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宇, 冀錦華, 郭慧琴, 陶 羽, 馮福應, 趙鴻彬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應用與環(huán)境微生物研究所, 呼和浩特 010011)
纖維素是一種不溶于有機溶劑與水的大分子多糖,是自然界中最豐富的碳水化合物[1-2],物理或化學手段處理纖維素普遍存在成本高、利用不充分、有害副產物多等問題[3],而高效、環(huán)保的微生物法日益被用于轉化利用纖維素資源,是處理纖維素廢棄物的重要手段。在降解纖維素的微生物中,真菌的降解能力較強,但因其生長緩慢、相關酶類結構復雜且熱穩(wěn)定性較差和不耐堿性等缺點限制了其工業(yè)化發(fā)展[4],而細菌具有來源更廣、種類更多、生長快等優(yōu)點,能在各種極端環(huán)境生存,易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而顯現(xiàn)了潛在的應用前景,而國內外對細菌降解纖維素的研究報道較少[5-7]。
以往研究主要針對單一的底物分離纖維素降解菌,獲得的菌株普遍存在酶活較低、適應性不強等缺陷。復合微生物處理主要是利用不同菌株各自的優(yōu)勢特點進行組合,復合菌系中微生物間的協(xié)作關系大大提高了它們對纖維素的降解能力,達到更好的處理效果[8-9]。目前,利用復合菌系降解纖維素已受到廣泛關注。分離高效降解纖維素菌的研究已有較多報道,但對細菌組成的復合菌系的研究相對較少[10-11]。
常溫復合菌系能高效分解纖維素、半纖維素等成分,在寒區(qū)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有著一定的應用潛力[12]。內蒙古自治區(qū)屬于溫帶寒冷區(qū),秋冬季周期長,纖維素降解菌資源豐富。因此,認識和挖掘該地區(qū)纖維素降解菌資源,篩選高效的纖維素降解菌群,將為開發(fā)降解纖維素復合菌劑奠定基礎。
樣品采集自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森林的帶腐爛落葉的表層土壤,放冰盒運回實驗室,4 ℃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1)富集培養(yǎng)基:纖維素(秸稈末、濾紙漿)5 g,蛋白胨 5 g,CaCO32 g,NaCl 5 g,K2HPO40.5 g,MgSO40.5 g,ddH2O 1000 mL,pH 自然。2)篩選培養(yǎng)基:羧甲基纖維素鈉/微晶纖維素/D-水楊苷 5 g,酵母粉 2 g,KH2PO40.5 g,MgSO40.5 g,瓊脂 20 g,ddH2O 1000 mL,pH值自然。3)鑒別培養(yǎng)基:(NH4)2SO42 g,MgSO40.5 g,K2HPO41 g,NaCl 0.5 g,羧甲基纖維素鈉/微晶纖維素/D-水楊苷 2 g,剛果紅 0.4 g,瓊脂 22 g,ddH2O 1000 mL。4)濾紙培養(yǎng)基:濾紙條(每條1 cm×3.6 cm,約0.03 g)5 g,酵母粉 2 g,KH2PO40.5 g,MgSO40.5 g,ddH2O 1000 mL,pH值自然。5)1% 羧甲基纖維素鈉/微晶纖維素/D-水楊苷溶液:10 g 羧甲基纖維素鈉/微晶纖維素/D-水楊苷溶解于檸檬酸緩沖液(pH 4.8,0.2 mol/L)并定容至1000 mL。
將采集的土樣充分混勻,取適當樣品接入含有富集培養(yǎng)基的燒杯中,置25 ℃培養(yǎng)箱中富集培養(yǎng)15 d后,轉接新鮮培養(yǎng)基再次富集培養(yǎng),共轉接3次。取10 mL富集培養(yǎng)液加入含90 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置于 120 r/min搖床中25 ℃振蕩1 h,充分混勻,稀釋成10-2、10-3和10-43個濃度梯度(每個梯度3個重復),涂布到3種含不同碳源的篩選培養(yǎng)基上,25 ℃培養(yǎng)1~2周。挑取不同形態(tài)、顏色的菌落進行分離純化,然后將純化的單菌落分別接種到對應的碳源-剛果紅鑒別培養(yǎng)基上25 ℃恒溫培養(yǎng),進一步觀察菌株生長情況,根據(jù)水解圈的大小篩選纖維素酶活性高的菌株。
