土人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主持設計的“農(nóng)民、城里人和土地”項目中,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過程作為景觀體驗來設計。該項目位于湖南常德是一個遺留城頭山考古遺跡的偏遠貧困地區(qū)。在該團隊的規(guī)劃下完成改造,成為集旅游、體驗、濕地、農(nóng)業(yè)為一體的戶外田園博物館。
公園主體為農(nóng)田,而古城遺址作為一個舞臺靜默地觀望著來往的人們。城市的人們利用節(jié)假日的時間來此體驗農(nóng)耕。伴隨著人流增多,此地還規(guī)劃了休閑娛樂的郊游空間。人們通過玻璃廊橋、可以觀賞此地的風景人文和曾經(jīng)的歷史風貌。
在這一景觀中,不同人群在此交匯,不同人文在此碰撞。不同藝術演變成生活的一幕幕場景。不同的功能都能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該項目也為此地帶來了非??捎^的經(jīng)濟效益,當?shù)鼐用裨趧谧鞯耐瑫r還能與外地人一塊交流勞作,既加強了交流,也使得農(nóng)活變得有意思起來。同時挽救了周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此前的景觀跟國內(nèi)其他城市里無他兩樣,沒有絲毫特色可言。改造過后,田耕也成為一種藝術表演。
圖2 稻田景觀
生理需求解決人的基本所需。在此之后的安全需求不同于我們?nèi)粘I钪械娜松戆踩?,而是指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
基于安全需求,應思量如何在景觀設計中去營造私密空間和專屬特性的空間即空間私密與空間領域。人們想要生活在一個安全、有序的環(huán)境中,這樣的景觀是公共性的,人們一起共享空間,但同時他們需要隱私和自己的空間,如果這種情況被打破,它會造成焦慮和恐慌。對隱私和領域的關注有助于人性化場所的建設。
心理學家奧爾特曼對私密性的作出概念闡述,即對自己周遭環(huán)境有個體的自我選擇。私密有四種功能:自主性、情感釋放、自我評價和信息交流的約束性。
自主性能使個體自由地控制個體的行為和周圍環(huán)境,從而獲得個體感受;情感釋放能使人能充分展現(xiàn)自我,使個人思維放松,舒緩壓力;自我評價是為了讓個人有自我批評和構(gòu)思的空間;限定信息交流是為了使個人遠離他人,闊別外界干擾。
由此可見,私密性讓人放松情緒,與外界干擾隔離,可以增加人的穩(wěn)定感和安全感。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可以通過營造私密性空間,增進環(huán)境給人的安全感。公園里的私人空間就像是家庭空間的延伸,雖不能為每一個人歸劃出專屬的綠地,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設計一些具有私人自然的景觀小品,給游客帶來“家”的感覺。在景觀設計中,私人空間通常是封閉的空間,但是如果過于封閉,也會引起人們的焦慮。所以設計通常采用較為柔和的封閉手法,來劃分一些封閉的空間,例如,常用的植物、排柱、通透的墻、藤架、廊架等元素。
圖3 重慶潼南大佛寺濕地公園
圖4 西安皂河生態(tài)公園
在一定環(huán)境中,人們對能控制和擁有的空間,會讓自我更有安全感,且更容易表達交流。這一本能性的特征在自然中許多的動物都可以體現(xiàn),像獅子、老虎、貓、狗等等,人雖是高級動物但是也擁有這樣的本能。按照四種常見空間間隔關系,在人類學家赫爾(E·Hall)的文章里,包括:親密距離:介于0.15米至0.4米之間,這是人際交流中的最小距離。就交互場景而言,它是一個私有場景(通常是室外空間中家人與夫妻之間的距離);個人距離:0.46米至1.22米之間(親密朋友,熟人之間的接觸距離);社交距離:1.3米至2.10米(通常反映社會性或禮節(jié)的距離);公共距離:超過4米,通常是演講者間隔聽眾之間的距離。
在塑造領域空間時,我們應充分考慮人的領域意識。在不同對象和空間中要區(qū)分距離的遠近和人群關系。在營造領域空間時,應當注重空間的分層設計、邊界的分割手法和材料的選用。地面鋪裝要根據(jù)環(huán)境不同來選擇,區(qū)域劃分可以通過地形抬高降低,用柱子或者墻體分隔。同時可用較為靈活的曲線、折線來降低空間圍合的嚴肅性。
圖5 西安皂河生態(tài)公園
