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摘 ? 要:本文以《圖書館學導論》為研究重點,從理論的角度探討了圖書館科學的定論,并研究它與社會學、心理學等理論的關系在知識網絡環(huán)境下對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帶來的思維變革,結合圖書館社會傳播職能的改變,對圖書館學與圖書館員角色發(fā)展的重新定位,引出圖書館理論知識中“經驗與學術”在構建科學的圖書館學體系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知識網絡 ?圖書館科學 ?理論變革
中圖分類號:G25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2(c)-0233-02
《圖書館學導論》是皮爾斯·巴特勒于1933年出版的作品,也是圖書館界重要的理論著作,雖出版80余年,但對世界圖書館的發(fā)展產生著持續(xù)重大的影響。扉頁的第一句話清楚的寫著:“利用哲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理論來闡述圖書館學的基本命題”,這是與我平常認識的有關圖書館學的書籍相去甚遠。它是一本很不及物的書,與圖書館傳統(tǒng)認知的業(yè)務知識聯系甚少,更多的是講人、書籍、與科學的關系,并在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依據下,上升到科學的性質,試圖構建科學的圖書館學體系。
初讀起來很難理解,圖書館主要以傳播與傳承為主,應該是服務、文化傳播、信息儲存等職能相結合,怎么這里與科學、社會學、心理學這種宏大的概念扯上了關系?認真理解之后才發(fā)現,這是圖書館服務職能與圖書館學理論兩重角度,圖書館學理論指導圖書館服務職能,而圖書館服務職能則為圖書館學理論奠定科學基礎。
1 ?圖書館的科學本質
巴特勒認為圖書館的本質是將社會記憶轉移到人們意識之中的一種社會機構。首先我們借助王子舟老師對該書的導言理解,他閱讀完本書提出來了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第一,巴特勒重新定義了圖書與圖書館的性質,巴特勒認為現代人這種最新的思維方式就是以觀察、實驗等為基礎獲得可靠的知識,并以其作為運用的基礎,這是科學的本質;第二,巴特勒將圖書館學與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貫穿一起并用來研究圖書館學理論。圖書館學之所以成為科學,只是因為其在本質上遵循了現代思維的思考習慣。任何一門學科或者一位學者如欲將大量的信息綜合成一種知識,其必須先從客觀現象著手,面對這些客觀現象,必須通過各種嚴格的科學觀察方法對其進行觀測[1]。圖書館是為滿足現代文明需求而產生的,經過不斷發(fā)展,如今,圖書館已經成為社會網絡中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文化必須超越個體而存在,因為文化的本質是一種社會經驗累積,這種經驗既包括先輩們已經掌握的、經歷過的內容,也包括每一代人潛在的尚未體驗的內容。
該書散發(fā)著深厚的文化思想和哲學氛圍,巴特勒認為科學是有限度的,而巴特勒圖書館學思想對科學理解及其認識論、方法論上的局限性也顯露出來,在教導意義上局限在圖書館事業(yè)可能會如何發(fā)展,而沒有承擔起教導大家如何做好一名圖書館員又懂得圖書館事業(yè)如何發(fā)展的雙重任務[2]。
2 ?圖書館的社會學問題與服務職能
巴特勒在《圖書館學導論》中提到“學校、圖書館都是教育工具, 但圖書館與學校的功能不同”,這一觀點闡釋了社會問題。在圖書館工作中,學校的功能是育人,而圖書館的功能更宏大一點,文化傳承,信息服務,社會服務等都是范疇內的。實際工作中以圍繞廣大師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開展圖書館經營活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向讀者宣傳和推廣館藏資源,不斷挖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提升潛力和服務內容,促進圖書館資料的充分利用和資源合理使用,增強圖書館的效益,那么從營銷的視角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進行研究和分析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3]。圖書館社會學問題揭示了書籍、圖書館的本質和功能——“書籍是保存人類記憶的一種社會機制,而圖書館則是將這種記憶移植到活的個人意識中一種社會裝置[1]。因此在社會科學中涉及到任何相關現象的討論時都可用到圖書館學,同時也為圖書館員提供新的視角,應該將注意力從圖書館業(yè)務流程更多地轉向圖書館的社會職能上來。
3 ?圖書館的心理學思考與閱讀的關系
