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厲莊高級中學 朱江艷
1.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地理的概念性信息較多,且很多名稱、定義容易混淆,地理教師在講解此類知識的時候,已經占據了很多時間,鮮少能抽出空兒來展開知識互動。且教師不厭其煩地反復去解說知識信息,忽視了學生本身的理解,讓部分學生在理解問題上出現了困難,無奈只能選擇死記硬背。地理教學中過于強調課堂秩序,不允許學生私自議論,甚至打擊學生的發(fā)言,在單一教學模式下成效不佳。
2.學生理解困難。地理要求學生讀懂地圖信息、串聯相應知識點、記憶大量概念、邏輯分析相應問題,期間還包括聯系其他學科知識、匯總地理問題、將空間虛擬知識轉換為實際內容。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知識儲備量,較強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還需要學生合理地處理空間問題。一旦學生重點把握錯誤,學習中知識記憶混亂,就會在理解上自然地出現偏差,也會讓學生地理學習的信心減弱。
3.過分重視應試教育。高中不同于其他學習階段,高中時期學生壓力較大,部分學科施行題海戰(zhàn)術,導致學生的地理學習時間一再被壓縮。教師太過于重視學生的階段性成績,從成績出發(fā)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讓學生局限于試卷的問題上,難以拓展視野,徜徉在地理不同的情景下獲得思維發(fā)散。地理素質教育下所提倡的人文教育、人與自然地理問題倡議均被忽略,學生所學知識較為狹隘,對地理的認知度不高,不足以滿足素質化教育需求,學生認知的信息也不足以支撐其能真正感受地理真理。
教育變革后,新課改對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地理知識儲備量、地理問題的分辨能力、地理素材的辨識能力、地理相應問題的人文思維、地理與自然、生活的關聯思考等高度重視。因此教師可適當將時事熱點、地理環(huán)境變遷軌跡等穿插其中,而不拘泥于教材信息,傳遞僅存于教材之內的泛泛內容。教師應明確新課改的系列要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邏輯聯想,培養(yǎng)出具有地理認知、具有人文地理思想,具有地域分辨、民族自豪、自然和諧意識的復合型人才。
高中地理學習中,部分學生認為地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少,故此認為自身發(fā)展與地理知識儲備關聯小,而忽視了地理的自主探索。教師應融合更多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感受到身邊的地理,幫助學生借助地理熏陶,實現自我價值,具備較高的人文修養(yǎng),對自然形成敬畏心,重視地理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
1.開展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應借助多媒體組件、剪輯軟件、視頻處理器等,將抽象的地理信息轉換為更簡單易懂的圖像內容,構建思維導圖、圖標引路,為學生預留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此同時將地理問題以簡化繁,增加地理趣味性。如教學“氣壓帶和風帶”大氣環(huán)流類知識時,需要有一定的模型結構來模擬示意,進而去分析大氣運動規(guī)律。要了解大氣運動的變化、運動相互聯系作用等,可先進行假設,假設一:地表均一、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假設二: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轉。并結合赤道地區(qū)、兩級地區(qū)空氣上升、下沉的情況,分析近地面氣壓,還可以結合極地、熱帶地區(qū)冷暖空氣變化來分析氣壓活動。期間借助多媒體構建箭頭圖示,箭頭動態(tài)所指演示氣壓影響。
利用網絡圖,分別區(qū)分地球上的氣壓帶、風帶圖,幫助學生繪制并理解季節(jié)變化下的氣壓帶、風帶移動圖,摸索出移動規(guī)律,歸納總結相應信息。傳統(tǒng)書本的平面圖,箭頭指示點較多,學生并不能充分地理解各個箭頭表達的含義,在動態(tài)情景下,相應指示圖標的動態(tài)活動,一應難點而一目了然,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地理問題變化與規(guī)律性。