圖6 蘇州真山公園
社交需求包含社交欲、情感欲和歸屬感。在社交活動中所有目的與意義即是交往。它們都是在社交活動中形成的。
基于社交需求,在景觀設計中應用,需從社交這一社會活動出發(fā)。社交活動即是社會人群互相交往的一種聚集性活動。而聚集性的交往活動應提升空間的“公共性”與“交流性”。這是為了使人們更好地交流交往,而營造出更好的公共交流空間。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植物的空間構(gòu)筑功能,利用多種植物、景觀小品的不同配置形成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和封閉空間,創(chuàng)造出適于家庭、朋友、社會團體等開展不同類型社交活動的空間。
公共共享的空間環(huán)境應該要滿足各類社交活動,例如:休憩、集會、交友、演出、運動等等。通過景觀設計讓空間更加有吸引力,要盡可能滿足各類社交活動。
在交流性上,應該通過地面的鋪裝和一些較低高度的植物、景觀小品來增加空間給人的親切感和舒適感。通過營造親切化的氛圍讓來往的人們可以愉快地交流。而同時也要考慮地理位置、和人群的審美水準,趣味性的空間不失為一種流行的交流場所。
圖7 社交需求
尊重的需求包含內(nèi)部尊重——人類個體的成就感和外部尊重——自我價值的承認。馬斯諾對尊重需求的看法對于景觀設計的出發(fā)點應該是區(qū)分人類群體,每一社會階級的群體應該要有不同的考慮。本質(zhì)上來說,尊重需求就是在空間中營造出讓人群有感受自我價值被認可的氛圍。尤其要考慮在特殊群體和社會底層的人們需要。
在室內(nèi)設計中,社會上層人士需要精致高檔的裝修來凸顯自我身份,景觀設計中一些珍貴的植物能突出高檔住宅品味,從而襯托業(yè)主的價值。而在社會中,一些便民利民的公共設計也會讓生活弱者得到更多尊重和被認可的感覺。讓他們在與世界交往過程中得到方便,如同正常人一般,給予他們一種空間歸屬感。這一方面在公共綠地公園為盲人設計的盲道、為殘疾人設計的輪椅走道等能體現(xiàn)出來。
人生追求至高階梯,尊重需求里的個體被外界承認實現(xiàn)的單單是自我。而這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于景觀設計中可以看做是對多方面地實現(xiàn)以人為載體自我的超越。超越個體人類價值實現(xiàn),從景觀設計來看應該分為“場地價值的實現(xiàn)”和“人的自我實現(xiàn)”。場地的價值實現(xiàn)同時又帶來更深一層的文化、精神的價值實現(xiàn)。場地與人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可以理解為設計師在設計場地時,使原來的空間煥發(fā)新生,讓土地得到再利用和新開發(fā)。讓場地的價值得到體現(xiàn),同時也讓設計師得到自我實現(xiàn),來往的游覽者和原住民也得到自我實現(xiàn)。大多這一點體現(xiàn)為舊地改造,如:中山市的岐江公園,這一個設計改造讓歷史文化再一次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又是對原有歷史的尊重。
圖8 中山市岐江公園
在自我實現(xiàn)需求這一塊,要體現(xiàn)的是諸多內(nèi)涵。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不應該是虛頭巴腦、庸俗不堪的,是更多地從精神層次去挖掘。精神層次的高低決定了設計的雅與俗。而世界上精神層次的往往是從宗教流派中流傳下來的一些精神文化。它們極具深度和韻味,代表某一個派系體現(xiàn),對世界人與物之間所有關系的看法,所以宗教建筑為自我實現(xiàn)這一需求的最好體現(xiàn),例如:江蘇睢寧水月禪寺。
圖9 江蘇睢寧水月禪寺
景觀設計從傳統(tǒng)園林設計發(fā)展到今天,越來越成熟,作為改善人類居住環(huán)境的設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其提供了一個參考框架。從人的心理、行為、性格等等人的需求出發(fā),在設計中始終以人的需求為中心,為大眾服務,才是設計的本意。同時在景觀設計中,也要緊隨時代的節(jié)奏,做適時、趣味、現(xiàn)代的設計。要有人文關懷、空間要有親切和舒適感,只有這樣才能說是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