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文章從“感恩教育”的本質(zhì)出發(fā),從規(guī)劃、體驗、分享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教育方式,讓“感恩教育”在實踐中浸潤,在體驗中內(nèi)化。
關(guān)鍵詞:感恩;規(guī)劃;體驗;分享;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28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2-0007-02
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都特別重視感恩教育。“感”和“恩”這兩個字都是“心”字底,可見真正的感恩應該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是“不留痕跡”地善待周圍的一切。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心懷感恩,善待自己,關(guān)心他人,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下面,筆者將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談幾點思考。
一、規(guī)劃,讓“感恩”成為一種需求
積極向上的“感恩”只有播種在學生心里,才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因此,學校要創(chuàng)設(shè)感恩環(huán)境,將感恩的種子植根于學生的心靈深處,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一)用眼觀察“感恩”畫面
感恩,是肉眼看不到的,但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美”卻是可以看到的,它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修習的一門功課。因此,學校要把這種看得見的“美”展示出來,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
比如,學??梢栽谛iT口或走廊開辟“真、善、美”專欄,張貼教師用相機拍攝下來的“美”的瞬間,或者學生用筆記錄的“美”的事件、“美”的語言:也許是一雙沾滿泥土的園丁的手,也許是清潔工大媽打掃校園的背影,也許是校運會上此起彼伏的吶喊聲……這些“真善美”的畫面、文字都是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但因為用心挖掘而變得更加動人。所以,當學生看到這些圖文并茂的資料時,會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激動,甚至被這些圖片、文字深深地震撼。雖然學生沒有時刻把“感恩”這兩個字掛在嘴上,但從他們與學校工勤人員打招呼的親熱程度可以感受到,他們已經(jīng)懂得尊重、感恩他人了。
(二)用耳傾聽“感恩”故事
一個有感恩智慧的人,他可以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愿意與眾人齊頭并進,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因此,把每個學生都培養(yǎng)成有“感恩”之心的人已經(jīng)成為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wù)。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學生聽到學校要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時,他們大多表現(xiàn)出抵觸情緒。要想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就要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著手,他們一般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也樂意傾聽相關(guān)的故事。
比如,清明節(jié)時,可以帶領(lǐng)學生去到烈士陵園,聽老紅軍講解革命先驅(qū)英勇戰(zhàn)斗的故事;建軍節(jié)時,可以帶領(lǐng)學生走進軍營,聆聽解放軍叔叔講述抗洪救險的故事;重陽節(jié)時,可以帶領(lǐng)學生深入敬老院,聽工作人員分享志愿者默默奉獻的故事……學生聽著這些故事,就能感受到革命先輩的壯烈、當代軍人的無私奉獻、志愿者的高尚情懷,自然會增進“感恩”體驗。
(三)用心感受“感恩”力量
當前,有些學校對“感恩教育”的理解過于簡單,以為只要張貼幾張感恩的宣傳語、呼喊幾句感恩的口號、舉行幾場感恩的講座、布置幾份感恩的作業(yè)就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其實,這是片面的。如果學校沒有持續(xù)跟進,教師沒有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滲透感恩之情,就很難達到相應的效果。因此,學??梢韵葟摹罢f一說感恩的話”入手,如一年級學生剛?cè)雽W時,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說“同學們好”“老師,您辛苦了”“謝謝您”“老師,請休息”等。還可以從“做感恩的事”入手,如學??梢杂≈啤拔业母卸餍袨樵u價表”,讓家長把學生每天在家里所做的感恩行為記錄下來,如“我為家人做了哪些事”“我為鄰居做了哪些事”“今天,我進步了嗎”,并加以評價。每個月進行一次展示交流,哪個學生進步了,哪個學生做得好,就可以獲得“感恩行動好學生”稱號。這樣,學生就會心懷感恩,樂于幫助別人。
二、體驗,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有效的“感恩教育”應該來源于生活,是學生愿意接受的體驗方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體驗活動中得到滿足,獲得幸福感,并自覺地把它內(nèi)化為一種情感需要。
(一)在課堂中開展“感恩教育”
課堂是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結(jié)合教學活動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這樣就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比如,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父愛之舟》,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先讓學生說說文章的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父親的,可以從哪些細節(jié)感受到父愛;接著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的父親在生活中有哪些關(guān)愛自己的事例;最后,筆者也和學生說說自己對父親的理解,從而與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另外,豐富多彩的班會課也可以成為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場所,能讓他們在知與行中學會感恩。比如,開展班會課“我身邊的感動人物”,邀請一些感動校園內(nèi)外的人物走進課堂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分享真實的感動故事;接著,讓學生自由與“感動人物”對話;最后,讓他們說說從這些感動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發(fā)??