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俊
盱眙縣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蘇盱眙 211700
股骨粗隆間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見,該疾病可導致患者關節(jié)功能受損,影響患者的生活[1]。近幾年,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不同的治療方式,其臨床療效和優(yōu)缺點也有所差異[2~5]。該文主要對PFNA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進行了比較,并選取了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60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現報道如下。
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該院近3年收治的60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換術治療,每組30例患者。實驗組患者年齡在60~78歲,平均年齡(67.4±2.1)歲,其中有14例男性和16例女性,車禍致傷患者9例,跌倒致傷患者11例,其他因素致傷患者1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在 62~78 歲,平均年齡(66.4±2.7)歲,其中有11例男性和19例女性,車禍致傷患者10例,跌倒致傷患者12例,其他因素致傷患者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強的可比性。
納入標準:被確診為股粗隆間骨折的患者;年齡不低于60歲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治療依從性較高的患者;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該次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無法溝通交流的患者;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術前進行體格檢查,并進行相關性治療,維持患者體征,確保符合手術條件。術前30 min開始麻醉操作,給予全麻,指導患者取俯臥位,骨折位置保持在上部,將髖關節(jié)屈伸45°左右,并于此處逐層切開患者皮膚,顯露關節(jié)囊,實施組織分離后,取出股骨頭,在距離股骨小粗隆上1~2 cm位置采取常規(guī)截骨,顯露患者髓腔使用髓腔銼打磨,選擇適合的假體炳,以骨水泥進行固定,徹底復位后以鋼絲進行固定,而后安裝假體雙極頭。
實驗組患者采用PFNA治療,術前30 min開始麻醉操作,給予全麻,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在牽引手術床上進行操作,牽引復位骨折處,并進行X引導觀察患者骨折的復位效果,逐層切開患者皮膚和闊筋膜張肌,置入導針并擴大髓腔,使用髓內釘固定骨折處,旋入螺紋導針和刀片,而后將2枚髓內釘置入骨折遠端,在此確認固定情況后,逐層縫合切口。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與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適時進行康復訓練。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恢復時間。使用Harris評分標準評價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2個月、3個月的髖關節(jié)功能,分數越高表示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
該次研究數據分析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χ2來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49.8±8.7)min,術中出血量為(137.4±38.5)mL,術后恢復時間為(14.9±3.7)d,其中手術時間與實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術后恢復時間(d)對照組(n=30)實驗組(n=30)t值 P值49.8±8.7 52.9±11.4 1.184>0.05 137.4±38.5 328.4±37.5 19.465<0.05 14.9±3.7 7.2±1.1 10.926<0.05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Harris scor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Harris scor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points]
組別 術后1個月 術后2個月 術后3個月實驗組(n=30)對照組(n=30)t值 P值67.9±5.9 70.1±6.4 1.384>0.05 75.4±3.9 75.5±4.7 0.090>0.05 84.9±5.5 82.7±4.2 1.741>0.05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2例),與對照組的 10.00%(3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近幾年,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發(fā)展,老年患者的骨折發(fā)生率逐漸升高。由于老年患者本身耐受力較差,往往又合并多種疾病,無論是軀體代謝還是生長愈合能力都較差,因此,高齡患者的骨折治療具有一定的難度[6-7]。
該文對比了PFNA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從結果來看: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49.8±8.7)min,術中出血量為(137.4±38.5)mL,術后恢復時間為(14.9±3.7)d,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為(52.9±11.4)min,術中出血量為(328.4±37.5)mL,術后恢復時間為(7.2±1.1)d,其中手術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治療方式所用時間相當,但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術中出血量更少,而PFNA的術后恢復更快??梢姸咴谑中g操作上存在差異。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可導致較大的手術創(chuàng)傷,因此其術后恢復比較慢,而PFNA手術切開范圍廣,因而其術中出血量較多[8]。
實驗組患者術后1個月Harris評分為(67.9±5.9)分,術后 2個月Harris評分為(75.4±3.9)分,術后 3個月Harris評分為(84.9±5.5)分,兩組患者術后Harris評分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組數據提示:PFNA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對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效果相當。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利用人工關節(jié)置換骨折關節(jié),PFNA則可以在X線引導下有效復位骨折,內固定措施可以保障固定良好,因此,二者均可以有效恢復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9]。林子濤等[9]則指出“PFNA內固定治療下,患者Haiirs評分在術后1~3個月內評分均在80分以上,高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患者,造成該差異的原因可能與病例數選取和患者個體差異。
從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來看,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2例),與對照組的10.00%(3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手術方式均有著較高的安全性,術后并發(fā)癥較少。徐風瑞等[10]則在其研究結果中提出:PFNA內固定治療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低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下的15%,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認為PFNA內固定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更小,出血量少,因此術后出現感染、血管并發(fā)癥的幾率更低。其研究與該研究論證的觀點存在一定差異。但從大量的臨床研究來看,PFNA內固定并發(fā)癥少,但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PFNA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效果相當,均可有效恢復患者關節(jié)功能,且術后并發(fā)癥少,但二者在手術操作上存在差異,實際應用中可依據患者需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