參考胡曉紅等[13]的方法對細菌DNA的進行提取。選用細菌通用引物對27F和1492R進行PCR擴增,產物進行純化后用pEASY-T1 Cloning Kit(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將目的片段與載體連接,并將其轉入EscherichiacoliDH5α中。用M13引物對陽性克隆子進行菌落PCR擴增檢測,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進行測序。將測序結果中的載體序列刪除,然后選取峰圖整齊的序列利用EzTaxon數(shù)據(jù)庫對各個核酸序列進行比對及相似性比較。
以150 μL 1%(W/V)的微晶纖維素/CMC-Na/D-水楊苷緩沖液分別作為反應底物,加入50 μL粗酶液,于50 ℃恒溫水浴鍋中反應30 min,然后加入200 μL DNS終止反應,并將混合物在沸水浴中煮5 min,待反應混合物冷卻,加入650 μL蒸餾水,混勻,取出200 μL加至96孔酶標板上,用酶標儀測定540 nm下的吸光值(OD540)。分別測定外切葡聚糖酶、內切葡聚糖纖維二糖水解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性。
以150 μL的醋酸緩沖液和1.5 mg濾紙作反應的底物,加入50 μL粗酶液,于50 ℃恒溫水浴鍋中反應30 min,然后加入200 μL DNS終止反應,并將混合物在沸水浴中煮5 min,待反應混合物冷卻,加入650 μL蒸餾水混勻,取出200 μL加至96孔酶標板上,用酶標儀測定540 nm下的吸光值(OD540),測定總酶活(濾紙酶活)。
酶活力定義:在50 ℃的反應條件下,1 min內催化底物生成1 μmol葡萄糖所需的酶量為1 U/mL。
從分離純化得到的互不拮抗菌株中,對應每種纖維素碳源分別篩選出3株酶活性較高的菌株,共9株,進行復合系構建。
1.6.1 單菌株的濾紙酶活性測定
把互不拮抗的菌株單獨接種到濾紙培養(yǎng)基中,于25 ℃振蕩培養(yǎng),每隔24 h檢測一次發(fā)酵液的OD540值,以測定濾紙酶活。
1.6.2 降解復合系的構建及其酶活性測定
把互不拮抗的菌株接種到對應碳源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中,25 ℃恒溫搖床振蕩培養(yǎng),當OD600均接近時,分別在3種不同碳源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的菌株當中任意選擇一株菌組合成復合系。各取1 mL復合系培養(yǎng)液分別接種到50 mL已滅菌的濾紙培養(yǎng)基中,25 ℃恒溫培養(yǎng),每隔24 h測定一次發(fā)酵液的濾紙酶活。
1.6.3 降解復合系的濾紙降解率
將烘干至恒重的濾紙加入到降解復合系的培養(yǎng)基中,25 ℃恒溫培養(yǎng),培養(yǎng)結束后將培養(yǎng)液于5400 r/min離心6 min,去除上清液后水洗,于6000 r/min離心6 min,再用鹽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洗除菌體后,用清水洗滌,105 ℃烘干至恒重,稱重,計算失重率,每組3個平行[14]。
用3種含不同碳源的培養(yǎng)基分離篩選常溫纖維素降解細菌,共得到258株細菌。菌落顏色主要以白色、深紅色、乳白色、黃色、淺黃色、橘紅色為主,多為圓形或近圓形的凸起,邊緣光滑,光澤不透明;無規(guī)則的菌落很少,邊緣粗糙、扁平的菌落較少。
圖1 以微晶纖維素為底物篩選的常溫細菌群落組成
