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摘要]不同教師教學相同的內(nèi)容時,會因為教學主體、教學目的、自身理解能力和教學風格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同課異構能夠?qū)崿F(xiàn)教師思維的碰撞。通過同課異構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可以在合作探究中揚長避短,改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水平。
[關鍵詞]《短歌行》;同課異構;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 2020)16-0008-02
同課異構是指,組織不同的教師根據(jù)不同的教學主體、自己的理解以及不同的教學目的等對相同的內(nèi)容進行教學。通過參與同課異構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在合作探究中揚長避短,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短歌行》同課異構活動,共四位教師進行了教學展示。下面,筆者主要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悟。
一、營造氛圍,巧妙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人既是傳授知識的開始,又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關鍵。在本次同課異構活動中,這四位教師的共同亮點就是導人自然、巧妙,使學生能夠很快融人課堂。張老師引用了一個英文俗語“Speak of the devil(魔鬼,惡棍)and he ap-pears”,讓學生猜測這個俗語的含義,從而自然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曹操,再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歷史情境,讓學生感受曹操復雜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王老師和梁老師巧妙地抓住詩歌中的意象“酒”,向?qū)W生介紹酒文化,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將學生引入課文,這樣的設計十分巧妙。陳老師則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段,使學生迅速走人歷史氛圍,并在此基礎上介紹歷史背景,讓學生多方位理解曹操,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
四位教師設計的導人雖然不同,但都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即都能使學生快速地進入課本知識學習狀態(tài),融人課堂教學中。
二、注重誦讀,各顯神通
《短歌行》既有微吟低回的特色,又有曹操獨特的“慷慨悲涼”的風格。反復誦讀,是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歌意境的途徑,因此四位教師都將朗誦貫穿整個課堂。王老師和梁老師利用自身特長,通過抑揚頓挫、大氣磅礴地朗誦,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曹操的雄心與愁思,讓文中的曹操活靈活現(xiàn)地走進學生的心中。張老師和陳老師則選用音頻資料,利用鮑國安老師感情飽滿、慷慨沉郁的誦讀,帶領學生體味曹操的“憂”與“志”。
另外,四位教師都將指導學生有節(jié)奏地誦讀課文作為本節(jié)課的一項教學目標。例如.張老師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她先叫個別學生飽含感情地誦讀,然后讓其他學生點評。這樣全班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共同體會作者的情感。梁老師將誦讀融人課文內(nèi)容的講解過程中,她先是分層解析作者的情感,然后在學生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讓他們集體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就能在理解中朗讀,在朗讀中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三、引導式提問,教事以喻德
新課程理念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應時時把自己擺在引導者的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識都仔仔細細地講,要相信學生自己有能力去探究了解知識。在講解具體知識時,應扮演好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己說。在這次的同課異構活動中,四位教師都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運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問題,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如“詩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個字?”“找出關于‘憂的詩句,并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詩人為何而憂”這類問題的提出,既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的重點,又激發(fā)了他們的積極性,這有利于課堂互動的順利實現(xiàn)。
另外,這四位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還積極實現(xiàn)本課三維教學目標中的情感目標,教事以喻德。他們從不同的情感層面進行拓展探究,令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文章,重新認識了曹操,而且感受到了曹操廣博的胸襟和高遠的志向,樹立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四、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助推課堂教學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在課堂教學中普遍運用。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本次教學活動中,四位教師都應用了多媒體技術來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介紹寫作背景時,王老師和陳老師都選用了《三國演義》的視頻片段來創(chuàng)設情境,并且用PPT展示了大量的資料來補充相關的歷史知識,這對學生賞析詩歌中作者的情感大有幫助。再比如,在陳老師的課中既有《三國演義》電視劇片段的播放,又有音頻素材的播放,這些都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對學生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陳老師的多媒體課件幾乎包含了課堂教學的所有內(nèi)容,課堂導語,問題的提出、歸納與總結(jié),甚至過渡語都通過課件來展示,這樣就顯得很機械、呆板,沒有能夠真正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再比如,王老師播放視頻資料的次數(shù)太多,給人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當真正進入到課堂教學的主體環(huán)節(jié)時,學生仍沉浸在前面的視頻內(nèi)容中,很難集中于問題的探究上。另外,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字體、背景顏色等一些細節(jié)也要注意,不然就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梁老師的課件的字太小,且顏色淡,后面的學生基本看不見。王老師的課件的背景色彩過于艷麗,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傊?,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
五、巧用生成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學過程中有教師與學生思想的碰撞,也有學生與學生思想的碰撞等,而在碰撞中總會生成一些新的問題。如何巧妙處理這些問題,則考驗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比如,梁老師在播放完鮑國安老師的誦讀視頻后,問學生鮑老師讀得好不好,大多數(shù)學生都說讀得很好,有幾個學生卻說不好。梁老師并沒有忽視這幾個學生的回答,而是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最后這幾個學生沒說出個所以然,但梁老師卻由此引出應該怎樣讀的問題,進一步強調(diào)誦讀的重要性。再比如,張老師發(fā)現(xiàn)仔細講解了之后學生仍分不清楚比喻和借代,張老師并未回避這一問題,而是重新寫了兩個例句,讓學生分析,并讓學生總結(jié)這兩種修辭的區(qū)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傊?,教師不可能預想到所有的教學問題,在面對新的問題時不能回避,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逐步解決問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同課異構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教師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教師共同研究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探討重點如何突出,難點怎么突破,該采用怎樣的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等。通過觀看這四位教師的教學展示,筆者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不足。筆者相信通過不斷地學習一定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教育教學中發(fā)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責任編輯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