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由此可見,生活是第一性,生活化教學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自主構建個人道德體系的過程中來,使思政課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當采用生活化教學貫穿始終,即把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背景之中,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不斷學習和實踐,在反思和行動中不斷提升自我的生活品質。
一、積極構建生活化的課堂環(huán)境
課堂是學生校園生活的主空間,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積極構建生活化的課堂環(huán)境,以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學生易于、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1.生活化的物理環(huán)境。長期以來,教學組織形式的空間布局不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不利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合作。雖然目前無法改變班級規(guī)模的大小,但教學組織形式的空間布局則可以改變。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變換空間布局,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同伴互助學習等形式,為學生的課堂生活提供靈活多樣的物理環(huán)境。
此外,教師以“曬曬我們的幸福教室”德育活動為契機,把美育與德育的理念滲透于生活化的物理環(huán)境建設之中,讓每一面學生自己動手裝扮的墻壁成為自己“無聲的引路人”,使和諧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樂享的心靈家園。
2.生活化的精神環(huán)境。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該是有溫度的課堂,應充滿愛與被愛、理解與尊重,應滿足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洋溢著誠實、寬容、勇氣、自律、合作的氣息。在道德與法治課上,課堂對話是師生、生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前提下,通過語言和動作進行的雙向溝通,教師應給予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平等對話權??傊?,通過建立民主的課堂管理、平等公正的課堂制度、和諧共處的課堂文化、互尊互助的師生關系,營造崇德守禮的課堂氛圍,就是在積極構建生活化的精神環(huán)境。
二、充分挖掘生活化的課程資源
道德與法治課的課程資源不能僅限于教科書,教師有必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關注自我生活,將學生對生活的覺察作為課程資源的第一手材料。同時還需要打通課上與課下、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從學校、家庭、社會領域中開發(fā)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資源,與教科書內容互為補充,為教學服務,為學生選擇和構建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服務。
1.引導學生關注自我生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良好道德品質和規(guī)則意識形成的基礎。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做有心人,啟發(fā)他們面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并作出自己初步的道德判斷,為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解決遇到的道德難題作準備。為此,教師和學生達成一種共識,每周第二課時課程的前10分鐘被設定為“社會生活播報站”,學生可以分享與本單元教科書內容相關的引發(fā)自己道德思考的新聞事件、社會現(xiàn)象和生活感悟。
2.因地制宜拓展教學時空。我校堅持了40年的“三結合”教育為積極推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社會機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及社會成員的輔助作用,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在家長和校外輔導員的幫助下,帶領學生到各行各業(yè)參觀、采訪、搜集資料、體驗生活,使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更真切。
例如:三年級下冊第11課《四通八達的交通》,教師精心設計了《高鐵的前世今生》主題教育活動,邀請從事城市軌道交通設計的叔叔阿姨們走進校園,讓學生們明白了城市軌道交通發(fā)展的歷史階段以及不同的形式,尤其是高鐵設計、制造、運行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在充分感知現(xiàn)代交通發(fā)達和便利的同時,深深感受到國家交通的發(fā)展變化,自豪之情涌上心頭。
三、不斷優(yōu)化生活化的教學活動
小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在與自己、他人和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中逐步形成的。學生的道德認識從活動與交往中獲得,道德情感通過活動和交往來體驗、感悟,道德行為更是在社會的交往與活動中傳遞、模仿、學習和形成。因此,生活化的課堂就是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起點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討論、辨析、調查、游戲、角色扮演、兩難選擇、項目學習、制作圖表等。
所以說,活動化是生活化課堂教學最為顯著的特征,活動是教和學的中介,教學方式的選擇都是圍繞著活動展開的。由此,教師們依據教科書內容開發(fā)了情境創(chuàng)設活動、明理感悟活動和內化導行活動,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從“感悟”變?yōu)椤皩嵺`”,實現(xiàn)了教學效果的最大轉化。
1.情境創(chuàng)設活動。興趣的激發(fā)來源于教師創(chuàng)設的具體情境。道德知識、觀念、規(guī)范是抽象的,必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在面前,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寓道理于故事之中,或讓學生直接表演蘊含一定道德主題的小品,或教師有聲有色的講述,或運用多媒體手段制作的道德故事情境,或在游戲活動中,通過創(chuàng)設有移情效應的道德情境。
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5課《這些事我來做》,課中一個學生分享了他主動幫助媽媽做家務的經歷,可是,他的積極行動卻被爸爸的一句“你去寫作業(yè),讓媽媽拖地”所終止。對于這樣的生活情境,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你當時的心情怎么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你覺得有沒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隨后,教室內猶如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顆石子,學生對于“家務活人人做—家務活大人做——家務活夫人做—家務活老人做”的現(xiàn)象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最終師生達成了“構建和諧幸福家庭,人人都有責任”的共識。
2.明理感悟活動。在信服中明理,“明理”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學生道德認識的關鍵。小學生雖然年紀小,但他們生活在社會中,接受來自各方面的道德問題,對各種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往往片面和不準確。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具體生動地展示教科書中和師生課前搜集的資料,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因素,讓他們在令人信服的實事中,感悟、明理。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 7 課《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一課,為了明理,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課前調查:搜集自己家的新、舊照片,舊糧票、布票或長輩用過的生活用品等;向長輩調查、了解家庭生活的變化和家鄉(xiāng)道路的發(fā)展等情況并做好記錄。通過比較、分析,學生自然、深刻地感受到家鄉(xiāng)人生活的巨大變化,尊重歷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積極情感得到提升。最后,通過“家鄉(xiāng)人生活改變的同時,有沒有一些東西是永恒不變的?”這一問題,將學生積極研討的熱情推向了高潮。
3.內化導行活動。道德行為指人們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指導下所采取的行為。這種行為經過反復實踐,并通過意志的支配而形成道德習慣。學生所認識和掌握的道德知識內化成道德信念并成為自覺的行動時,道德與法治課才達到預期的目標。
內化導行活動可以分為課堂模擬活動和課后固學活動。課堂模擬活動是在課堂道德教育情境中通過模擬道德生活去體驗道德價值和道德實踐的教育活動。如模擬同學之間如何合作,如何與人交流,或通過微課模擬現(xiàn)實的生活場景,學生根據所學的道德知識去進行道德實踐。課后固學活動是通過實際鍛煉的方式以鞏固道德觀念,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以發(fā)展學生實際道德能力等為最終目的。如可以布置實踐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后幫家長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聽聽家長的反饋,并堅持養(yǎng)成習慣,回校后進行匯報,教師和同學進行發(fā)展性的評價,可采用教師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的綜合評價方式。
總之,生活化教學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效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能夠引導學生關注他們面對的道德問題,辨識他們所接受的道德觀念,獨立進行自己的道德判斷。未來,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師團隊將繼續(xù)豐富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和外延,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有吸引力、感染力,起到入腦入心的作用。
(責任編輯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