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王業(yè)建
(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61)
結核病是一種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并且死亡率居單一傳染病首位。結核分枝桿菌主要侵犯肺部引起肺結核,但也可侵犯其他部位發(fā)展為肺外結核。2019年WHO全球結核病報告顯示,全球據(jù)約有1 000萬結核病新發(fā)病例,中國以9%占全球第2位[1-2]。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3-6]。肺結核與肺癌是發(fā)病機制差異很大的疾病,但近幾年,肺結核合并肺癌風險逐漸增加,而合并肺癌也成為肺結核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大多存在孤獨、絕望、焦慮、恐懼、煩躁、懷疑、逃避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因此,在常規(guī)治療時增加對患者的心理干預成為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的心理干預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心理干預在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入組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在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治療的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90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每組45例。入組情況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內容也獲得了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入組的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且符合活動性肺結核診斷標準,診斷依據(jù)為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7]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肺結核診斷(WS288-2017)[8]。對照組45例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63±11)歲;觀察組45例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61±13)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具體方案: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產(chǎn)生的負性情緒也不盡相同,主要是孤獨、絕望、焦慮、恐懼、煩躁、懷疑、逃避等,因此,要根據(jù)患者不同的負性情緒來制定相應的心理干預計劃。對恐懼患者,醫(yī)護人員應注意談話技巧和溝通方式,保持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不急不躁,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勇敢面對疾病,首先從精神上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念;對焦慮和煩躁的患者,醫(yī)護人員應根據(jù)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及時告知病情,不要使用專業(yè)術語進行講述,也不要說話過于直接,以免打擊患者的信心,更不要半遮半掩,以免患者產(chǎn)生懷疑而變得更加焦慮。應該以通俗易懂和委婉的方式解釋病情和治療后可能取得的較理想的效果,囑咐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并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以便順利康復。對治療效果和預后產(chǎn)生懷疑的患者,醫(yī)護人員要耐心主動向患者解釋清楚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最新治療手段,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另外,告知患者家屬、朋友或同事要多鼓勵患者,讓患者感受到尊重和關愛,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對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心理干預前后焦慮狀況進行評定。SAS量表是Zung于1971年編制的,分為2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為1~4分,20項得分相加乘1.25為最終得分,臨界值定為50分,得分越高焦慮越嚴重[9-10]。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對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心理干預前后抑郁狀況進行評定。SDS量表是Zung于1965年編制的,分為2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為1~4分,20項得分相加乘1.25為最終得分,臨界值定為53分,得分越高抑郁越嚴重[9-10]。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進行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價,SF-36量表包括8個大項和36小項,分值設置為0~100分,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反之則越低[11]。
2.1 2組SAS、SDS評分比較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分別為(35.56±3.41)、(38.42±3.52)分,低于對照組的(44.12±3.03)、(50.13±2.53)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218,P=0.032;t=4.679,P=0.009)。見表1。
表1 2組SAS、SDS評分比較 分
2.2 2組SF-36評分比較觀察組SF-36量表中精神健康、活力、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機體疼痛、情感職能、健康總體自評等8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99,P=0.044;t=4.272,P<0.001;t=5.241,P<0.001;t=5.386,P<0.001;t=4.587,P<0.001;t=6.538,P<0.001;t=5.432,P<0.001;t=4.087,P<0.001)。見表2。
表2 2組SF-36評分比較 分
肺結核與肺癌都屬于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往往會導致機體免疫力明顯下降,容易導致肺結核合并肺癌的發(fā)生[12-13]。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在診治過程中會出現(xiàn)嚴重的無法忍受的痛苦,導致患者產(chǎn)生孤獨、絕望、焦慮、恐懼、煩躁、懷疑、逃避等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會導致病情惡化,兩者形成惡性循環(huán),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此時患者除了接受常規(guī)治療外,心理干預成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心理干預內容包括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耐心的解釋、溫和的態(tài)度、合適的溝通方式、爭取患者家屬及社會支持等內容。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分別為(35.56±3.41)、(38.42±3.52)分,低于對照組的(44.12±3.03)、(50.13±2.53)分(t=3.218,P=0.032;t=4.679,P=0.009)。觀察組SF-36量表中精神健康、活力、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機體疼痛、情感職能、健康總體自評等8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2.899,P=0.044;t=4.272,P<0.001;t=5.241,P<0.001;t=5.386,P<0.001;t=4.587,P<0.001;t=6.538,P<0.001;t=5.432,P<0.001;t=4.087,P<0.001)。這說明心理干預能明顯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逐步增強患者的自信心,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能明顯改善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