梢姡瑒?chuàng)設(shè)多種形式的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在校園里滲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離不開課堂的滲透,也與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設(shè)息息相關(guān)。因此,校園的建筑和環(huán)境,都要盡量融入“感恩”的元素,從而向?qū)W生有效滲透“感恩教育”。比如,學??梢栽陂T廳等顯眼位置,擺放一些歷屆畢業(yè)班學生留給學校的紀念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母校的栽培;在教室門口設(shè)置“我想感謝的人”“我會做的事情”“我要努力做好的事”等專欄,讓學生懂得自己的進步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學校廣播可以經(jīng)常報道一些校內(nèi)外的感恩故事,讓學生獲得心靈啟迪。此外,在班級圖書角中,可以擺放一些感恩的書籍,如《愛的教育》《長腿叔叔》《心靈雞湯》《感謝生活》《感恩》……讓學生從這些“感恩”書籍中,獲得情感的源泉,滋生感恩之情。學生長期置身于這樣的校園氛圍,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向別人說“謝謝”,或者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在家庭里落實“感恩教育”
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感恩,還需要家庭的配合。比如,學校每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可以邀請一些家長分享其孩子感恩的故事,或者聘請有這方面教育經(jīng)驗的專家到班級里給家長上課,及時對他們滲透“感恩教育”,讓他們在家里做好孩子的榜樣。
此外,每逢節(jié)假日,學??梢越o學生布置一些“感恩”作業(yè),將感恩對象由身邊的親人、朋友、師長擴大到社會、環(huán)境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感恩之情。每個月月底,學校可以通過“兒女成長評價表”了解學生在家里的表現(xiàn),然后在班級里進行分享,及時對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進行表揚,從而鼓勵更多的學生投入感恩行動中。
三、分享,讓“感恩”成為一種品質(zhì)
“感恩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源自內(nèi)心、真心實意的教育,它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讓每個學生都懂得感恩,看到“美”的一面,并用自己的行動自覺落實這種“美”,是學校開展“感恩教育”的至高追求。
(一)“感恩教育”融入少先隊實踐活動
我國的節(jié)日都含有特殊的含義,其中很多的節(jié)日蘊含著感恩意義,如重陽節(jié)、母親節(jié)、婦女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因此,學校少先隊可以在“少先隊月主題實踐”活動中融入“感恩教育”,讓學生成為學校的“小主人”,真正將“感恩教育”落實到各項活動中。
比如,重陽節(jié)來臨之際,學校少先隊可以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敬老活動,幫忙打掃房間、整理床單,陪伴唱歌和聊天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將自己的“感恩”之情表達出來。又如,母親節(jié)來臨前,學校少先隊可以讓學生回到家里完成一份“感恩”作業(yè):幫媽媽洗衣服、捶背,或者等媽媽回家后為她遞上一杯茶、送上一束鮮花,或者睡覺前給媽媽一個暖暖的擁抱,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就會在點點滴滴中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付出、每一次努力,獲得幸福感,獲得正能量。
(二)“感恩教育”融入慈善救助活動
紅十字會的精髓是“人道”“博愛”“奉獻”,這與“感恩教育”的思想是相通的。因此,學校可以經(jīng)常開展各項慈善救助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讓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感恩之情。比如,某地發(fā)生自然災害時,學校可以在廣泛發(fā)動的基礎(chǔ)上,開展募捐活動,讓學生為災區(qū)人民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又如,學?;蚱渌麑W校的學生因病住院時,學??梢酝ㄟ^廣播、宣傳欄向?qū)W生發(fā)出倡議,組織全校學生開展捐款活動,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的歌聲浸潤學生心靈。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開設(shè)“紅十字救護知識”宣傳欄、“普及防災避險知識”講座、“珍愛生命,學會感恩”專題講座等,讓學生懂得善待生命其實也是一種感恩行為。
(三)“感恩教育”融入服務(wù)社會活動
當“感恩”之情內(nèi)化為一種品質(zhì)時,自然會體現(xiàn)在行動中。服務(wù)社會、服務(wù)他人是一種不求回報的志愿行為,它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給予是快樂的。學??梢愿鶕?jù)校情和當?shù)氐膶嶋H情況,組織學生走進社區(qū)、工廠、街頭等,開展各種服務(wù)社會的活動。比如,春節(jié)來臨,學校可以組織有書法特長的學生到社區(qū)里免費給居民寫對聯(lián)、貼對聯(lián)、剪福字,組織有唱歌天賦的學生給社區(qū)的居民表演節(jié)目;周末,學??梢越M織學生參加一些義工活動,如打掃垃圾、清理小廣告、維持交通秩序等;節(jié)假日,學??梢越M織部分學生將平時收集的學習用品帶到山區(qū)捐給那里的學生,并和他們建立“幫扶”關(guān)系……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服務(wù)社會、幫助別人也是一種快樂。
因此,擁有“感恩”之心的社會,是美好的;擁有“感恩”之心的家庭,是溫馨的;擁有“感恩”之心的學校,是幸福的。然而,“感恩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把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在長期的熏陶中,達到發(fā)自內(nèi)心、情之所至的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凌宗偉.“感恩”略談[J].福建教育,2014(30):14-15.
[3]何 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應有之義[J].中國教育學刊, 2005(7):35-39.
[4]黃 俊.讓孩子帶著感恩之心成長——談感恩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 2006(4):61-63.
作者簡介:蔣愛荔(1981—),女,福建德化人,福建省德化縣第三實驗小學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