對得到的16S rDNA序列在EzTaxon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分類及同源性分析發(fā)現(xiàn),在258株常溫纖維素降解細菌中,可以利用微晶纖維素(Avicel)的細菌有69株(圖1),其中,18株屬于變形菌門中的α-變形菌綱(α-Proteobacteria),占全部菌株的26%;26株屬于變形菌門中的γ-變形菌綱(γ-Proteobacteria),占38%;12株屬于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中的Micrococcales綱,占17%;5株屬于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中的Flavobacteria綱,占7%;8株屬于厚壁菌門(Firmicutes)中的桿菌綱(Bacilli),占12%(圖1-A)。在屬分類水平上,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共16株占23%為降解微晶纖維素的優(yōu)勢菌屬。其次是根瘤菌屬(Rhizobium),共8株占12%;Lelliottia,共8株占12%;厄氏菌屬(Oerskovia),共8株占12%;芽孢桿菌屬(Bacillus),共8株占12%,見圖1-B。
能利用羧甲基纖維素(CMC)的細菌有97株(圖2),其中,20株屬于變形菌門中的α-變形菌綱(α-Proteobacteria),占全部菌株的21%;33株屬于變形菌門中的γ-變形菌綱(γ-Proteobacteria),占34%;18株屬于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中的Micrococcales綱,占19%;8株屬于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中的Flavobacteria綱,占8%;6株菌屬于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中的Sphingobacteriia綱,占6%;12株屬于厚壁菌門中(Firmicutes)的桿菌綱(Bacilli),占12%(圖2-A)。在屬水平上,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共23株占24%,為降解CMC的優(yōu)勢菌群。其次是厄氏菌屬(Oerskovia),共15株占15%、芽孢桿菌屬(Bacillus),共12株占12%;根瘤菌屬(Rhizobium),共10株占10%;Lelliottia,共10株占10%,見圖2-B。
圖2 以羧甲基纖維素為底物篩選的常溫細菌群落組成
可以利用D-水楊苷的細菌有92株(圖3),其中,21株屬于變形菌門中的α-變形菌綱(α-Proteobacteria),占全部菌株的23%;35株屬于變形菌門中的γ-變形菌綱(γ-Proteobacteria),占38%;有18株屬于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中的Micrococcales綱,占20%;5株屬于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中的Flavobacteria綱,占5%;4株屬于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中的Sphingobacteriia綱,占4%;9株屬于厚壁菌門(Firmicutes)中的桿菌綱(Bacilli),占10%(圖3-A)。在屬的分類水平上,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共24株占26%,為降解D-水楊苷的優(yōu)勢菌群。其次是厄氏菌屬(Oerskovia),共18株占20%;芽孢桿菌屬(Bacillus),共9株占10%;根瘤菌屬(Rhizobium),共9株占10%,見圖3-B。
對篩選得到的258株常溫纖維素降解菌在25 ℃下進行其相對酶活的測定,將其中酶活性相對較高的前10株菌列于表1。其中,以微晶纖維素為碳源篩得的菌株的酶活性大部分在50~80 U/mL之間,菌株DCXA31和DCXA5-3的酶活性分別為25.7 U/mL和33.3 U/mL,DCXA22酶活性最高,達83.0 U/mL;菌株DCXC48的CMC酶活性最低,為7.6 U/mL,菌株DCXC16酶活性最高,達37.3 U/mL,其余菌株的酶活性均在10~30 U/mL之間;菌株DCXD7和DCXD43的β-葡糖苷酶活性較低,分別為10.9 U/mL和13.7 U/mL,其余菌株均在15~30 U/mL之間。
