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理萍
我們知道,閱讀量的積累與閱讀速度呈正相關(guān)。讀的書越多,閱讀速度就越快;閱讀速度越快,讀的書就更多。這就是良性循環(huán)?!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經(jīng)常性的大量的閱讀,能使人更好地掌握讀書技巧,發(fā)展辯證批判或者反思的能力,培養(yǎng)獨立見識、學術(shù)素養(yǎng)。不閱讀的學生非但與思維品質(zhì)絕緣,文字表達也是漏洞百出。若平日里沒有拓寬閱讀視野,學生就會一味奉中學課本為圭臬,寫作時只知以各科教材為論據(jù),事例陳舊酸腐,千人一面。語文課本里的屈原、司馬遷,物理課本里的牛頓、伽利略,化學課本里的居里夫人,歷史課本里的陳勝、吳廣……每天都要“粉墨登場”;表述也會偏頗武斷,或擺出圣人面孔否定名利思想、謳歌道德典范,或做出清高姿態(tài),向往山林情懷間的隱忍逍遙,使得行文或流于空洞說教,或流于簡單粗暴,看上去挺美,其實經(jīng)不起分析。
語言學家周海中曾提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chǎn)。”作者在文章中聯(lián)系的形形色色的材料、傳遞的價值觀念都是在表達自己的文化訴求;議論說理,只有在對這些復雜現(xiàn)象進行鮮活的思考和理性的辨析后,才能表達出合乎情理的訴求。
筆者參與了數(shù)次高考作文閱卷和評分細則制定工作,歷年來在考場作文中總能見到許多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說熟悉是因為那些人物已經(jīng)活躍在中小學課本里幾十年,說陌生是因為他們被同學寫得與原型判若兩人。
比如,一篇高考高分作文《敢走則路通》,主題是鼓勵人們大膽選擇,勇往直前:“海明威、老舍、海子皆因種種壓力,走不過這山長水遠,選擇自殺?!彪m然文章語言面貌不錯,但該考生的強詞奪理顯而易見:海明威們的路錯在哪里?他們是自殺了,但自殺是基于價值層面的選擇,是對生命意義的判斷,而非面對絕境時心生畏懼,出此下策。不管是海明威、老舍、海子還是傅雷、三毛、川端康成,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自殺行為,尊重他們的價值選擇,而非在他們死后亂扣帽子。
再如高考作文《勇于挑戰(zhàn)走不通的路》,寫的是:“司馬遷在接受腐刑、宮刑后沒有選擇逃避,而是迎難而上?!闭媸橇钊朔艘乃?。司馬遷也是中小學生的“老相識”了,歷史課絕對繞不開他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語文課本里他的“曝光頻率”也不低??墒窃摽忌€是活生生地給司馬遷上了兩次刑,又是腐刑,又是宮刑,完全不考慮司馬遷的承受能力!再說,司馬遷受刑之時怎么逃避?又如何能夠像董存瑞一般“迎難而上”?
又如《正路誠可貴,錯路價更高》一文:“陳勝、吳廣身處黑暗的暴政中,沒有選擇當時的正路,忍氣吞聲好好干活?!标悇?、吳廣選的是錯路嗎?他們有忍氣吞聲的“正路”可走嗎?這所謂的“正路”難道不是死路一條?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薄八季S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弊h論文寫作以提升思維品質(zhì)為路徑,在組織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鍛煉寫作能力。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絕非一蹴而就,當通過有效閱讀循序漸進,有序推動,并在行文中表現(xiàn)文化素養(yǎng)。
優(yōu)秀的高考作文,就是展示閱讀視野、彰顯文化素養(yǎng)的返利。如高分作文《直道而行,何懼“歧途”》:“當萬聲俱寂,思想停滯,社會陷入泥淖之時,若是沒有知識分子的發(fā)聲以喚醒沉睡的眾人,那將是一個怎樣的情景?我們或許會就此進入尼采所言的‘懶人殺死時代,每個人都生活在柏拉圖的‘洞穴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魯迅的‘鐵屋中而不自知……當眾多教授學者臣服于納粹之時,朋霍費爾依然堅守著知識分子的良知,以‘叛徒的名義與納粹抗爭;博爾赫斯即使放棄自己心愛的圖書館,也拒絕沉默,公開反對庇隆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索爾倫尼琴在蘇聯(lián)的鐵柵欄中橫沖直撞,用尖銳的筆鋒揭露極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群體之黑?!毙∽髡呱娅C廣泛,中外作品都能觀其大略,運用自如。面對極權(quán)主義的高壓禁錮,蕓蕓眾生萬馬齊喑,噤若寒蟬,而有識之士以文字作為發(fā)聲器,如利劍出鞘刺破思想的牢籠,掃開恐懼的陰霾—小作者的文章寫得正氣浩然。
又如《巉巖何足懼》一文,對材料理解準確,論據(jù)恰當、豐富而且時代感強,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顯得視野開闊,眼界不俗,訓練有素:“在面對種種問題時,我們應(yīng)做那修棧筑橋的先行者。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說:‘知識分子的公共角色是旁觀者,是攪亂現(xiàn)狀的人?,F(xiàn)狀就是空谷的懸崖,當大多數(shù)人‘畏途巉巖不可攀時,尋求棧道橋梁的正是這些‘攪亂現(xiàn)狀的人??涤袨楣嚿蠒?,吹響變革的號角;北京學生揮起‘五四大旗,革新思想傳遍中國。早在春秋戰(zhàn)國,就有‘知其不可而為的孔孟心憂天下;傳承而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凜然之氣。在歐洲,有伏爾泰為卡拉冤案奔波勞碌,有左拉為德雷福斯案憤怒的控訴……”面對體制與社會的懸崖峭壁,這些富有智慧的勇者并不畏懼,而是勇敢地呼號控訴。小作者對“空谷”“懸崖”“橋梁”等詞的聯(lián)想與闡發(fā)自然而深刻:面對體制與社會的懸崖,知識分子應(yīng)當不畏巉巖,勇于“攪擾”現(xiàn)狀。放眼當下,各類社會矛盾突出的今天,我們需要“修棧道、筑橋梁”的先行者。小作者深懷現(xiàn)實之憂思,又具擔當之責任,使得全篇居高聲遠,立意高拔,既有閱讀廣度,又有思想深度,體現(xiàn)了嚴謹?shù)乃伎己蜕詈竦娜宋乃仞B(yǎng)。
當然了,優(yōu)秀的作文五光十色,并非都是旁征博引,以閱讀的廣度彰顯思考的深度,思維水平的高下并不以案例多寡為標尺。如《大地行者》一文,通篇談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但層層叩問,窮追不舍。文章先由《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老大德米拉里對社會道德淪喪的不以為意談起:“假如上帝不存在了,我嚴謹?shù)纳钣钟惺裁匆饬x?”而道德滑坡導致的社會困境不止于此,老卡拉馬佐夫被私生子所殺,倫理遭到了踐踏。這是比社會亂象更可怕的后果;而倫理的破滅會導致什么?陀氏《群魔》揭曉答案:基里洛夫作為一名曾經(jīng)的信徒,面對信仰破滅,準備殉道,幾經(jīng)波折,為成為“上帝”而死。這是一種出于“利己主義”的狂熱的“自我毀滅”。 這篇文章一路追問、質(zhì)疑,將信仰坍塌后個體浮游在價值引力之外的虛無主義分析得入木三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管是一例深入分析,還是多例縱橫捭闔, 只有有了閱讀中的鉆堅仰高、穩(wěn)扎穩(wěn)打,才能在寫作中開闔自如,進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與質(zhì)疑,表達具有深度的文化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