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瑜,李直蘋
重慶市江津區(qū)中醫(yī)院放射科,重慶 402260
肺部占位性病變,特別是2 cm以下的小病灶,由于其多樣性或不典型性,往往在臨床上診斷較為困難,此時纖維支氣管鏡對肺周圍性和支氣管腔外病灶靈敏度低下[1]。隨著影像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計算機斷層掃描(CT)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活檢逐漸成為胸部疾病的主要診斷手段之一,目前超導核磁共振(MRI)和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等新影像檢查技術也不斷被應用于臨床,但現(xiàn)階段仍需明確的病理學結果達到對病變的診斷。明確的病理診斷不僅是腫瘤定性診斷、病理分型的依據(jù),更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指導[2-3]。肺穿刺活檢對于支氣管鏡不能探及的支氣管腔外或肺外圍的病灶有明顯的優(yōu)勢。本研究采用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進行肺部疾病的診斷,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52例疑似肺部病變患者,其中男31例,女21例;病灶直徑8~89 mm,平均(47.52±4.36)mm;年齡43~81歲,平均(62.71±5.29)歲;病程3~35個月,平均(6.76±0.67)月。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健全者;(2)所有病例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脫落細胞學、細菌學及肺部影像學檢查均未能明確病變的性質;(3)血常規(guī)、凝血各指標均處于正常范圍內。排除標準:(1)不愿加入本次研究或不予合作者;(2)具有精神意識障礙的患者;(3)中途退出或轉院者。本研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術前準備 術前常規(guī)進行血液實驗室檢查,尤其注意患者有無凝血功能障礙,完善血氣分析、心電圖檢查,評估有無穿刺禁忌證,術前仔細閱讀近期CT,如腫塊近肺門處,應做增強CT分析腫塊與血管的關系,確定穿刺體位、穿刺位置、測量進針深度及進針角度等。并向患者家屬詳細告知穿刺風險及各類并發(fā)癥,取得家屬理解及配合。與患者面對面交流,使患者對穿刺流程了解,更好的配合操作,縮短穿刺時間。
1.2.2穿刺過程 掃描前,患者取術前準備確定的體位,盡可能使患者感到舒適,配合穿刺。先進行水平面掃描,掃描后確定腫塊部位,定位水平面,再于胸部表面留置定位針,再次掃描選取最佳穿刺位置,確定定位針層面,測量皮膚距胸膜距離、胸膜距腫塊距離,判斷穿刺角度,于胸部表面定位,并使用記號筆標記。術區(qū)消毒,鋪巾,按照CT定位處進行局部浸潤麻醉,用腰穿針針芯進入預測距離進行腫塊定位,定位后再次進行CT掃描,確認針芯是否在腫塊內,確認后,使用TSK18G、16G全自動活檢槍進行腫塊組織活檢,取出組織標本放入10%甲醛溶液中。穿刺過程中如有出血立即停止穿刺,進行緊急止血處理。穿刺結束后,再次CT掃描,確認是否有氣胸及胸腔內出血。根據(jù)氣胸范圍及出血量確定是否需行胸腔閉式引流術。
1.2.3術后處理 術后臥床休息4 h,監(jiān)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觀察有無劇烈咳嗽、咯血、胸痛、氣短等不適。術后第一天常規(guī)進行胸片檢查,如有氣胸或氣胸范圍擴大,應及時行胸腔閉式引流術??┭颊邞皶r給予止血處理。
1.3觀察指標 明確每例患者的穿刺結果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2種檢查方法診斷結果,分別計算靈敏度、準確度及特異度,計算方法: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人數(shù)×1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病理學結果 52例病例穿刺后均送病理科作組織學檢查。病理學結果顯示:肺鱗癌22例,肺腺癌15例,轉移瘤5例,炎性病變4例,結核瘤5例,正常肺組織1例。其中1例炎性病變及1例正常肺組織經(jīng)手術證實均為肺癌,為假陰性,屬取材失敗?;顧z過程進針次數(shù)1~6次,平均(4.8±0.5)次。穿刺活檢總確診率為96.15%。