表1 3種不同碳源篩選的常溫纖維素降解菌的酶活性
注:表中Avicel表示微晶纖維素;CMC表示羧甲基纖維素;D-Salicin表示D-水楊苷
圖3 以D-水楊苷為底物篩選的常溫細菌群落組成
從對應每種纖維素碳源分別篩選出3株酶活性較高的菌株,然后組合成27個復合系。降解微晶纖維素能力較強的菌株為DCXA52、DCXA22和DCXA58,分別編號為1、2、3;降解CMC能力較強的菌株為DCXC50、DCXC10和DCXC16,分別編號為1′、2′、3′;降解D-水楊苷能力較強的菌株為DCXD27、DCXD7-1和DCXD68,分別編號為1″、2″、3″。9株菌經(jīng)測序得到其16S rDNA序列,經(jīng)過EzTaxon數(shù)據(jù)庫比對,與最近緣模式種的同源性均大于98%,其所屬菌種信息如表2所示。其中,菌株DCXA52、DCXA58屬于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DCXA22屬于根瘤菌屬(Rhizobium),DCXC10屬于黃桿菌屬(Phyllobacterium),DCXC16屬于Chitinophaga,DCXC50和DCXD7-1屬于厄氏菌屬(Oerskovia),DCXD68屬于芽孢桿菌屬(Bacillus),DCXD68屬于Lelliottia。
表2 常溫降解復合系所用菌株的序列同源性
2.4.1 降解復合系所用單菌株在濾紙培養(yǎng)基中的酶活
將構建常溫降解復合系所用的單菌株分別接種到濾紙液體培養(yǎng)基中25 ℃恒溫培養(yǎng),每隔24 h測定1次酶活性,結果如圖4所示。酶活均在第4天達到最大。降解微晶纖維素的菌株DCXA52、DCXA58、DCXA22的酶活分別為29.38、26.08和26.00 U/mL;降解CMC的菌株DCXC10、DCXC50、DCXC16的酶活分別為20.20、21.36和28.96 U/mL;降解D-水楊苷的菌株DCXD7-1、DCXD27、DCXD68的酶活分別為22.24、22.75和30.15 U/mL。
圖4 構建常溫降解復合系的單菌株的濾紙酶活性
2.4.2 降解復合系的濾紙酶活及濾紙降解率
把27個降解復合系組合分別接種到濾紙液體培養(yǎng)基中25 ℃恒溫培養(yǎng),每隔24 h對各個組合的濾紙酶活性進行測定,結果如圖5所示。 降解復合系在發(fā)酵的過程中,14個組合的濾紙酶活性出現(xiàn)了兩個峰值,剩余13個組合的酶活性只出現(xiàn)一個峰值。其中,組合C13′1″、C13′3″、C21′1″、C21′3″、C23′1″、C32′1″、C33′3″在第4天和在第6天出現(xiàn)兩個峰值;組合C11′3″、C22′1″、C31′3″、C31′2″、C32′2″、C33′2″在第3天和第5天出現(xiàn)兩個峰值;組合C31′2″在第2天和在第4天出現(xiàn)兩個峰值;而組合C11′1″、C11′2″、C12′2″、C22′2″、C32′3″、C33′1″只在第5天出現(xiàn)一個峰值;C12′2″、C13′2″、C21′2″、C22′3″、C23′2″、C23′3″只在第4天出現(xiàn)一個峰值;C12′1″只在第6天出現(xiàn)一個峰值。
圖5 常溫降解復合系的濾紙酶活性
降解復合系中酶活性比較高的組合是C11′3″、C22′1″、C31′1″、C32′2″、C33′2″、C12′2″和C22′2″。這些復合系濾紙酶活性約在194~200 U/mL范圍內,而其中最高的為復合系C11′3″、C32′2″和C33′2″,酶活性分別為200.60、200.05和208.79 U/mL,是復合系中單獨菌株的6~10倍,濾紙降解率分別為26.8%、22%和32.4%(圖6),為常溫降解濾紙的優(yōu)勢菌群組合。
圖6 常溫降解復合系7 d內的濾紙降解率
