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麗, 趙淳樸 , 李 格, 王亞軍, 徐善良
(1. 寧波大學 海洋學院, 寧波 315211; 2. 寧波大學 應用海洋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寧波 315211)
動物學科歷史悠久,知識體系涉及動物形態(tài)學、動物分類學、動物解剖學、動物生理學和動物發(fā)育學等,其內容龐大、結構描述抽象,概念化理論較多,這對于大一新生來說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1-4]。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動物學課堂教學也面臨越來越多的矛盾與挑戰(zhàn),表現(xiàn)為:教師“灌輸式”的單一教學方法與學生多渠道快速獲取知識之間的矛盾;教師的“知識傳播者”角色與學生希望的“學習設計師”不相稱;教師的“知識權威”姿態(tài)與學生心目中“學習伙伴”式的新型師生關系存在落差[5-6]。不可否認,如今大學課堂中“95后”和“00后”學生是在信息化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與“80后”和“90后”學生有著顯著的不同,面對新生代大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特點,原有的教學組織形態(tài)和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他們的需求[7]。必須重構動物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充分融入多維互動元素,才能為海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夯實基礎。
本文從“問題引領”為導向的課前、課中、課后的拓展思維訓練,“多維互動”為核心的“實物標本-數(shù)碼模型-二維信息”一體的全息體驗,“自主參與”為目標的學生科研實踐和教學軟件開發(fā),“科學評價”為結果的學生自評體系創(chuàng)新4個方面闡述了動物學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拓展性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
動物學課程內容可大致分為34個門類,其下又有眾多的分類階元,涉及200多萬種動物,而且許多知識較抽象,關聯(lián)性不強,學生需要記憶的知識點眾多[8]。同時,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發(fā)展,手機移動端閱讀已成為學生重要的知識來源。學生在課堂上也逐漸暴露出“快餐式”的學習特征,重心不再是認真做好筆記,他們不太愿意關注學術理論、技術研究的由來,而更關心技術的應用與現(xiàn)實價值。因此,針對新生代大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特點,過去傳統(tǒng)的課程知識體系和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學生對知識的汲取。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角色轉型,主動成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學習共同體,還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多維互動,創(chuàng)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全新的教學模式介紹動物科學發(fā)展前沿的最新研究方法、動態(tài)與成果。
近年,有關動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在許多高校也做了不少探索。大致可歸納為以下5個方面:1)動物學課程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要時時處處體現(xiàn)“課程思政”職責,在傳授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價值傳播不可忽視[9];修立輝提出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的“PBL”和“TBL”教學方法,強調問題情景教學[10]。2)許多作者強調動物標本在動物學教學中的價值與重要作用,為了解動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jù)[11]。要讓學生參與標本采集、制作動物標本,參與動物資源調查以及實驗準備工作,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意識[12]。3)動物學網(wǎng)絡教學平臺使教學活動完全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動物學教學網(wǎng)絡平臺資源共享,也使學習不再局限在本校的課堂上[13]。4)開放實驗室、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各類科技活動以及指導學生申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是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14]。5)改革探索動物學課程考核方法,從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15];規(guī)范實驗課程的考核,考核權重更多地傾向于實驗操作的過程,體現(xiàn)成績的客觀性、合理性和公正性[16]。
我們在動物學教學改革實踐中具體設計并實施了以下4個方面的研究與探索。
采取“用故事引入問題”和“以懸念引人入勝”的教學創(chuàng)新。做到每課必有案例,聚焦學生的好奇心。每次上課前結合教學內容用3~5 min講述一個關于動物與人和自然的故事,用20多個趣味科學故事貫穿全課程。如講述“海洋中的惡魔——赤潮”(原生動物)、 “鬼斧神工的有孔蟲”(多孔動物)、“海濱浴場的致命殺手——水母”(腔腸動物)等,并推薦學生關注“動物傳奇”等專題系列節(jié)目及公眾號。
每次介紹新的動物類群時,結合介紹我國動物學先驅秉志、朱冼、童第周等為世人所敬仰的生平故事,也講述鄭守儀院士與有孔蟲的不解之緣,甲殼動物泰斗堵南山先生,魚類學泰斗朱元鼎,貝類學泰斗張璽,航天宇宙生物學開拓者貝時璋等科學名人的故事;并適時介紹發(fā)現(xiàn)青蒿素并獲得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屠呦呦。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科學研究需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堅持。通過這些生動的人物故事傳達了具有科學精神內涵的正能量。
