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芳
摘 要:中學時政教育是中學教育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時政教育的多樣化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仍處于應付考試、取得高分的境地。中學時政教育的有效教學,旨在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關鍵詞:中學 時政教育 有效教學
“中學時政教育是指對中學生開展的時事政治教育,即對中學生進行黨和國家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和當時國際國內重大事件與形勢的教育?!敝袑W時政教育是中學教育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在提高中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增強其社會責任感,促進中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效開展中學時政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水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豐富課程資源,促進課程改革;推動教師角色轉換,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等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一、中學時政教育現狀
國家教委辦公廳早在1993年就頒布了《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學時政教育的幾點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時政教育是中學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中學生的必修課。國家教委頒布的中學教學計劃中,要求學校安排時間開設時事課,進行時政專題教育。時至今日,各地中學的時政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效果,也總結了一些經驗和方法,但從總體上看,時政教育仍存在教材單一、系統性缺失、功利性強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時政的關注程度,導致學生對時政教育比較淡漠。
首先,從教材編寫方面看,中學時政教育的教學資源豐富。
時政教育的教學資源豐富多彩、百花齊放。從空間上看,有新聞媒體、報刊雜志、網絡信息等多種渠道;從內容上看,時政材料既有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內容,又有科技、體育、軍事方面的內容,其中每個方面又包含多個層面。
目前,我中學主要使用的時政教材是中宣部時事報告編輯出版的《時事》初中版,此教材的特點是:“漫畫之頁”“名師導學”“熱點追蹤”“廣聞博覽”“法律天地”這些欄目的內容與形式都很貼近中學生;內容簡明扼要,言簡意賅,每個欄目各有特色;和教材內容結合,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大部分內容通俗易懂,也能夠拓寬教師的視野,以及幫助教師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理解。“本期專稿”欄目的文章理論性強,主要是國家的會議精神、大政方針政策的闡述?!翱伎甲约骸薄按笫掠洝边@兩個欄目只記錄新聞事件,沒有新聞事件的始末或事件背后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厘清主要熱點,對考試非常有幫助。
其次,從學校和教師方面看,中學時政教育時效性、科學性、系統性缺失。
時政教育作為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效性、科學性、系統性是其應有之意。而在實際教學中,時政教育的時間沒有保障,時政信息滯后,時政教育課與思想品德課混合一起,教師只有利用課堂的空余時間講授時政知識;時政教育的途徑單一,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方法死板,表現為教師多說教灌輸,學生則是死記硬背,學生的學習興致慢慢消失;內容缺乏系統性,不注意事件的背景、因果關系,而只關注事件的結果,導致過程缺乏連貫性,對問題的理解也是脫離背景的;評價沒有科學性,只反映學生的認知水平,而忽略了知識的生成、情感的發(fā)展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再次,從家長方面看,大多數家長對中學時政教育的支持度不高。
對于時政教育,部分家長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從而為孩子營造共同關注時政的家庭氛圍;而大多數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是老師的事,老師教多少,孩子就學多少;甚至有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時政與考試無關,會影響主要科目的學習。家庭也是孩子學習的場所,家長則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學習時政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熱情。
最后,從學生方面看,接受時政的迫切性與功利性相矛盾。
21世紀的中學生已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一介書生,他們已經意識到,國家的發(fā)展與自身的成長是統一的,意識到時政教育對自己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與意義。因此,學生十分迫切地想了解與掌握國家政策。但由于現行考試制度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處于高競爭、高壓力、高負擔的境況,時政教育目的性迷失,功利性增強,老師講授時政的目的純粹是為了讓學生考高分,學生學習時政的目的則是為了應對升學考試。學生接受時政的現實需要與考試功利性的矛盾,造成時政教育變成考前的突擊課,而輕視了平時的觀察和學習。學生只重視結論的記憶,而輕視過程的分析;只重視應考的技巧,而輕視人文內涵的挖掘。
二、中學時政的有效教學
中學時政的有效教學是有效開展時政教育的核心?!八^有效教學,是指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fā)展性學力和個性化學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苯虒W的有效性包含三重意蘊,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中學時政教育的有效教學在主張教學效益的同時,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首先,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理念,轉換角色,向專業(yè)化發(fā)展。
轉變課堂教學理念,即變“知識課堂”為“生命課堂”。教師在時政教育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了教學模式?!吧n堂”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關注人的發(fā)展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不僅僅是為了知識和技能而教學。體現為對個人獨特的潛在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尊重。中學時政教育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增強社會責任感,而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了解國內外的重大時事。因此,在時政教育過程中,引入“生命課堂”的教學理念,變“知識課堂”為“生命課堂”,實現教師的角色轉換,即由“灌輸者”“權威者”“執(zhí)行者”轉變?yōu)椤耙龑д摺薄皡⑴c者”“創(chuàng)造者”。
其次,學生要糾正學習觀念,轉變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習熱情。
矯正學習觀念,即由“為考試而學”轉變?yōu)椤盀槟芰Χ鴮W”。時政教育受中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帶上了功利色彩。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應該認識到時政教育的作用和意義,它不是為了考試而設置,學生成績高低也不能反映其能力的強弱。因此,教師要改變課程實施策略,避免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出現,而是提高學生論證闡釋、分析評價、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轉變學習方式,即由“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椤疤骄渴綄W習”。在接受式學習中,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記憶者。而在探究學習中,學生是知識的思考者和發(fā)現者,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而言,第一,在學習對象的選擇上,學生要選擇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時政內容。第二,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理解教材。第三,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積極參與時政教學活動。第四,在學習上要富于創(chuàng)造性,能做到舉一反三。
最后,利用多種途徑進行中學時政教育。
完成中學時政教育目標,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分成兩個板塊:一是課堂教學,二是課外學習。
課堂教學是中學時政教學教育的基本途徑,利用課堂開展時政教學主要有三種具體途徑,一是時事政治課,二是道德與法治課,三是時政專題講座。而課外學習的途徑則是多種多樣的,有閱讀報刊雜志,收聽收看廣播電視,搜索網絡,時政知識競賽,寫時政小論文等。每一條途徑都有它們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是各具優(yōu)勢。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多樣化的途徑來做好時政教育。
總之,中學時政教育是中學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實施中學時政教育,為的是提高中學生運用實事求是、全面、變化發(fā)展的觀點分析問題,進而提高思想覺悟,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貢獻力量。但目前中學時政教育仍存在不少問題,所取得的效果與教育目標仍有較大差距。因此,中學時政教育的有效教學必須以國家、社會的重視,家庭、學校的配合,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利用多樣化途徑開展教學為前提,進而取得更大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 金祥波《素質教育下中學思想政治課加強時政教育的對策》,《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第14期。
[2] 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學時事教育的幾點意見》,1993年發(fā)布。
[3] 葉云燕《中學政治課時事教育實效性研究》,蘇州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