本文分別以微晶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和D-水楊苷為唯一碳源共篩選得到258株常溫纖維素降解細菌。其中,γ-Proteobacteria為第一優(yōu)勢菌群,α-Proteobacteria為第二優(yōu)勢菌群,在所有降解纖維素細菌中占絕對的數(shù)量優(yōu)勢,為主要菌群,這與很多文獻報道類似[15];其次為Actinobacteria。分離到的降解纖維素細菌分屬于21個不同的屬,其中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根瘤菌屬(Rhizobium)、劍菌屬(Ensifer)、芽孢桿菌屬(Bacillus)和黃桿菌屬(Flavobacterium)為主要的纖維素降解細菌,蒼白桿菌屬(Ochrobactrum)、Lelliottia、厄氏菌屬(Oerskovia)、葉桿菌屬(Phyllobacterium)、桿菌屬(Ancylobacter)、地桿菌屬(Pedobacter)、短小桿菌屬(Curtobacterium)、新鞘脂菌屬(Novosphingobium)、拉恩氏菌屬(Rahnella)、氨基桿菌屬(Aminobacter)、Prolinoborus和Shinella等屬的細菌在降解纖維素方面鮮有報道。
程仕偉等[16]篩選得到菌株B29的外切葡聚糖酶活性為50 U/mL,崔海洋等[17]篩選到菌株B16的微晶纖維素酶活為16.39 U/mL,本文用于構建常溫降解復合系所用的菌株中,微晶纖維素酶活性在60~85 U/mL范圍內,大致處于較高水平。陳晶晶等[18]篩選到一株常溫高活性降解纖維素細菌XWS-12,其CMC酶活為21.08 U/mL;黃春凱等[19]篩選到的常溫高效纖維素降解菌KZ-1、KZ-2、KZ-3和KZ-4,其CMC酶活為43.52、80.38、47.24和25.61 U/mL,張云峰等[20]從堆肥和林場腐殖層土壤樣品中分離到6株細菌,CMC酶活在14.75~30.58 U/mL之間,本文用于構建常溫降解復合系所用的CMC降解菌中,CMC酶活在22.93~37.34 U/mL范圍內,處于中等水平。方尚玲等[21]篩選到一株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菌株HGS-3,其活性在優(yōu)化條件下為93.48 U/mL,張建芬等[22]從白蟻腸道內篩選到的菌株Z-4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為18.2 U/mL,本文用于構建常溫降解復合系的D-水楊苷降解菌,酶活性大約在20~30 U/mL范圍內,處于中等水平。
自然環(huán)境中纖維素的降解是由多種纖維素降解微生物協(xié)同完成的。單獨菌株在纖維素降解過程中存在底物抑制和產物反饋抑制,使其降解效率和水平下降。微生物復合系降解纖維素的效率及活性均比單獨菌株作用高。Gurdeep等[23]從堆肥中篩選出了纖維素降解菌群WSUCF1,其生長率和酶活均較高,其CMC酶活在24 h內仍能維持在89%左右。侯敏等[24]將分離到的枯草芽孢桿菌M22 與產朊假絲酵母J1、植物乳桿菌J2和地衣芽孢桿菌J3組成復合系,濾紙酶活達19.420 U/L。潘林等[25]構建的常溫復合菌系在培養(yǎng)6 d時有最大濾紙酶活性(0.17 U/mL),濾紙降解率10.81%;潘虎等[26]篩選構建了一個高效纖維素降解菌群SYF,其培養(yǎng)10 d后,濾紙酶活性為126.3 U/mL,濾紙降解率為71.5%,酶活性低于本實驗常溫降解復合系的最高濾紙酶活性,但其濾紙降解率很高;趙聽[27]構建了小麥秸稈降解復合菌群FWD1,其濾紙酶活性為75.74 U/mL,其在7 d內的濾紙降解率為10%,低于本文中的常溫濾紙降解復合系的濾紙降解率。Yuan等[28]從堆肥中篩選出的復合菌系MC1 3 d內濾紙降解率為88%;Wang 等[29]從高溫期堆肥中富集獲得的復合菌系10 d可降解99%的濾紙,降解效率遠高于同類復合菌系。本文構建的常溫降解濾紙降解復合系中,濾紙酶活性最高的降解復合系為C11′3″、C32′2″和C33′2″,酶活性分別為200.60、200.05和208.79 U/mL,是復合系中單獨菌株的6~10倍,25 ℃下7 d內濾紙降解率分別為26.8%、22%和32.4%,為常溫降解復合系最優(yōu)菌群組合,具有較高的應用潛力,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