課后經(jīng)常結合現(xiàn)實案例給出拓展思考題,引導學生開展4~6人的小組討論,強化團隊協(xié)作,啟迪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潛能,養(yǎng)成理性思考、科學分析問題的方法。
原創(chuàng)一些聯(lián)想易記的順口溜或口訣,幫助學生記憶。如節(jié)肢動物口訣:“節(jié)肢動物,外殼保護;肌肉橫紋,肢體分節(jié);氣管馬管,開放循環(huán);混合體腔,視覺成像?!边@些學習活動的開展顯著提高了學生對動物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讓學生動手參與是動物學課程改革的又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動物標本的剝制和標體浸制,獲得了成就感并切身體驗實驗材料的來之不易。學生組成課題小組,自主設計實驗,飼養(yǎng)蝦蟹、水母、魚類、貝類等實驗動物,不僅可以直觀理解動物外部形態(tài)與功能的辯證統(tǒng)一,又可以深刻感悟每一種動物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性。指導學生用軟件構建3D動物模型,采用可塑性材料動手制作動物結構模型,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動物內部構造的立體空間認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對動物奧秘的探索興趣。
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終端使多媒體教學得以全面拓展,從而使學生對空洞的理論內容有更直觀地了解。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師生一起建成了有1100多種標本的海洋生物館,并完成了“寧波大學海洋生物二維碼系統(tǒng)”,學生們可以通過掃碼更系統(tǒng)地了解海洋生物知識。
實施的“小助教”活動是動物學實驗環(huán)節(jié)的又一創(chuàng)新性探索,旨在“讓學生帶學生效果會更好”。選擇自愿充當小助教的學生提前進實驗室解剖動物,認真掌握解剖的每一個細節(jié),在隨后的實驗課堂上,這些學生擔當了指導同學的“小助教”角色,輔助老師及時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由于同學間的平等關系,更容易引導一些膽小的學生向“小助教”請教。有學生在反饋表中說“當了實驗課小助教,我在實驗時必須特別認真仔細,掌握每一個解剖細節(jié),才能輔導同學實驗”。這個教學創(chuàng)新讓實驗課上同學間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顯著提高了實驗課的整體教學效果。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有計劃地實施了以下實踐活動。
2016—2018學年,學生們策劃設計了“用另一只眼睛看寧波博物館,感悟人與動物的辯證和諧”的課外主題實踐。學生們在寧波博物館的各大展廳中逐一發(fā)現(xiàn)展館中出現(xiàn)的動物圖案、動物雕塑、動物工藝品、動物題材的繪畫、建筑物上的配飾、家具及青銅器上的雕刻紋飾、文字介紹中的動物、展館周邊樹林和水池中的動物等。調研后每組完成了一份較詳細的“調研報告”,在報告中學生感慨道:“自然賦予了我們豐富的動物蛋白,我們應該善待環(huán)境,促進人與動物和諧發(fā)展。”
利用一些學生的特長,還引導學生自主開發(fā)了多款實用教學輔助小軟件。如成功開發(fā)的“魚貝鑒剖量算程序”軟件,既可以用于測量計數(shù)又可以計算生物量、豐度及多樣性指數(shù)等;還組織學生把動物學試題庫開發(fā)成答題游戲App,符合學生貪玩不服輸?shù)奶卣?,在答題游戲中完成課堂知識點的復習與鞏固。
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各級學生科研項目,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研究,鼓勵參與大學生“挑戰(zhàn)杯”等比賽。學生通過撰寫發(fā)表論文和申報專利,收獲一份通過自己努力帶來的成就感,并深切體會動物學知識的實踐應用價值。
落實“科學評價”的教學改革,摒棄過去動物學實驗課采取期末逐個面試的不科學方式。從2015年起引入了芝加哥大學的動物學實驗考核的新穎方式。事實證明,這種考試既提高了考試效率,更體現(xiàn)了評價的科學性。
課程考核也摒棄了以往教師單一評價為主的成績評價體系,引入“學生互評和自評”機制。首先讓學生全程參與設計了一套相對完善的評價打分表,培養(yǎng)學生客觀公正的心態(tài)。并加大團隊分的權重,根據(jù)團隊中成員的合作精神、默契程度、創(chuàng)新思想、匯報講解水平等多角度來評定團隊分。更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的鍛煉以及對知識的共同掌握。課程的總評成績還參考學生期末的自我評分,養(yǎng)成誠實守信, 增強自我認識。
圖1 2016年寧波大學動物學課堂教學評價分布圖
通過幾年的課程改革探索,獲得了較滿意的教學效果,圖1和圖2分別是2016年(參評學生37人)和2018年(參評學生43人)寧波大學動物學課堂教學評價分布圖。圖中10個指標評價顯示,五星評價率占大多數(shù),且隨教學改革的深入,三星以下的評價顯著下降,五星評價則顯著提高,表明改革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尤其在“受到關注”“學習投入”“思考問題”“發(fā)言機會”等指標提升迅速。
圖2 2018年寧波大學動物學課堂教學評價分布圖
面對“95后”和“00后”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特點,在動物學教學模式改革上通過“用故事引入問題”和“以懸念引人入勝”、實施“多維互動、全息體驗”;提升“自主參與”度,實現(xiàn)學生帶學生的“小助教”實驗新模式,有效提高了實驗效果;引入國外考核模式,改革實驗課評價機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雖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我們還是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課堂教學改革的各項工作,進一步提高動物學課堂教學改革的質量,努力在高校動物學的教學改革和研究實踐中不斷有所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