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一、引言
時維九月,序?qū)偃?。七十年風雨兼程,在千千萬萬華夏兒女胼手胝足的英勇奮斗下,新中國迎來他今日的輝煌。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進程不斷推進,祖國的變化日新月異,中國人民意氣風發(fā),昂首闊步走進新時代。適逢新中國七十誕辰,我們班開展了主題為“壯麗七十載,愛我好河山”的研學旅行活動。這次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我們觀察世界的地理視角,樹立熱愛自然、愛護環(huán)境、熱愛祖國的家國情懷以及增強地理實踐力、人地協(xié)調(diào)觀等地理核心素養(yǎng)。
二、研學活動過程
九月末的清晨,“秋老虎”早已收斂了它的神威,微冷的秋風帶來了一絲寒意。我們滿懷憧憬與激情,開啟了昆明西山研學之旅。隔滇池遠望,西山層巒聳翠,綿亙起伏,宛如一位少女側(cè)臥于滇池湖畔,秀發(fā)垂入草海,風姿綽約,嫵媚迷人,“睡美人”的傳說讓人浮想聯(lián)翩。西山是地殼運動使巖層斷裂抬升而形成的一座典型的斷塊山,龍門斷裂面壁立千仞,山勢雄壯。在西山東側(cè),巖層斷裂下陷形成的低地不斷積水便形成了昆明的“母親湖”——滇池(圖1)。
坐車至西山山麓高蹺站,一條寬闊的盤山公路順著山勢蜿蜒而上,如同一條灰色的絲帶纏繞著西山,在翠綠濃蔭中時隱時現(xiàn),我們沿著山路向山頂前行。在途中,看到公路上似曾相識的白線紅線,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盤山公路上的車道分隔線原來就是地理課本上的“等高線”。這條“等高線”曲度最大的地方在山谷、山脊處,位于山脊處的車道分隔線向下(山腳)方向凸出;位于山谷的車道分隔線向上(山頂)方向凸出,且此處多有溪水山泉流出,這不正是我們所學過的等值線中“凸高為低,凸低為高”的規(guī)律嗎?我們還觀察到,溪水流向和車道分隔線(“等高線”)的凸向相反(圖2)。這與我們學到的等高線知識不謀而合!這個有趣的小發(fā)現(xiàn)讓我們感受到地理的無窮魅力和野外研學實踐的快樂。
西山是天然的氧吧,山路兩旁植被茂盛、古木參天,還有大量的藤蔓植物借勢不斷向高處攀緣,樹木背道路一側(cè)由于光照條件較差,多長有青苔。經(jīng)過一路仔細觀察,我們還發(fā)現(xiàn)西山植被的垂直變化比較明顯,山麓地帶的植被以白櫟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山腰太華寺以上分布著榆樹等落葉闊葉林,山體上部則分布著以云南松、華山松為主的針葉林,山頂小石林一帶則以灌木草叢為主(圖3)。溫暖濕潤的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富含養(yǎng)分的土壤和較大的地勢高差等地理要素的組合為西山的植物多樣性提供了條件,從這里也可一窺云南被稱為“植物王國”的緣由。
靠山體一側(cè)公路修建時留下的垂直土層剖面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圖4)。土層表面被枯枝殘葉覆蓋,土層上部土壤呈現(xiàn)紅色,伸手一摸,手也染上赤紅色。這就是典型的高原紅土。它是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土壤中的鐵元素經(jīng)高度氧化形成高價氧化鐵而使土壤呈現(xiàn)出紅色的。在土層的下部,長滿青苔的基巖裸露,龐大粗壯的植物根莖盤根錯節(jié)穿插其中。這些基巖巖石表面裂縫縱橫、紋理清晰,這就是風化作用的“杰作”:植物生長過程中的生物作用、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造成對基巖的破壞。原來 “風化”作用離我們是如此之近,我們折服于這些“藝術(shù)家”的精湛技藝。
在半山腰矗立著一座古寺,這便是有著很高歷史文化價值的華亭寺(圖5)。華亭寺背倚青山,寺院呈環(huán)形,院內(nèi)花團錦簇,旺盛的香火寄寓著人們的美好愿景。往主殿去,滄桑的古木、斑駁的石橋與朱紅的院墻,將寺院裝點得古樸幽靜,自然環(huán)境與佛教文化在這里相得益彰、渾然一體。主殿內(nèi),三尊金佛坐于堂前,威嚴而莊重,周圍三面拱形墻上嵌滿塑有五百羅漢形象的浮雕,他們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幽山深處的華亭古寺,耳邊裊裊的鐘磬之音,在“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中,讓我們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佛家的淡泊與寧靜。
離開華亭寺一路向南登上太華古道,古道幽篁碧翠,濃蔭垂翳,綠苔斑駁,可聞陣陣清脆的鳥鳴,幽遠深邃。俯瞰遠處,可一睹四周山巒相合的昆明壩子(盆地)全貌(圖6),“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的宏大氣象在眼前浮現(xiàn);稍遠處滇池北岸和東岸,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昆明城市風貌盡收眼底。昆明壩子地形平坦,氣候適宜,為早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及后期的城市建設(shè)都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隨后到達龍門牌坊西側(cè)坡地上的聶耳墓(圖7),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云南驕子聶耳的雕像。在他的墓前,我們肅立默哀,齊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由聶耳譜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不朽精神詩篇。在聶耳紀念館里,通過影片了解了聶耳的生平事跡,感受到了國歌在我國浴火重生的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巨大精神力量。無論過去多少年,聶耳和國歌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會被人民永遠銘記、永遠傳唱,聶耳墓作為傳承精神文明的人文景觀,是西山游客必到的景點。