2.2并發(fā)癥情況 52例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7例。其中4例氣胸,3例為30%以內,吸氧、臥床休息后自行吸收;1例肺壓縮50%,經(jīng)微創(chuàng)胸腔閉式引流3 d后吸收;2例少量咯血,1例少量血胸,經(jīng)臥床、止血等一般處理后均好轉。
2.3兩種檢查方法診斷結果比較 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術在靈敏度、準確度(97.96%、96.15%)與常規(guī)CT掃描相比(67.34%、67.3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結果比較(n=52)
肺部孤立性或多發(fā)結節(jié)病灶或彌漫性病變的定性診斷是胸科的難點之一,雖然診斷方式較多,如X光、CT、MRI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確診仍須依賴病理學結果[4]。雖然胸腔鏡和肺活檢可以達到100.0%的靈敏度和特異度,但它們更具創(chuàng)傷性,且費用較高、專業(yè)性更強,應用受到限制。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對周圍肺疾病的診斷陽性率較低。肺活檢是一種微創(chuàng)、實用、安全、有效的診斷工具,外周肺病變的組織學診斷,特別是在惡性病變的診斷中,顯示了其重要性和優(yōu)越性[5-6]。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對良惡性病變有較高診斷率。國內報告正確率為91%,國外報告的正確率為74%~94.5%。本次研究中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術在靈敏度、準確度及特異度分別為97.96%、96.15%、66.67%,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活檢不僅解決定性診斷的問題,而直接關系到治療方案的制訂。對于能接受手術的患者,應盡快提供手術依據(jù),以提高生存率;對于不能進行手術的患者,可以提供病理依據(jù),以供選擇化療或放療方案[7]。
手術前應仔細閱讀和分析CT圖像,以確定穿刺位置和穿刺角度,判斷腫塊位置和血管之間關系,必要時應考慮增強CT下穿刺。穿刺前務必定位準確,應選擇最短距離。定位體表后,重新定位針頭,明確針尖位于腫塊內后才能進行穿刺[8]。日本TSK全自動活檢槍16G和18G取材均比較滿意,準確定位后,穿刺過程應迅速,不應遲疑緩慢。將樣品固定在10%甲醛溶液中。CT引導下肺穿刺有氣胸的危險,胸腔閉式引流48 h后檢查胸部X光,顯示肺組織恢復良好[9]。不同研究中氣胸的發(fā)病率為8%~60%,平均20%左右。胸腔引流的發(fā)生率為2%~18%。發(fā)生氣胸的主要原因是腫瘤位置、穿刺路徑深而太長、患者配合程度不足。雖然穿刺是一種重要診斷工具,但也有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腫塊小于2 cm時出現(xiàn)大咯血風險很高,可能為針倉激發(fā)穿過病灶破壞正常肺組織所致。穿刺前應常規(guī)植入留置針,若手術中出現(xiàn)大咯血,可及時搶救,避免因大咯血搶救不及時而發(fā)生窒息導致死亡。與CT引導下肺穿刺相關死亡率在0.02%,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大咯血和大量肺內出血[10-11]。52例穿刺患者中,2例小咯血患者及時止血,病情未進一步惡化。因此,雖然死亡率為0.02%,出血的風險也相對于氣胸低,但仍需提高警惕。腫塊越小越要小心,一般<2 cm 者,由于呼吸運動可能導致針尖偏離腫塊。位置較深的或臨近支氣管的應在增強CT輔助下完成,調整穿刺針的注射距離,然后觸發(fā)活檢槍自動切割材料。
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在肺部病變的診斷上非常成熟,診斷率高,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臨床應用廣泛,對肺占位性病變有很高診斷價值。只要在熟練掌握技術、技巧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穿刺針、準確定位、合理送檢標本、就會提高穿刺的診斷率,并減少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