2.開展實踐教學。實踐出真知,地理需得從實踐出發(fā),聯系身邊的地理問題,發(fā)現地理問題、解釋地理現象。如教學“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時,可結合學生的居住喜好進行討論,學生居住在城市或鄉(xiāng)鎮(zhèn),但如井底之蛙,很少拓展視野從整體觀來考慮地域功能。本節(jié)課要讓學生意識到地理問題就在我們的身邊,研究地理的同時也是推進城市文明、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教師可給出學生所處城市的整體形態(tài)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平原、山區(qū)、丘陵的分布狀況,借助學生生活的軌跡來了解文化區(qū)、商業(yè)區(qū)、工業(yè)區(qū)、住宅區(qū)之間的關聯,可具體到本城市的某一地標性建筑,讓學生有熟悉感。在地理城市空間的區(qū)域總結階段,還可以化身房產銷售、導游等角色,對家鄉(xiāng)的區(qū)域分布進行介紹,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地理總結,對于城市區(qū)域功能、城市空間利用等有基本的了解。教師還可以與時俱進,去政府部門搜集城市規(guī)劃文件等,引導學生遐想本城市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可能、勾畫結構圖,促使學生對建筑、城鄉(xiāng)規(guī)劃、人與自然、土地利用等均有一定的科學認知。
3.開展互動教學。新課改要求教師關注課堂互動,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合作模式,還是個人獨立思考模式,均讓學生參與問題討論。每個人都積極地表述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學習氣氛高漲,學生在地理互動中,難解的問題也逐漸豁然開朗。如教學“荒漠化的防治”,教師鼓勵學生課前搜集荒漠化的相應治理案例,借助我國真實的荒漠化治理案例進行地理分析。如提前布置任務,要求學生搜集“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位置、范圍、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全球其他地區(qū)的荒漠化現象有哪些;我國荒漠化治理中已經施行的對策有哪些?!睂W生課前收集了資料,其中包含“大漠“愚公”十余年治沙記;解析庫布其治沙模式記;為荒漠“織綠”的“80 后”治沙青年;荒漠化防治的中國智慧……”搜集相應的網絡圖片、新聞資料、人物傳記、采訪視頻等,課堂上集中結合西北的地理環(huán)境展開其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分析我國主要的荒漠化治理對策,并在植樹造林之余,找尋其他的防治可行性。諸如此類的話題應給予學生自主權,讓學生對地理環(huán)境、自然問題有足夠的了解,并發(fā)自內心地參與環(huán)境整改,充分認識到人類的生存發(fā)展與環(huán)境的密切關系,具有高度的國家歸屬感,對我國的環(huán)境問題高度重視,并自愿積極地參與到國家環(huán)境整改隊伍中。經過地理的熏陶,部分學生就自愿地加入了春季植樹造林團隊,在寒暑假進行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體驗。而后教師可布置虛擬的環(huán)境美化命題,要求學生通過GE 的計算方法,進行基本地理測量,并結合西北某地區(qū)的環(huán)境進行讀圖、析圖。而后總結所呈現地理位置的人文景觀,將現有的荒漠化(石質: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州省;土地:樓蘭地區(qū);土壤次生鹽漬化:羅布泊地區(qū))一一呈現,告知學生GE 的“河流、戈壁沙漠、植被、土壤、風沙”圖片的地標,深入分析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4.開展游戲教學。地理知識不斷地以圖解、文字說明、問題討論的形式展開,學生難免會感覺疲累,游戲不僅能讓學生暫時地放松,還能幫助學生匯總知識,進行邏輯思考。如一組四人,一人拿到卡片,另一人形容該卡片上的地名,其余兩人一個猜名字,一個說出該地區(qū)的地貌特點,幫助學生鞏固記憶。
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應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逐次幫助學生形成素質意識、文化認知,讓學生對地理產生興趣與熱情,是幫助學生深度感悟地理,融合人文活動、正確分析地理的根本。讓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滲透學生的求知生涯中,提高高中地理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