在老師的鼓勵下,我們堅持爬上西山頂。正當對一路來的風景有所倦怠時,山頂上風格迥異、蔚為壯觀的小石林讓我們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野咨男∈?,怪石嶙峋,如萬劍插天,危聳于西山之巔。在徐徐清風中,經(jīng)流水溶蝕作用雕琢的形態(tài)各異的灰白色石灰?guī)r似乎在訴說著這古老的喀斯特地貌的前世今生。
蒼崖萬丈,綠水千尋,月印澄波,西山不愧為滇中第一佳境。如今的西山,是集登山健身、科學考察、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文物參觀、宗教朝拜等多種旅游活動于一體的寶地,具有很高的康體娛樂價值、美學價值、科學考察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往返十多千米的山路,雖然疲憊不堪,但所有疲憊都被這地理世界的壯麗景色所撫慰,留下的只有滿滿的收獲與幸福。壯麗七十載,愛我好河山,謹以《蝶戀花》一詞感西山此行。
蝶戀花·游西山
銷恥雄崛七十載,國保長安,山河長氣派。學堂靜修養(yǎng)能耐,何不偷閑惜勝概。
滇水波光描山黛,逼斷龍門,石劍斜天外。古道藏幽一樹苔,溪澗無心無窮愛。
三、研學活動的收獲與啟示
“壯麗七十載,愛我好河山”讓我們帶著地理知識出發(fā),裝著地理知識看風景,感受祖國的美好河山和中國的獨特文化,體驗旅行帶來的快樂。這是意義非凡、獨具特色的“行走中的課堂”,在這堂課中地理理論知識和現(xiàn)實大千世界有機融合,拓寬了我們觀察世界的視野,讓我們在山、水、樹、城、寺中感受地理的無窮魅力。
旅游景觀欣賞提升研學活動的品質(zhì)。此次活動剛好是學習了高中地理選修六《旅游地理》后的一次活動,此次活動的策劃、旅游線路的確定、旅行中應(yīng)注意的事項和物品的準備緊密結(jié)合教材知識。旅行中旅游景觀的欣賞要求我們按照科學方法去體驗,在欣賞西山旅游景觀的過程中,選擇恰當?shù)挠^賞位置和最佳視角把握旅游景觀的美感特征,如遠觀西山“宛如少女側(cè)臥滇池池畔,秀發(fā)垂入草?!保刮覀兏惺艿叫蜗竺?置身太華古道“古道幽篁碧翠,濃蔭垂翳,綠苔斑駁,可聞陣陣清脆的鳥鳴,幽遠深邃”,使我們感受到色彩美和聲音美;俯瞰山下“水、壩、山、城有機融合”,體現(xiàn)了形象美和人地協(xié)調(diào)美;把握自然景觀(如西山、滇池)的成因和人文景觀(如華亭寺和聶耳墓)的歷史文化價值,體驗了旅游景觀的意境;《蝶戀花》一詞表達了以情觀景、情景交融的旅游體驗,大大提升了旅游活動的品質(zhì)。
旅行中驗證、發(fā)現(xiàn)地理現(xiàn)象及規(guī)律,培養(yǎng)地理思維品質(zhì)。在整個旅行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認識、欣賞大千世界。當看到西山龍門陡崖、浩蕩滇池及昆明壩子時能夠結(jié)合地質(zhì)作用來思考其成因;當看到小石林的壯觀景象以及道路兩側(cè)因為修路造成原土、基巖裸露且觀察到原土顏色呈現(xiàn)紅色、巖石裂隙發(fā)育時能夠準確描述這些地理現(xiàn)象,并能運用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原理從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方面推測、分析、解釋其原因;當從山麓爬到山頂?shù)倪^程中觀察植被的細微變化時,能夠準確感知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當看到盤山公路的車道分隔線時,能夠敏銳地聯(lián)想到等高線,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車道分隔線最彎曲處在山脊和山谷、車道分隔線在山脊處向山腳方向凸出、車道分隔線在山谷處向山頂方向凸出、溪流流向和車道分隔線凸向相反等現(xiàn)象和等高線相關(guān)知識完美吻合??梢?,通過研學活動,在旅行中實現(xiàn)課本知識和現(xiàn)實世界結(jié)合,拓寬了觀察世界的地理視野,增強了地理核心素養(yǎng),提升了地理思維品質(zhì)。
充分體現(xiàn)地理學科“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立德樹人是當代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wù),地理學科也應(yīng)充分挖掘其“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而研學旅行或者地理野外實踐活動則能充分承載這種功能。我們從“蒼翠挺拔的西山,澄澈秀美的滇池,錯落有致的城市建筑”以及“自然環(huán)境與佛教文化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的華亭寺”中感受到人地和諧之美,從華亭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中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蝶戀花·游西山》一詞中體現(xiàn)出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自信,在山、水、樹、城、寺的感受中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在聶耳精神的感召下愛國之心展露無遺、家國情懷加倍升華,在“疲憊被西山的壯麗景色和大自然的美妙所消解”的地理實踐過程中鍛煉了意志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