多種動機就會有多種閱讀,而讀者閱讀時會在不同動機中進行切換書籍,所以讀者的知識收獲也是多方面的[3]。巴特勒認為應該從心理學的角度,重視閱讀動機的研究。閱讀動機對于吸引讀者入館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用心理學分析讀者的閱讀動機與行為的論點是圖書館發(fā)展的一項新的思維變革。首先閱讀通常是單個個體自我選擇的行為,兩個以上的人共同參與的不是閱讀,是閱讀活動;其次閱讀是一種心理選擇的行為,是心理對閱讀興趣而產生的動機行為,是主動性的,對于一些人來說,他們本身就不喜歡閱讀,排斥閱讀,導致閱讀無法進行,因為他們無法讓自己的精神進入到書中,即使只有片刻而已,如果讓這些人強行集中注意力,他們會感到緊張疲勞,這種疲勞比高強度的體育活動更讓他們覺得筋疲力盡。因此,盡管有時候從理性的角度,我們會選擇閱讀,但實際上閱讀這一行為只有在閱讀動機很強的時候才會發(fā)生。
閱讀動機一定要足夠強烈到能夠戰(zhàn)勝個人心中的其他各種動機,否則不會激發(fā)個人產生真正的閱讀行為。一個已經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人會發(fā)現重復閱讀行為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而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在完成一次閱讀活動后,讓他再一次閱讀時就會很吃力。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安排一些休閑時間以及單獨的閱讀時間,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這一習慣有助于個人工作與生活。在日常與他人的交往中會發(fā)現,我們很容易受他人觀念、習慣影響,尤其是好些其他人都具備而你沒有的觀念與習慣。在有些群體中閱讀是被認為智力正常的表現,有些則認為閱讀是懶散、墮落、孤僻等非正常的表現,這些觀念都會對個人閱讀行為產生影響。所以說,個人習慣及社會環(huán)境在一定條件下也會不可避免地決定一個人是否主動性的開卷讀書。
知識網絡背景下,書籍與知識載體的變革也極大的影響著讀者的閱讀選擇,圖書館應改變傳統(tǒng)思維模式,通過拓展閱讀推廣服務空間,了解和挖掘讀者的需要和潛在閱讀動機需求,提供與之對應的活動形式,增加讀者閱讀的便利性與主動性,逐漸引導更多的讀者參與到閱讀中來,從而獲得增強讀者滿意度的目的。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打造自身的精品或優(yōu)勢活動項目,利用本校教師信息資源,建立本校的機構知識庫、教師著作閱覽專架、畢業(yè)生學位 (畢業(yè)) 論文等數據庫,增加高校圖書館的文化競爭力。精品活動的打造又可以引導學生和讀者參與到圖書館服務模式的體驗中,通過長期的服務和管理,為圖書館事業(yè)帶來長久的生命力與活力,打造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4 ?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知識變革
圖書館事業(yè)的基本元素植根于社會積累的知識之中,并通過靜態(tài)的圖書館空間與動態(tài)的圖書館員連接起來,通過不同的服務模式將這些知識通過服務傳承下去,通過了解圖書館的歷史、研究書籍,巴特勒認為這有助于真正理解書籍與圖書館事業(yè),尤其是知識網絡時代的變革及應對模式,通過產生不同的職業(yè)特征塑造不同的職業(yè)性質的圖書館員,不僅是圖書館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圖書館員基本素養(yǎng)的來源,并以此共同發(fā)展圖書館事業(yè)及圖書館學本身,對圖書館、圖書館員都將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
5 ?結語
縱觀本書,探討了圖書館學的基本原理,構建了科學的圖書館學體系,此外,還深入剖析了現代圖書館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是理論知識當中的經驗知識還是學術知識,更推動文明進步,這一點目前在實踐中還很難判定,所以研究書籍所載的知識的歷史就成為圖書館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梢哉f,該書對圖書館學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和思想基礎。在當今知識網絡大環(huán)境下,該書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指導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乃至高校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發(fā)展意義。
參考文獻
[1] (美)皮爾斯-巴特.圖書館學導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
[2] 姜志奎.巴特勒圖書館學思想的意義及局限性[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88(4):50-54.
[3] 趙晶.新信息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營銷服務策略研究——評巴特勒《圖書館學導論》[J].新聞愛好者,2019(4):115.
[4] 張大英.巴特勒《圖書館學導論》述評[J].圖書館,2011(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