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光
【摘要】學生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學校體育活動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學校體育活動中,武術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同時科學性很強的體育活動,武術擔負著發(fā)展素質教育的重任。但是當今社會獨生子女有數(shù)量越來越龐大,他們大部分受到家長的過度保護,依賴心理強、遇事容易退縮、不能吃苦又怕勞累等。因此,大部分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尤其是武術課,這成了體育教師中的一個難題。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利用武術教學的獨特優(yōu)勢,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實施落實呢?現(xiàn)結合教學實際,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學生;體育課;武術;教學實際
一、利用武術自身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對武術的興趣
中國傳統(tǒng)武術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源遠流長,它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魂。武術內容豐富多彩,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為人們所喜歡。學生從小觀看關于武術的影視劇,多多少少對武術有著一定憧憬與向往。但是單一、枯燥的練打結合模式并不能在課堂中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對小學生進行武術教學時,除了常規(guī)的教學方式外,還可以充分發(fā)揮武術的自身優(yōu)勢,引入趣味武術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
1.講解武術理論知識和文化內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悠久的中國文化,其中最燦爛的一朵便是中華武術。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單單在民間流傳的武術拳種就有幾百種,其中更不乏精彩絕倫的拳術套路以及各種器械套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武術豐富的理論知識,點燃學生對武術歷程的探究之情,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一步步走進武術的悠久文化內涵。在這基礎上,教師充分把握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激起他們的好奇心“練好武術,是否能飛檐走壁?”然后教師進行武術教學,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盡可能地講清楚每一個動作的完整名稱,以身示范展示好每一步的動作要領,這時的學生帶著探究與好奇的心情,更容易對手、眼、身、步、腿的使用方法了然于心。同時,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武術教學中,適當?shù)靥砑舆M生動有趣、又頗具傳奇色彩的武術小故事,比如,少年張三豐,少林將軍許世友等故事。以故事激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深入武術學習。
2.融武術套路的教學于游戲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難以集中精神學習枯燥無味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味地進行武術套路的講解和練習。為了避免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引入另外一種方式與武術教學相結合顯得尤為重要。游戲活動從表面看是細小的,但是如果能夠被教師充分利用,便能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教育價值。針對小學生愛玩、貪玩的心理特點,融武術套路的教學于游戲中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給學生設置小組合作比賽,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全班分成十一組,四位學生可以攻擊另外小組的四位學生,在腳不能移動的情況下,攻擊一組可以沖拳或者推掌,被攻擊一方可以靈活的躲閃,以兩分鐘時間為限,不被打到為勝。然后兩個小組互換身份,攻擊方成為被攻擊方,被攻擊方成為攻擊方,重新開始。這樣的游戲充分地利用了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又蘊含著無數(shù)的教育契機,很好地把武術教學融進其中。學生在游戲中很好地掌握了武術的動作要領,提高武術的技能技巧。
3.重實用性與明星效應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對武術的認知不清楚,更多的學生認為武術只是一個花架子,好看卻不實用。如果真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危險,學生普遍認為實踐性較強的運動方式比如,跆拳道、泰拳等更能迎戰(zhàn)危險。這就造成了武術日益成為被學生冷落的一項體育運動或者學生在學習武術時也是敷衍了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學生明確:練習武術不僅可以鍛煉一個人的速度、耐力、柔韌度,還能夠培養(yǎng)刻苦耐勞、砥礪前進、堅韌不屈的精神品質。同時,教師應該給學生傳授更多的武術套路中實用攻防的內容,進一步解開學生心目中對武術的誤解,讓學生進一步明白武術不僅僅有好看的“皮囊”,還有有趣的“靈魂”。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多給學生講講比如“吃苦的李連杰”“走向國際的成龍”等故事,以明星為榜樣,以實用為內驅力,真正地達到“我想學武術,我要學武術”的狀態(tài)。
二、搞好課堂武術教學,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實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武術的練習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tài)度是對武術的不尊重。要想學到真正的武術知識和武術技能,需要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做到長期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正是對德、智、體、美、勞中“體”的很好詮釋,讓學生在身體和心理素質上都有了一個新的飛躍。
1.培養(yǎng)良好體態(tài),強身健體,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科學和實踐證明,體育鍛煉以發(fā)展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娛樂身心為目的的身體活動過程。小學生正是長身體的重要時期,健康的體魄是發(fā)展德智體美的基礎。人的身體素質發(fā)展包括柔韌性、力量、速度、平衡耐力等,首先,武術練習注重“內練精神氣、外練筋骨皮”對學生身體的鍛煉是全面性的。其次,根據(jù)小學生的生理特點,他們的骨骼不易脆,但是長期處于一個姿勢容易變形。小學生更是平時不注意,喜歡低頭走路,容易形成含胸、駝背等不良身體姿態(tài)。而武術套路的練習,可以進一步糾正學生不良的身體姿勢,防止骨變形,養(yǎng)成良好的身體姿態(tài),展示出學生的精神氣貌,并讓學生受益終生。
2.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上獨立自主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的寵溺使得小學生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幾乎為零。而武術為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搭建了很好的平臺。武術的練習必須是學生親力親為,無法依賴他人,同時對學生有著嚴格的訓練制度,讓學生逐漸擺脫懶散、拖延等行為習慣。武術練習講究修身養(yǎng)性,對學生的生活規(guī)律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對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習慣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3.磨練意志,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堅韌不拔的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提高,自尊心也在不斷地增強,但是更多的時候他們遇到困難容易退縮,碰到挫折便垂頭喪氣。長期的武術訓練在磨練小學生意志,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品質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重視武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武術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發(fā)展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突出的特點就是對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所以,在武術教學過程中,“習武以德為先”的思想應該貫穿于課堂的始末,真正地培養(yǎng)出一批尊師重道、見義勇為、誠實守信、嚴于律己的學生。
(2)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和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
武術文化素來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要練武不怕苦”的說法,由此可見,武術的練習是對學生意志鍛煉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更是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吃苦和努力。所以,練習武術,可以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不屈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品質。
綜上所述,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廣大奮戰(zhàn)在一線的體育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盡可能地提高武術教學的課堂效率,努力搞好小學體育課的武術教學,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素質教育的落實和實施有著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萍.學校體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湖南冶金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2).
[2]鄭玉,郝偉為.武術套路運動干預中小學學生身體素質調查[J].當代體育科技,2016(19).
[3]李先長.我國中小學體育課武術教材教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